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生學

2020-11-27 網易新聞

195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跟此前的土地改革一樣,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捲入人口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政治運動。毛時代的其他運動,即使如文革,相當多的農民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投入,而合作化則不同,凡是農民,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幾乎人人有份,可以說,這個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幾千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同時,1950年代根本改變中國的三大改造運動,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和手工業改造,實際上都是由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即合作化運動所拉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合作化運動改變了整個中國也不過分。

這樣一場掀動全國的政治運動,其最初的起因,卻僅僅源於一個偶然事件,即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啟動,標誌著中共的工業化規劃正式啟動,而恰好這年夏天夏糧歉收,城市糧食供應出了一點小的麻煩,以此為契機,中共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即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統一徵購和統一銷售)。在此之前,儘管農業合作化已經列入中共的「預算」,為此成立了農村工作部,但在1952年,全國入初級社的農戶才佔全國總農戶數的0·1%,實在算不了什麼。顯然,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張羅過工業化的黨的領導人來說,對「一五」計劃這種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高度的重視和過分的陌生,往往導致的過分的緊張,因此在糧食和農產品供應問題上,採取了過分的反應。

統購統銷是將農業合作化激化成運動直接因素,這一點已經有若干經濟學背景的學者指出了。不過,在他們看來,統購統銷導致合作化的原因是由於國家要和一家一戶的農民做交易,成本過高,所以才把農民組織起來,納入計劃經濟。這種解釋,顯然是出於制度主義經濟學理論。而在我看來,制度主義的理論,其應用的前提必須是在理性人和理性制度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適用於這個理論的制度環境和人,必須是有經濟理性的,至少在乎成本和效益。而對於中共而言,其政治運作甚至建設工程,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基本上不在他們的視野之內,在政治運動中更是如此。在和平時期動輒採用人海戰術,大兵團作戰,是中共做事的愛好,「要算政治帳,不能只算經濟帳」,已經成為中共各級幹部的口頭禪或者座右銘。當然,如果這種喜好僅僅限於政治活動倒也罷了,事實是,在中共各級領導人眼裡,政治和經濟以及其他工作從來是不分的,也可以說,所有的工作都是政治,所以,成本的概念,或者說行政成本的概念,他們是沒有的。在統購統銷的推行過程中,所謂政府跟一家一戶的「交易」,消耗最大的就是基層政權和黨團組織的人力,無論其工作多麼繁複,也無論在這個過程中人力消耗到了什麼地步,只要政策得以推行,任務可以完成,就都天下太平,沒有人去斤斤計較人力消耗,甚至這種消耗和人工的付出,還可以作為可供宣傳的材料,用來誇耀。

然而,問題恰在於,即便是耗神費力的動員,統購統銷的任務,還真有可能完成不了,事情的關鍵在於當時農村的經濟結構。土地改革雖然把農村的宗族和鄉社乃至一部分經濟互助組織都摧垮了,但遍布城鄉的市場網絡卻還完好無損,這個網絡,上接城市工商業甚至海外貿易,下連廣大的鄉村,自古以來就存在著,而且在近代化過程中實現著某種現代性的轉型。由於中共建國以後一段時間戰亂消失,對私營工商業採取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護政策,加上土改之后土地佔有的平均化,小農生產積極性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都促進了市場的恢復乃至繁榮。中共在建國前就存在的國營消費合作社系統,在建國後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成氣候。無疑,這個市場網絡,是統購統銷的天敵,推行統購統銷政策,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它摧毀,為此,當時的中國政府,花大力氣對私商進行了圍追堵截,找各種藉口加以嚴厲取締。但是,即使取締了所有的坐商,城鄉的市場網絡依然摧毀不了,因為,這個市場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自己的,你可以砍掉它的枝葉,卻難以挖掉它的根。

中國的農村,事實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專業人士」,從手藝人到工匠,從商人、經紀人到三姑六婆之類的媒婆、巫婆神漢,以及醫生和教師。他們包辦了農村的各種事務,可以滿足農民在生活上的各種需求。但是這些人的職業,又都是半個,也就是說,教書先生也罷,巫婆神漢也罷,他們同時也是農民,離不開自家的田地。一個市場上的牙子,在交易的時候他是經紀人,但交易結束了,他又成了農民,市場上經銷、運銷糧食和農產品的商人,實際上他們中的一大部分,其本業也是農民。這種「半職業」的特點,使得政府想要徹底摧毀農村的市場網絡,變得十分困難,這些人在風聲緊的時候,就偃旗息鼓,變成了農民,一有機會,就又冒了出來。土地改革摧垮了農村的土地精英,但這些半職業的專業人士卻大體完好,某些兼做「專業人士」的地主富農,在土地被分掉之後,他們的「專業」活動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所以,農村的市場網絡,至少在統購統銷推行之時,依然盤根錯節,根深葉茂。

