農業合作化運動: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2020-11-27 鳳凰網

核心提示: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大幹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口號的指引之下,剛剛完成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農村,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運動階段。

鳳凰衛視12月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陳曉楠: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廣為流傳的毛澤東詩詞當中的一句,反映了這位詩人政治家的豪情和急迫的心情。

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大幹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口號的指引之下,剛剛完成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農村,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運動階段。

解說: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寒風凜冽的神州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個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原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曾做過一個總結,題目是《四個月的成就等於四千年的一半》,在水利建設方面,今年用四個月的時間擴大灌溉面積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畝,全國灌溉面積已經達到六億三千多萬畝,每人平均一畝水田或水澆地。

解放前,我們的祖先四千年開闢了兩億三千多萬畝灌溉面積,現在四個月開闢了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畝,四個月的成績等於四千年的一半,若非身臨其境,真是不敢相信。

葉揚兵:中國修了那麼多水利設施,那個時候政府出了很少量的錢,基本上都是農民修的,自己出工,然後工分是在隊裡分的,實際上是農民負擔的,本來按道理興修水利應該是國家負擔的,但是國家那時沒有錢啊。

解說:為大量興修水利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建設的發展需要,毛澤東當時考慮需要辦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通過了《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併為大社的意見》,意見指出,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有計劃地適當地合併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會後,各地農村開始了小社並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現了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有的地方出現了人民公社。

當時有句話叫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最初在人民公社的建設上,宋連生認為,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也比較積極,用鄧小平後來的話說,開始的時候大家的頭腦都有些發熱。

宋連生:中央的一二把手在這方面都很積極,一二把手呢都有自己的這種這個理論隊伍,理論人才下邊跟著的,劉少奇這邊呢是這個陸定一,劉少奇的講話都是陸定一來整理,毛澤東的講話就是他的秘書這個陳伯達,應該說這個陸定一做得這個事情呢更早,劉少奇講得也更早。

解說:作為毛澤東的智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的陳伯達也不甘落後,1958年7月1日,他在《紅旗》雜誌第3期發表了《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是在報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辛逸:那麼陳伯達在大躍進期間,我覺得主要是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呢,就是他創辦了這個《紅旗》雜誌,他是第一任主編,然後他組織了大量的為大躍進鼓吹,起了很不好作用的一些文章,這個創刊我們都看過了,它是7月份,我印象當中是7月份,1958年7月份創刊,然後整個這半年完全都是這樣。

解說:陳伯達,福建泉州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先後在北平中國大學,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任教,並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機構工作。

辛逸:陳伯達這個人是一個才子,在延安的時候呢寫了一些書,尤其是這個在重大理論問題上,批判國民黨啊,闡明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啊,還是一個學者的身份出現的,但是後來調到毛澤東身邊工作以後呢,他怎麼說呢?就是有一種開始揣摩領袖,這樣一個東西出現了。

解說:1939年,由毛澤東提名,陳伯達調到毛澤東辦公室工作,陳伯達調任的任務是,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副秘書長,在毛澤東眾多秘書當中,陳伯達是擔任秘書時間最長的一個,前後共達31年,陳伯達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當時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第四號人物,陳伯達確是毛澤東手下的一支筆。

1958年8月6日,毛澤東視察河南新鄉七裡營人民公社時,說人民公社的名字好,7日,在與山東省委領導的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並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談話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後,各地掀起了辦人民公社的熱潮。

趙二湖:國家這個運動,向來就是運動化的,只要中央一提有一兩個點,毛主席發表三條驢腿的農業社什麼的這些,一提倡,那全國被這些不負責任的幹部一哄而上。

陳廷一:這場運動也是一個急風暴雨的,就是從提出來,大概也就是半年時間。

陳曉楠:1958年8月17號到30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9月初《人民日報》公布的這一決議,於是,全國迅速一擁而上,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到1958年年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就很快的合併成了2.6萬多個人民公社。

