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1月1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鐵山裡的廣興紙寮歷史悠久,負責人黃煥章努力保存手工紙技術,並多元發展觀光工廠,創造出連藝術名家都讚賞的紙,他希望用一輩子的時間,再次發揚先人智慧和文化遺產。
位於南投縣埔裡鎮鐵山裡的廣興紙寮歷史悠久,負責人黃煥章(黃立傑攝)
手工紙,又稱手抄紙。2020埔裡手抄紙文化獲得肯定,被指定為南投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廣興紙寮是一大推手,負責人黃煥彰非常謙虛,他說,應歸功所有廣興紙寮手抄紙職人,師傅們一生鑽研手抄紙工藝,將技術保存並升華。
埔裡鎮手工製紙成為南投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廖志晃攝)
廣興紙寮負責人黃煥彰為手抄紙技藝保存者,他說最古老的造紙術在中國稱為手工造紙,就是大家熟悉蔡倫造紙的故事,埔裡地區慣以「手抄紙」稱之,手工造紙的方法延續二千年,經過搗、抄、烘等工藝完成一張張紙,在漢字文化圈中如中國、日本等都發展出十分精湛的造紙產業。
廣興紙寮手抄紙文化保存調查成果特展活動現場。(黃立傑攝)
黃煥彰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下,埔裡成為臺灣手工紙生產重鎮,一度輝煌,讓在地經濟十分活絡,但隨時代演變,機器生產的紙取而代之。但無論如何,他都想保留這個產業。
不只保留,更要轉型。回憶剛開始時,黃煥彰說,相當辛苦。他參考中國大陸部分紙商的失敗經驗,是因為他們將紙廠力圖轉型為大量生產的金紙,卻始終敵不過大工廠。因此發展觀光工廠之初,他鎖定在文化面,讓手工紙和文人雅士創作結合,專注在製作創作者喜歡用的紙,以樹皮加入生產,新生產的手工紙纖維獨一無二,無論是毛筆臨摹、國畫創作,都能達到最高水平的藝術展現。
廣興紙寮傳承手工造紙文化與技藝。(廖志晃攝)
手工紙不如白紙快速,其文化底蘊卻無可取代,黃金年代或許已成雲煙。以天然樹材與職人精神交織,手工紙的經典年代,黃煥彰如今正努力創造。(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