農村市場網絡的根,植在小農個體經濟上。正如許多學者已經證明的那樣,中國的農村,早在20世紀的30年代,大多數地區商品化程度已經很高了,絕大多數的農產品都是為了出售才生產的。施堅雅(G.WilliamSkinner)的研究表明,現代城市和交通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市場網絡,也具有了某種現代性,集鎮的貿易量增加,每周的「市場時數」的增加,坐商與行商的比例增加,以及經濟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只有商人現代化了,而農民只作為被動的被剝削者存在,事實上,農民也是這個市場的主導者,他們也在跟著進步。中國的小農非常類似美國的農場主,只是經營規模要小一點而已,這些小農場主,已經習慣了跟市場的連接,無論是參與市場販運的「半農民」,還是單純出售農產品的「全農民」,市場活動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出售或者倒賣農產品,是農民的基本謀生途徑,只要農產品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就要通過市場來換取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實現家庭的財富增值積累。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統一徵購,實際上是斷了農民的生計,勢必會引起農民越來越激烈的反抗。事實上,下決心推行這一政策的人知道,這樣嚴重損害農民舉措,必然會引起農民的不滿乃至反抗,毛澤東甚至說農民會因此「打扁擔」。事實上,統購統銷的推行,阻力相當大,儘管土改剛過,原有的農村自治組織已經被摧毀,農民對來自上面的暴力記憶猶新,不可能馬上出現有組織的反抗,但絕大多數人不情願、不滿意是肯定的。據當時新華社的內參反映,相當多的地方都出現了農民因此而自殺的現象。由於農民普遍而強烈的牴觸情緒,所有的開會、宣傳、鼓動,黨團員帶頭,以及分化瓦解,孤立部分等等動員方式,都不太靈光,大多數地方,為完成任務,只能依靠派民兵挨家挨戶去搜(這個過程伴隨著各種形式的暴力脅迫),一搜就連種子口糧都搜走了,為了防止農民餓死,又必須返銷,返銷的糧食註定比徵購的價錢高,這樣一來,農民的不滿情緒就更大,阻力也就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想出更多的辦法來抵抗徵購。事實上,在1954年已經出現農民瞞產,軟磨硬抗,收買幹部,以及威脅來年不種地等反抗現象。

為了完成徵購乃至圍堵私商的任務,為了瓦解和鎮壓農民的抵抗,政府只能動員更多的人力,但是政府工作人員畢竟有限,所需的人力大多數還需來自農村的基層政權和組織,依靠村幹部、黨團員和民兵,然而這些不吃皇糧的人,其生活基礎,依然是農村的個體小農經濟,國家統一強行徵購造成的農村生活的凋敝,他們遲早會有所感覺,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徵購在基層的動員力度就可能下降。一方面是徵購動員力度的下降,一方面是農民抵抗力度的增強,結果很可能是統購統銷政策的流產。

解決之道有兩條,一是放棄統一徵購政策,回歸市場。一條是釜底抽薪,立即實行農業合作化,而且高層次的合作化,把個體農民變成集體農民,全部生產資料和部分的生活資料歸公,將農業生產納入國家計劃體系,同時將農民的生產生活集體化、軍事化。換言之,就是讓農民手裡不再有屬於自己的剩餘產品,這樣交易也就無法進行了,市場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顯然,就當時的中國而言,走第一條路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正因為如此,1953年之前十分謹慎的農業合作化的工作,在統購統銷推行之後,猛然之間以突飛猛進的速度進行,在兩年(對於80%左右的農戶而言,僅僅是一年功夫)多的時間裡,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以外的90%以上的農戶,被組織進合作社,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而言,是從單幹直接躍進到了土地和全部生產資料充公的高級社,根本沒有經過所謂的互助組、初級社的過渡。以如此高的速度推行一種涉及千百萬農戶生活方式改變的「變革」,即使這種變革原本對農民有利,也會在推行中變了味,更何況這種實質上屬於剝奪農民的根本改變,與情與理,都是農民根本所不情願。當然,對於中國黨和政府而言,是相當有利的,他們只是把原先用在統購統銷上的動員和強制,加大一點強度,轉而用在合作化運動上,從而可以指望實行一勞永逸。