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時代到來了。

解說: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揭露了史達林的肅反擴大化與大搞個人崇拜夠,一股要求民主的浪潮,衝擊著社會主義陣營,中共中央在這一背景下,開始了以反官僚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

葉揚兵:毛澤東在1957年之後他就有一個觀點,黨內的當權的人可能會,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可能會侵害人民的利益,這個利益集團是他一直要那個的。

解說:為了幫助整頓黨風,中央號召全國的知識分子提意見,而且以大鳴大放的形式開展,提出的要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中,反映農業合作化的問題就佔了很大一部分。

葉揚兵:那麼在1958年反右之前呢,那種鳴放過程中,暴露出大量的農民生活苦的問題,而且農民當時對自己生活改善不如工人快有很大的怨言,在農村中大量的存在。

解說:1957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繼續放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5月底發表《繼續爭鳴結合整風》,那是一段社會各界知識分子,真正百花齊放的歲月。

然而,暗流已然湧動,到了六月初,人民日報便發布了毛澤東起草的社論《這是為什麼》,整個六月,風聲鶴唳,而之後的七月到年末,平均三天到十天便有一篇嚴厲的社論,風向陡然轉變,很快開始了反右運動。

趙二湖:反右抓了多少右派呢?55萬,最後現在定性定的真右派的幾個人呢?中央認定5個人,那麼其中55萬右派裡頭,活過來的,被勞改的,流放的,在那種困難下最後很快死去的,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右派全是知識分子,全是中國的文化精英。

