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良
鍾莊炎
口述時間:2014年12月2日
口述地點:東固街根連茶館
口述人:楊家良,青原區東固畲族鄉六渡村委會下逕村小組人,54歲,初中文化。
東固土法造紙是沿用東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先師「水中取寶」的方法,以毛竹為原料,用手工造紙。這種紙叫竹紙,又因人們在祭祀時當紙錢燒,所以東固人稱之為「火紙」。
據族譜記載,清朝同治年間,曾祖父楊詩觀由興國縣城崗鄉佛嶺遷來廬陵東固,住在大烏山腰的水湖坳。他見這裡滿山遍野儘是毛竹,山高水冷,梯田碗一丘勺一丘,耕作實在困難,生活難以維持,便棄農外出投師學習造紙手藝,出師後回家辦起了造紙作坊。由於那時土紙用途廣泛,東固境內獨此一家,因此供不應求,生意紅火,收入可觀,土法造紙就一代接一代傳了下來。
記得我小的時候,祖父楊禮浪經常對人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紙票用的紙,是我親手造出來的。」原來,在1928年,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中共東固區委成立了「東固平民銀行」並創辦了印刷廠,因此紙張成了當務之急。由於敵人封鎖嚴密,去外地購買紙張是不可能的。於是區委領導翻山越嶺來到水湖坳,要祖父想法解決紙張問題。祖父把家中的一點存貨讓他們帶去,很快就印發了中國工農政權的第一張紙幣。不久,區委又請他下山去當師傅。祖父來到東固附近的烏坑竹嶺,帶領人們挖竹蔴湖、砍伐嫩竹、製作造紙工具,在兩家山民家中辦起了造紙廠,祖父專門擔任指導工作。他還想出一個辦法:在溪邊安裝水碓,日夜不停地舂打紙漿,節約了人力。就這樣,保證了印刷廠紙張的供應。如今,烏坑竹嶺上還可以看到多處竹蔴湖的遺蹟。
解放後,通了公路,外地紙張出現在東固市場,我家的紙生意冷淡下來。但每年到了七月半鬼節,火紙的需求量還是蠻大的。那時不像現在有一捆一捆的陰票賣,人們都喜歡燒我家造的火紙祭祀,而忌諱燒外地調進的草紙,說草紙是擦屁股和接生用的。
「文革」時期,造紙被說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能偷偷地搞,在晚上把紙挑到圩上去賣。
改革開放以後,東固辦了罐頭廠,大 量收購竹筍,我就把自家山上的竹筍全部挖去賣。沒有筍就沒有嫩竹,無法造紙。後來罐頭廠倒閉了,我又重操造紙舊業。
近幾年,竹子的價錢高了起來,一根毛竹可賣十多元錢,我就留筍砍竹賣。年老的父親楊傳泉,見我把造紙丟在了腦後,氣憤地用手指點著我的額頭說:「你這隻敗家子,連祖宗之業都不要了,你對不起祖宗!」我委屈地說:「如今科學這麼發達,我們還在搞老一套的土法子,真是跌鼓(丟臉)。」「你打野哇(胡說)!用土法子造紙是蔡倫先師傳下來的,是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們的傳家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紙票用的紙,也是你公公用這樣的土法子造出來的,我們要感到高齋(驕傲)!」在父親的訓誡和鞭策下,我堅持造紙,並拓寬銷路,把火紙賣往興國、泰和等縣,生意又紅火起來。
如今,我在家一邊種田一邊造紙,兒子在外面找銷路,忙生意。我想向有關部門申報,把「東固土法造紙」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兒子成為繼承人,自願把祖傳造紙方法奉獻給大家:一:在水源方便的竹山窩裡,挖長4m、寬2m、深1m的竹蔴湖。
二:立夏前後,把當年的嫩竹齊蔸砍下,削去竹枝,放竹蔴湖中,用石塊壓住浸泡,保持三個月滿水。浸泡三個月後取出、晾乾,成為「竹蔴」。
三:把晾乾的竹蔴用石灰水浸泡七天後,撈起、上橧,高溫蒸12小時取出,成為熟料。
四:熟料經用手打腳踩變軟後,放清水中去汙,成為竹絲。
五:把竹絲裝入橧中,加入適量純鹼(以前用草木灰過濾水),高溫蒸6小時去酸後,清水漂白,成為細料。
六:細料發酵後,用碓臼打碎,成為紙漿。
七:在紙漿中加入滑水(用冬青葉、山蒼子葉、藤梨子蔸浸泡後的水)。 八:用竹篩將紙漿撈起,紙漿凝固後成為「紙胚」,再一張張堆疊起來進行壓榨,榨乾水分後成為「紙拓」,然後用手分離成一張一張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