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村的變遷及其經驗啟示
廣元市昭化區紫雲鄉紫雲村,200戶人家749人,2014年人均純收入12000元,遠遠高於全省8803元的平均水平,八成農戶住進了漂亮的別墅般新房,擁有私家車67輛,成為全市名副其實的富裕村、明星村。時光回溯,2009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僅2380元,不僅遠遠低於全省4462元的水平,更低於左鄰右舍。其早先貧困的原因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紫雲水庫,該村千餘畝農田被淹,全部農戶就地安置,上山墾荒置業。由於土地貧瘠乾旱,生產條件差,農民收入自然受到影響。五年彈指一揮間,滄海桑田!再來紫雲,先是震撼,接著感動,回來縈懷。在紫雲村小康圓夢的背後,有沒有可複製可推廣的東西呢?
立足資源稟賦走對路。紫雲村農戶大多住在半高山,荒山坡地石穀子,傳統作物產量較低,一直看不到出路。2010年前後,紫雲村與省農科院開展院地合作。專家們實地考察發現,紫雲村的石穀子(頁巖)土壤蓄水性差,偏旱;山下1300畝水面的紫雲水庫雲遮霧繞,局部空氣含水量較高,偏溼。這「一旱一溼」卻是獼猴桃的樂土,既不會因為土地水分過多而爛根,又因為小氣候溫潤生長較快。有了專家的科學論證,紫雲村人再看遍山的石穀子,不再愁眉苦臉,而是喜笑顏開。如今紫雲村獼猴桃種植面積一躍達到1320畝,其中盛產的600畝,年產值650萬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川處於我國青藏高原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山川河流眾多,地貌、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是發展多樣化農業的理想之地。我們應該發揮農科大省的優勢,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幫助農村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確定產業選擇方向,走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效益提高的發展之路,同時有效避免個別地方領導拍腦門決策反覆折騰農民的情形再現。
注重品種品牌強主業。紫雲村在品種的選擇上也有過「試錯」,「紅陽」獼猴桃是當地的傳統品種,個大、心紅、汁多、味濃、營養豐富,市場口碑較好。後來在有關方面的推薦下,也試種了「16A」和「金豔」品種,但口感不佳。於是紫雲村把「紅陽」獼猴桃作為主打品種。2009年6月,「紫雲獼猴桃」成功註冊「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是中國獼猴桃行業首吃螃蟹者;2011年10月,紫雲獼猴桃在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奪得金獎;2011年11月,「紫雲獼猴桃」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為廣元市第二件中國馳名商標。經過這「三級跳」,紫雲獼猴桃的單價由幾年前的五六元錢一斤上漲到八九元錢一斤。「一棵樹富裕一村百姓」。在紫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中,7500元來自獼猴桃產業,佔63%。這與當前我省「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大頭」的基本省情不同,這樣的農業農村應該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這樣的土地才可能真正成為農民的「財富之母」。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應該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因為品牌即知名度、美譽度,也意味著高附加值。
改善生產條件多修路。2009年的紫雲村,硬化道路僅3.8公裡,其餘都是土路,老百姓上山下山、肩挑背扛。幾年來,紫雲村在「路網、水網、電網」上狠下功夫,已硬化村社道路23公裡,完成產業環線和作業路11.6公裡。接通斷頭路,建好園區路、入戶路,極大地提升了農業作業效率和商品交換效率,方便了群眾出行。在村子裡,我們剛剛抬腳,村民們就笑著招呼我們走 「二環路」,讓人出乎意外。要想富、先修路。大到一省,小到一村,莫不如此。一方面,我們要多建出川通道,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拉近與國際國內主要市場的時空距離;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廣大農村多修路、修好路。全省還有560個村不通公路,水和電欠帳也不少。很多時候,一條通達的鄉村道路上奔跑的不是人和車,而是農民群眾熱騰騰的小康期望。
拓展農業多功能是篇大文章。紫雲水庫是昭化區的備用水源,1996年就取消了網箱養魚。放眼看去,水清清,山碧綠,一派好風光。在紫雲村未來的發展規劃中,他們將以「現代獼猴桃園」和秀麗的湖光山色為依託,發揮緊鄰國道212線的優勢,積極開發紫雲水庫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農家樂。目前已建成紫雲水庫親水步遊道4.5公裡,沿湖觀景亭、釣魚臺建設也即將完成。可以預計,一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必將帶來紫雲村經濟社會的再次飛躍。時代發展到今天,需要我們擺脫把農業單純看作第一產業的觀點。除了食物和「剪刀差」,農業農村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休閒、體驗、養老、歷史變遷和鄉愁記憶,這些複合功能,正是農業農村下一步的希望所在,成都近郊聞名遐邇的 「五朵金花」也證明了這一點。拓展農業多功能,相對於「保口糧」,是一篇大得幾乎沒有邊界的文章,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發掘。
把農民組織起來自己幹。紫雲村壓根兒就沒有動過引進業主的念頭,村「兩委」一班人就是卯足了勁帶領農民自己幹。2004年紫雲村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邁出了組織「千家萬戶」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第一步,目前入社村民達170戶;前不久落成的獼猴桃交易市場交易額已達600萬元以上,七裡八鄉都來交易,江浙客商也是絡繹不絕。他們還與香港日升公司合作,進一步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紫雲村民來自農業產業的收入,與不少地方把土地流轉給資本和業主,每畝僅得500—800斤黃谷和少量農業務工收入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用紫雲村帶頭人的話說,「把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拱手讓給資本和老闆,我們實在不甘心、不情願。儘管帶著農民自己幹壓力很大、辛苦得多,但農民得到的實惠絕對最多!」2014年全省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合作社47329個,入社成員和帶動農戶佔農戶總數43.1%。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農民還游離於合作社之外單打獨鬥。因此,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把更多農民組織起來自己幹,可謂勢在必行。雖勞神費力,但從保證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補齊小康短板的角度看,則為必須!
典型引路奔小康。年過六旬的李明秀是紫雲村種植獼猴桃的第一人、興業致富的帶路人。上世紀90年代,她曾經隻身一人五下蒼溪學技術,改土、填槽、育苗、嫁接、施肥、澆水、除蟲、架樁、拉線等,樣樣在行,成為名副其實的技術權威。在她的帶領下,紫雲村人都靠著獼猴桃發家致富了。不僅如此,2014年紫雲村對外提供技術服務收入就達120萬元。在紫雲村的示範帶動下,獼猴桃已成為昭化區的特色骨幹產業,種植面積3.8萬畝,掛果5000畝,年產量2000噸,總產值3000萬元,他們堅持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品牌化銷售,正是現代農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指出的是,紫雲村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重要的契機就是2010年成為省委「掛包幫」活動的聯繫點。在現行體制下,通過領導和部門「掛包幫」,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一村一地的落後面貌。也應看到,這只是初衷。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通過「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幫助當地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比這個更重要的,則是通過對一個貧困點「掛包幫」的成功實踐,總結出若干可複製可推廣的辦法,用之於我省500萬貧困人口、「四大片區」和眾多小區域扶貧脫困等,這樣才具有更加普遍的現實意義。
以前的紫雲村,典型的窮鄉僻壤,聽說一個德陽姑娘奮不顧身嫁過來之後,娘家人就斷絕了往來;如今的紫雲村蒸蒸日上,娘家人也回心轉意,一家人其樂融融了。紫雲村的變遷,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應該還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高鵬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