相關焦點

  • 農業合作化運動
    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辦互助組為主,同時試辦初級形式的農業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了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並以草案的形式發給各地黨委試行。此後,各地黨委加強了領導,使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生學
    195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跟此前的土地改革一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捲入人口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政治運動。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合作化的具體道路和步驟、領導合作化的工作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支部建在連上」,是井岡山的創造;「支部建在村上」,是提倡和推進農業合作化的保障。當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健全了農村基層黨支部,提倡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發展了不少農民好黨員,這些黨員一心撲在集體經濟上,他們的行動和黨的宗旨、共富政策是一致的,他們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起的作用是深遠的。
  • 中共七大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點:在上述原則方針指導下農業合作化...
    加速展開: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加速發展,形成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到87.8%)。  從幾千年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進步。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該話收錄進《毛澤東選集》第五卷。2009年7月,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批示希勤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54周年 ,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文物資料、圖片,建成了農業合作化社區紀念館,該館佔地1800m2,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農業合作化廣場。自2009年建立農業合作化紀念館以來,得到國家、省市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各家報社和電視臺記者紛紛到希勤村採訪,並予以報導。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講話(節錄)
    在合作化的問題上,有種消極情緒,我看必須改變。再不改變,就會犯大錯誤。對於合作化,一曰停,二曰縮,三曰發。縮有全縮,有半縮,有多縮,有少縮。社員一定要退社,那有什麼辦法。縮必須按實際情況。片面的縮,勢必損傷十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後解放區就是要發,不是停,不是縮,基本是發;有的地方也要停,但一般是發。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裡面,也有要發的。譬如山東百分之三十的村子沒有社,那裡就不是停,不是縮。
  •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無論願不願意,我們都將年長一歲,開始新一輪的風雨兼程。無論過去的一年帶給你的是病痛和磨難,還是機遇和挑戰,它都無法阻止我們對新生活的嚮往與熱愛,以及為此付出的堅持與血汗!過去的2020年讓我感慨萬千。對於平凡的我來說,有幾個話題不能不提。1、疫情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國土,人心惶惶。新年再不是團聚和歡樂的時刻,而是隔離和淚水的旋渦。
  • 走新型的合作化道路
    其中第三條提到,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    本人「鄉下仔」出身,又在農村工作了較長一段時間,對「組織起來」有切身感受。「單幹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農民單幹,經不起自然災害或自身傷病的襲擊,唯有「組織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
  • 地球自轉變快了,每日正在變短,一萬年太久……
    實驗當天,人們蜂擁而來觀看這一「異想天開」的實驗。奇蹟出現了,人們親眼看到傅科擺每擺動一次(周期為16.5秒),擺尖在沙盤邊沿畫出的路線移動約3毫米,每小時偏轉11°20'。傅科擺在法國巴黎需要31小時47分重複一次軌跡,在北極或南極的極點需要23小時56分4秒。振動面旋轉方向,北半球為順時針,南半球為逆時針。。傅科擺實驗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
  • 假如一萬年後都沒有發現外星人!那能證明真的不存在外星人?
    如果再過一萬年也沒發現有外星人,那麼證明真的沒有外星人是嗎?「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希望是一萬年」、「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般要將某件事情形容為永恆時,我們就以一萬年作為期限!因為一萬年對於人類來說,真的是太久了,按30歲一代,需要330代人才能到達一萬年!假如在330代人後還沒有發現外星人?那麼真的能證明就沒有外星人了?一、真的存在外星人嗎?也許還真不能回答有或者沒有,但我們相信一定是有!
  • 建國之初 中國走合作化道路之始末
    所以說要照顧這些,不能夠過急地把農民推向合作化。中央有關的會議是希望既能夠支持農民的個體經營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地推動農民的互助合作,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在「土改」之後,由於農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有了翻身的感覺,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小農經濟所存在的弊端就暴露出來。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新中國土地改革結束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展開,毛澤東的這一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
  • 地球上下得最久的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原因是持續高溫
    ,持續了100多萬年,原因是持續高溫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場持續100萬年的下雨?根據板塊學說,又經過地質學家與氣候學家的研究發現,2.34億年前的地球正處於「原始大陸開始分裂」時期,劇烈的板塊活動引發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地球內部的二氧化碳被大量釋放到了大氣層中,由此造成的「溫室效應」抬升了地球表面的氣溫,這也是如今「全球變暖」這一概念的由來。
  • 最久的一場雨能持續多久?地球上曾有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
    地球上下得最久的一場雨,持續了100多萬年,原因是持續高溫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場持續100萬年的下雨?根據板塊學說,又經過地質學家與氣候學家的研究發現,2.34億年前的地球正處於「原始大陸開始分裂」時期,劇烈的板塊活動引發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地球內部的二氧化碳被大量釋放到了大氣層中,由此造成的「溫室效應」抬升了地球表面的氣溫,這也是如今「全球變暖」這一概念的由來。
  • 第一個996:農業,1萬年前打工人放棄狩獵的舒適,竟是自己的選擇
    /農業發展史/ 農業為什麼發展?為什麼在那個時候發展?又為什麼在那個地方得到發展?這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01:農業出現在一萬年前
  • 滅絕3萬年生物重現,不止一例,為何消失已久物種能再次出現?
    然而地球出現了一些與物種進化論不相符的自然事情,一些被確認滅絕的生物再次重現自然界之中,似乎不太符合自然進化規律 滅絕了3萬年物種重現 滅絕再重現物種不止一例,有研究報告指出,馬達加斯加以北的阿爾達布拉島新發現了一種無法起飛的鳥類,這種鳥類曾在13.6萬年前成為滅絕物種,研究數據顯示,13.6萬年前,泛濫海水曾經長時間淹沒過阿爾達布拉島,作為一種無法飛行鳥類顯然難逃一劫,滅絕是肯定的。
  • 這場雨下了100萬年之久,最後是怎麼結束的
    但你可能不清楚,地球上曾下過一場最長時間的雨,持續了100萬年之久。首先發生在地球上的「最長下雨天」的現象是怎麼被發現?這就得益於地質學,人類對於巖石、礦物性質的認識能夠追溯至遠古時期,但地質學成熟的較晚,於19世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