當然,農村的市場並沒有完全消失,即使在控制最嚴的時代,在嚴刑峻法之下,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黑市交易也沒有絕跡,農副產品的市場,更是以頑強的生命力,為自己爭得了合法和半合法的地位。但是,合作化之後農民,畢竟已經變成了「國家農民」,而且是剩餘和自由幾乎都沒有的「國家農民」。保障城市供給和工業化建設的農產品統一徵購,從形式上看似乎沒有了問題。但是,由於農業合作化導致私營工商業的改造,使得國家最有活力的經濟成分被窒息,僅僅依賴農業的微薄剩餘,顯然不足以支撐工業化,只是農民卻因此被限制在半飢餓的狀態。不過,在政社合一高度組織化的農村結構裡,極度有限的剩餘資源,只能掌握在政府手裡,農民中只有沾「組織」邊的人,才會獲得好處,農村幹部,自然會牢牢地依附在「組織」上,合作化前那種動員力消退的擔憂,也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張鳴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農業合作化運動
    10月15日、11月4日毛澤東兩次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負責人談話,提出互助合作運動是農村中一切工作的綱,是農村工作的主題,說「糾正急躁冒進」是一股風,吹倒了一些不應吹倒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兩次談話,有許多正確的意見,但也表現出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急於求成、貪多圖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此後,農業合作社從試辦進入發展時期。
  • 農業合作化運動: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核心提示:1956年年底,全國絕大多戶農戶入了高級社,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實現,比計劃在1958年完成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時間表還提前了兩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標誌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澤東發出號召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合作化的具體道路和步驟、領導合作化的工作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中共七大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    毛澤東同志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和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總結了我國多年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著重地批判了目前黨內在發展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思想即右傾思想,而就農業合作化的必要和可能
  • 毛澤東為什麼提倡農業合作化——訪陶魯笳
    三、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推動「支部建在村上」筆者:陶老,毛主席當年推行農業合作化,特別注重引導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水利化相結合,相互促進,您怎麼看這一點?陶老:毛主席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農業合作化和水利化結合方面,毛主席想得又遠又具體。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點:在上述原則方針指導下農業合作化...
    加速展開: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運動加速發展,形成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達到87.8%)。  從幾千年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進步。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該話收錄進《毛澤東選集》第五卷。2009年7月,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批示希勤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54周年 ,搜集整理大量歷史文物資料、圖片,建成了農業合作化社區紀念館,該館佔地1800m2,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農業合作化廣場。自2009年建立農業合作化紀念館以來,得到國家、省市各大媒體廣泛關注,各家報社和電視臺記者紛紛到希勤村採訪,並予以報導。
  •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講話(節錄)
    在合作化的問題上,有種消極情緒,我看必須改變。再不改變,就會犯大錯誤。對於合作化,一曰停,二曰縮,三曰發。縮有全縮,有半縮,有多縮,有少縮。社員一定要退社,那有什麼辦法。縮必須按實際情況。片面的縮,勢必損傷十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後解放區就是要發,不是停,不是縮,基本是發;有的地方也要停,但一般是發。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裡面,也有要發的。譬如山東百分之三十的村子沒有社,那裡就不是停,不是縮。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與起源研究的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反,發生學研究通過探究認識的結構生成把握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內在的本質與規律,從而解決了起源研究忽略主體性、只注重事件形式而不注重功能的不足。與起源研究相比,發生學研究具有客觀性與歷史性。
  • 走新型的合作化道路
    其中第三條提到,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提高集約化水平,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    本人「鄉下仔」出身,又在農村工作了較長一段時間,對「組織起來」有切身感受。「單幹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農民單幹,經不起自然災害或自身傷病的襲擊,唯有「組織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
  • 建國之初 中國走合作化道路之始末
    所以說要照顧這些,不能夠過急地把農民推向合作化。中央有關的會議是希望既能夠支持農民的個體經營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地推動農民的互助合作,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在「土改」之後,由於農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有了翻身的感覺,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小農經濟所存在的弊端就暴露出來。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集體化從組織結構入手,推動農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機械化從技術角度切入,促使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
  •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
    這兩條道路的鬥爭在我國過渡時期中將長期地存在,但是,由於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完成,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已經擺脫了前一條道路,走上後一條道路。今後的任務是要盡力鞏固合作化制度,同時繼續反對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農業合作化給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最廣闊的道路。
  • 特色農業奏響消費扶貧「四季歌」
    本網訊(記者 蔣一田)近年來,江永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農增收,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化運營模式,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江永縣名特優新農產品富集,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香柚、香芋、夏橙等農產品久負盛名。
  • 愛媛縣特色農業不僅靠資源稟賦
    能成為日本農業大縣,愛媛縣除了優渥的自然環境,自身的機制建設也是一大亮點。愛媛縣位於日本四國島西北部,面積5676平方公裡,這裡年平均氣溫16.4攝氏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溫暖溼潤的氣候適合農作物和植物生長。由於地形關係,農業用地中果園為2.43萬公頃,佔比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