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 光
最近幾年,皮薄、汁多、味甜的愛媛橙(如圖)成為許多中國人喜愛的水果。它的「誕生地」日本愛媛縣還盛產獼猴桃、板慄、柿子等農作物。能成為日本農業大縣,愛媛縣除了優渥的自然環境,自身的機制建設也是一大亮點。
愛媛縣位於日本四國島西北部,面積5676平方公裡,這裡年平均氣溫16.4攝氏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溫暖溼潤的氣候適合農作物和植物生長。由於地形關係,農業用地中果園為2.43萬公頃,佔比約40%。愛媛縣的柑橘產量在日本各縣中名列第一,主要包括「溫州蜜柑」「伊予柑」「不知火」等多個品牌。
在技術發達的今天,任何地區都不可能僅憑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獨佔市場。雖然柑橘種植業是愛媛縣的傳統產業,但今天主要是靠技術和管理「堆積」起來的。在管理方面,主要發揮作用的是分散在縣內的JA組織(相當於農協)。愛媛縣四個大的區域內所屬JA相互協調,除共同採購農資等生產資料和參與市場銷售外,JA之間也就縣內農產品的均衡上市與各農家之間的種植計劃進行對接,比如伊予柑、不知火就和溫州蜜柑上市時期不同;產量大的獼猴桃和柿子也處於不同的上市周期。這樣愛媛縣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產品出售,既可以讓農戶將自家產品賣個好價錢,也能讓消費者一直有新鮮水果享受。
據愛媛縣官方統計,從2008年到2017年9年間,該縣柑橘產量減少約18%。減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果品消費多樣化(含進口水果增加),二是老齡化。果樹管理是較重的體力勞動,但愛媛縣種植農戶的平均年齡超過65歲。為了維持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愛媛縣打算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吸引「有志者」。以溫州蜜柑為例,由縣農業研究機構開發出果樹種植系統的資料庫,從土壤準備、基肥、追肥、防除到採摘,將基本栽培技術分為11大項。具有一定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新人可以很快掌握栽培技術。
技術「扶上馬」不夠,還需要「送一程」。若要保證「有志者」務農後能夠穩定生活,需技術人員手把手地傳授操作技能,按「示範樣板」的標準去實際操作。比如柑橘園示範樣板以1000平方米的種植規模為參考,其實是一個基於縣內有經驗農戶實際生產的資料庫,在研究部門的配合下建立起來的,其中包括:涉及栽培技術的15項(耕作、種苗、基肥、追肥、防除……);需要達到的基準指標若干項;全年勞動時間的基準指標(各月投入的標準勞動時間以及總勞動時間);收益率標準指標(一般果樹的收益率高於水稻8-9倍)等。這些都有數據作為參考,就相當於跟著一個專家一起工作。這樣一個周期下來,基本上就能大致達到中等專業農戶的水平。
近年來,全球氣溫升高讓日本秋季高溫多雨,導致溫州蜜柑出現糖度下降、著色不良、浮皮、隔年結果等品質下降的現象。此外,由於氣候變化會導致新的病蟲害,原有的防除方法調整後,往往會打破此前形成的「病蟲害與天敵」間的平衡,結果造成防除成本上升和效果下降。應對技術普通農戶是不可能自己開發的,縣農業研究機構必須在全縣範圍內考慮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比如及時公布農藥使用配比和噴灑時機的新基準,田間管理的操作和必要的工具開發等,這些都是需要縣級政府農業研究部門提前考慮的。
相比之下,對中國農村來說,果品產地的比較優勢恐怕要比日本更明顯,強化地區特色的相關栽培技術和資金也並不缺乏。但在統籌地區農業與農村的健康發展時,類似日本JA的功能值得中國參考。這並非模仿日本建立什麼協會,而是需加強對現有農村專業合作化組織的指導,充實這些組織自身的經營能力,讓它們在市場規則下建立廣域聯繫,成為市場與農戶之間的信息橋梁。這樣的組織能夠為農民最大限度地減輕市場風險,農民才願意與它們合作,生產者就不會成為市場的末端而是市場的真正參與者。▲(作者為旅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