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貴州旅遊的時候,去了幾個苗寨,還有貴州博物館,有個景點印象深刻,就是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在這裡我看到了傳統造紙工藝的流程。
石橋白皮紙就是在這個非常簡陋的作坊裡生產出來的,讓人難以置信,但同時佩服古人的智慧。師傅四十左右,年富力強,每天就是在這個水槽子裡水漚構皮麻,漿灰,煮料,一整套工藝。
師傅在簡陋的操作間,前面是一張花塑料布,然後就是漂洗,地灰煮,在一個水泥池子裡,身後是豆腐塊一樣的無數層紙張,這要經過壓紙,曬紙,然後才能用。
雖然這個工作比較枯燥無味,但是他甘之若飴,樂呵呵的,每天的勞動就是無數次重複,閉著眼睛都能完成。這是在抄紙,就是把池子裡的混合物,用這個孔眼很密的鐵絲網兜上來,然後放到豆腐塊上去。
再來看看這個工作間,沒有機器,沒有標語,只有一些水泥槽子,還有胡亂擺放的家具,然後就成為石橋白皮紙的生產作坊。
這就是一層一層不計其數的白皮紙的皺形,還要經過晾曬,揭紙,一共要十幾道工序,這個造紙技藝從唐朝就有了。這個豆腐塊看的我懷疑人生,因為這麼一沓怎麼粘在一塊,怎麼往開分?
丹寨縣當地擁有豐富的構皮,還有杉根,用這些就地取材的原料,製造出了石橋白皮紙。這個阿姨面前桌子上的就是枸樹皮。
老奶奶也加入了進來,坐在桌前一絲不苟地選材。石橋的先民是苗族人,他們學習了漢族的造紙技藝,然後傳承了下來。造紙原料有樹皮,麻頭,還有魚網以及敝布,這是後漢書裡記載的蔡倫造紙原料。
老奶奶桌前攤開的還是構樹皮,我們老家村前屋後也有構樹皮,我小時候和父親去水渠兩岸砍柴的時候,也見過構樹,皮比較筋,韌性大,就像皮帶一樣。
這是揭開來晾曬好,然後一層一層堆放在一起的紙張,薄厚很勻稱,感覺比宣紙還好,這個紙放幾年都不會壞,沒有一點化學品摻雜。
紙張經過裁剪一摞摞放在了架子上,有原色的紙張,還有染色後的紙張,主要還是白色的用的最多,因為要寫字。石橋村人,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來祭祀蔡倫。
屋頂上是用古法製造出來的紙,做的燈籠,五顏六色的,藝術氣息很強,上面還有竹葉等各種花紋,很唯美。
古法白皮紙做的傘,這個傘是裝飾用的,女子手中的飾品,穿上漢服,旗袍,拿出去拍照很好,傘上有孔雀,燕子,梅花,竹子的圖案。
老闆在櫃檯前介紹他的紙,架子上的紙一摞一摞的,除了紙張,燈籠,傘,還有一些小擺件,有貴州風景的畫冊。
這個師傅站在水泥槽子前,在進行非常專業的操作,造紙就是他的絕活,他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沒他玩不轉。每一張紙薄厚,重量都一般,全靠他的拿捏和掌握。
石橋古法製造的紙,薄如蟬翼,柔韌性,光澤度都好,並且吸水性也很強。不但有白皮紙,還有彩色紙,彩色紙還分了六個大的系列。
架子上紅色的紙,一卷一卷的堆放著。這個紙還賣到了澳大利亞,東南亞,西歐等國。石橋古法造紙,是唐代工藝,距今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