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大幹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口號的指引之下,剛剛完成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農村,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運動階段。
鳳凰衛視12月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陳曉楠: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廣為流傳的毛澤東詩詞當中的一句,反映了這位詩人政治家的豪情和急迫的心情。
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大幹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個口號的指引之下,剛剛完成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農村,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運動階段。
解說: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寒風凜冽的神州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個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原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曾做過一個總結,題目是《四個月的成就等於四千年的一半》,在水利建設方面,今年用四個月的時間擴大灌溉面積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畝,全國灌溉面積已經達到六億三千多萬畝,每人平均一畝水田或水澆地。
解放前,我們的祖先四千年開闢了兩億三千多萬畝灌溉面積,現在四個月開闢了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畝,四個月的成績等於四千年的一半,若非身臨其境,真是不敢相信。
葉揚兵:中國修了那麼多水利設施,那個時候政府出了很少量的錢,基本上都是農民修的,自己出工,然後工分是在隊裡分的,實際上是農民負擔的,本來按道理興修水利應該是國家負擔的,但是國家那時沒有錢啊。
解說:為大量興修水利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建設的發展需要,毛澤東當時考慮需要辦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通過了《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併為大社的意見》,意見指出,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有計劃地適當地合併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會後,各地農村開始了小社並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現了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有的地方出現了人民公社。
當時有句話叫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最初在人民公社的建設上,宋連生認為,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也比較積極,用鄧小平後來的話說,開始的時候大家的頭腦都有些發熱。
宋連生:中央的一二把手在這方面都很積極,一二把手呢都有自己的這種這個理論隊伍,理論人才下邊跟著的,劉少奇這邊呢是這個陸定一,劉少奇的講話都是陸定一來整理,毛澤東的講話就是他的秘書這個陳伯達,應該說這個陸定一做得這個事情呢更早,劉少奇講得也更早。
解說:作為毛澤東的智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的陳伯達也不甘落後,1958年7月1日,他在《紅旗》雜誌第3期發表了《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是在報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
辛逸:那麼陳伯達在大躍進期間,我覺得主要是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呢,就是他創辦了這個《紅旗》雜誌,他是第一任主編,然後他組織了大量的為大躍進鼓吹,起了很不好作用的一些文章,這個創刊我們都看過了,它是7月份,我印象當中是7月份,1958年7月份創刊,然後整個這半年完全都是這樣。
解說:陳伯達,福建泉州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先後在北平中國大學,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任教,並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機構工作。
辛逸:陳伯達這個人是一個才子,在延安的時候呢寫了一些書,尤其是這個在重大理論問題上,批判國民黨啊,闡明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啊,還是一個學者的身份出現的,但是後來調到毛澤東身邊工作以後呢,他怎麼說呢?就是有一種開始揣摩領袖,這樣一個東西出現了。
解說:1939年,由毛澤東提名,陳伯達調到毛澤東辦公室工作,陳伯達調任的任務是,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副秘書長,在毛澤東眾多秘書當中,陳伯達是擔任秘書時間最長的一個,前後共達31年,陳伯達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當時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第四號人物,陳伯達確是毛澤東手下的一支筆。
1958年8月6日,毛澤東視察河南新鄉七裡營人民公社時,說人民公社的名字好,7日,在與山東省委領導的談話時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並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談話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後,各地掀起了辦人民公社的熱潮。
趙二湖:國家這個運動,向來就是運動化的,只要中央一提有一兩個點,毛主席發表三條驢腿的農業社什麼的這些,一提倡,那全國被這些不負責任的幹部一哄而上。
陳廷一:這場運動也是一個急風暴雨的,就是從提出來,大概也就是半年時間。
陳曉楠:1958年8月17號到30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9月初《人民日報》公布的這一決議,於是,全國迅速一擁而上,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到1958年年底,全國74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就很快的合併成了2.6萬多個人民公社。
參加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以上,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時代到來了。
解說: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揭露了史達林的肅反擴大化與大搞個人崇拜夠,一股要求民主的浪潮,衝擊著社會主義陣營,中共中央在這一背景下,開始了以反官僚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
葉揚兵:毛澤東在1957年之後他就有一個觀點,黨內的當權的人可能會,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可能會侵害人民的利益,這個利益集團是他一直要那個的。
解說:為了幫助整頓黨風,中央號召全國的知識分子提意見,而且以大鳴大放的形式開展,提出的要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中,反映農業合作化的問題就佔了很大一部分。
葉揚兵:那麼在1958年反右之前呢,那種鳴放過程中,暴露出大量的農民生活苦的問題,而且農民當時對自己生活改善不如工人快有很大的怨言,在農村中大量的存在。
解說:1957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繼續放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5月底發表《繼續爭鳴結合整風》,那是一段社會各界知識分子,真正百花齊放的歲月。
然而,暗流已然湧動,到了六月初,人民日報便發布了毛澤東起草的社論《這是為什麼》,整個六月,風聲鶴唳,而之後的七月到年末,平均三天到十天便有一篇嚴厲的社論,風向陡然轉變,很快開始了反右運動。
趙二湖:反右抓了多少右派呢?55萬,最後現在定性定的真右派的幾個人呢?中央認定5個人,那麼其中55萬右派裡頭,活過來的,被勞改的,流放的,在那種困難下最後很快死去的,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右派全是知識分子,全是中國的文化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