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決定論批判——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善治數位技術?(上)

2020-12-04 人民網傳媒

黨的十九大報告,代表中國對網際網路的新思想、新部署。一是增強執政本領,「善於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二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兩者的實質,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主權,是以我為主,善用、善治網際網路及其技術。

這是舉旗定向的宏觀部署。本文據此討論中觀、微觀問題: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善治網際網路技術,尤其是其核心:數位技術?善用善治的前提是破除誤區,如傳統媒體死亡論、最大數位化論……它們有總根源:技術決定論。

技術決定論是流行世界的技術哲學理論,有兩大主旨:技術自主論和技術統治論。[①]前者主張:技術是內在的自我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否定善用。後者主張:技術是社會變遷佔支配地位的統治力量,社會發展由技術主宰——這就否定善治。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媒體(本文用「媒體」均指傳統媒體)要善用善治數位技術,必須批判技術決定論。本文上篇批技術自主論,側重論善用;下篇批技術統治論,側重論善治。

一、「死亡論」的理論誤區

「死亡論」即傳統媒體死亡論,從上世紀嗡嗡營營到如今,其理論支撐正是技術自主論。關鍵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或叫「必然」「潮流」「趨勢」「顛覆」「銳不可當」「逆之則亡」……展開必然,技術自主論分為兩派: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用於新媒體,快速好、海量好、互動好、好好好……傳統媒體不如,因而你必死!悲觀主義用於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失靈了、傳播渠道失靈了、傳統報導失靈了、了了了……因而你必死!還有從樂觀到悲觀,常見於傳統媒體人,最初以為新技術就是客體,誰都可用,傳統媒體更能做到快速、海量、互動……竭盡全力迄無成功,徵服變成了屈服,到處嚷嚷老東家必死!

先說悲觀主義,信息技術怎麼「必然」使商業模式等等失靈?

過度互聯/適度互聯。英特爾前高級副總裁威廉姆·戴維德提出「過度互聯」,指「一個系統內外的聯繫急劇增加時,系統或部分系統難以適應這種增加而產生的後果,這時,整個形勢就會失去控制。」他不亂拋種種「失靈」,從媒體自身找原因,「報紙……直接進入了過度互聯」,「從互聯到過度互聯,紙媒產業一夜之間告別了繁榮,陷入了困境。」[②]我已五論「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電子版的要害是自毀版權,自毀即源於過度互聯。電子版找不到盈利模式,又破壞媒體原有的盈利模式,這不正是過度互聯?!你自己不善用新技術,有什麼必然?

過度互聯害死人,快回到適度互聯。我報導一條獨家新聞: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在省級報業集團中,「率先」撤掉「以前」的電子版。在PC端,該集團的主要報紙,如《天津日報》《每日新報》《城市快報》等,只能看到最近一個月的電子版,一個月以前的,沒有了,飛了,一片空白。[③]

大事發生,不是在喧鬧時刻,而是在寧靜時刻。這是對受眾、對網媒再造遊戲規則的重要舉措!報紙發行越來越難,基層說:網上不是有嗎?報紙都堆在牆角……比誣衊更厲害的是事實!你把電子版永遠放網上,人家沒誣衊你呀!現在,天津日報帶頭,發行員有理不在聲高:親!網上是低檔商品,只有一個月的生命,滿月即夭折。秘書給你寫稿,要有看齊意識,網上沒有,怎麼看齊呀?報紙是寶貝,有個叫張立偉的說,報紙是「本地新聞檔案」,[④]我們深耕本地幾十年,白紙黑字什麼都有。他一臉狐疑:什麼張立偉李立偉,低檔商品你為什麼生產?親!低檔商品不是偽劣,它相對一般商品,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方便麵相對正餐就是低檔商品,你頓頓吃方便麵?——他還不訂報,省錢吃方便麵去吧,朽木不可雕也!

親親怎麼是朽木呢?一直都是學霸,反應很快,糾錯能力很強。他當然訂報,發行員繼續說:親!你秘書寫稿,讓他聯繫跑你這條線的記者。記者幫你找資料,包括我們已經撤掉的,幾個月、甚至幾年前的電子版,還幫你整理全國、全球的相關資料……這是對老訂戶的附加服務。需求增多,報社新成立一個部:IT檔案部。讓老記者負責,他們多年跑口子,擅長量體裁衣——你哪裡需要裁員呢?老記者是寶貝!退休都要返聘回來,老記者和新技術,像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以上對受眾,還要針對網媒,尤其針對盜版的新花樣:洗稿。君不見,一些當紅公眾號,專門洗前幾年的稿。現上網一月即撤掉,我是洗稿者,只有兩種辦法:或者保存天津報業集團的「所有」電子版,你撤掉,我有存儲;或者受不了保存「所有」大增的成本,罷罷罷,天津的舊稿我不洗了,你太毒、你太毒!太毒反襯太天真,把電子版上網不管不顧。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稿件,大家拿、隨便拿、多次拿……洗稿是新現象,以前的「大家拿」,叫「聚合」、叫「專題」、叫拷貝或連結的「相關閱讀」或「早前報導」……輕輕一撤,管你新的老的,都難囉,遊戲規則要再造囉!

「要」再造,是還「沒」造成。電子版滿月夭折,還有大漏洞:當天新聞最有價值!好稿被看中,實時就洗稿。怎麼破?我找到了辦法——用技術手段解決!網上文檔嵌入「自行銷毀」代碼,一旦未經許可的搬運,代碼啟動,文檔毀為亂碼碎屑……[⑤]有愈來愈多的媒體在發「反侵權公告」,玩慣文字的人,迷文字的魔力;可技術天生就信技術,不把你文字放在眼裡。那就玩技術,以技術懟技術!技術悲觀主義不是說渠道失靈嗎?自毀代碼,以「自殺炸彈」奪回渠道控制,從源頭禁止未經許可的各種網上搬運,從網絡蜘蛛到聚合到算法到洗稿……網上再不能隨意搬運,網媒會找你談判版權——轉讓信息網絡傳播權。善用數位技術,帶來網絡傳播規則的重大改革。

理論轉為災難。技術悲觀主義的幾個分論點,都站不住:商業模式失靈是因過度互聯,傳播渠道失靈可以技術懟技術,都沒什麼「必然」;還有常說的傳統報導失靈,下節再論。現總說技術悲觀主義,以及由各種「失靈」支撐的媒體死亡論,對業界影響極大。信乎凱恩斯之言:思想,無論對錯,都比一般設想的更有力量。講求實際的人自認為不受任何學理的影響,似乎從空中聽取靈感,「他們的狂亂想法不過是從若干年前學術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煉出來的。」[⑥]技術決定論正是這樣的拙劣理論,那些從空中聽取靈感的人,在實踐「數字優先」,底牌正是技術決定論——技術「必然」使商業模式等失靈(技術悲觀主義)→各種失靈讓傳統媒體死亡(媒體死亡論)→不死,只有別無選擇地擁抱新技術(數字優先)→別無選擇是「不與趨勢為敵」(技術決定論)。一串繞圈的循環論證,技術決定論更牢固地紮根。而辜曉進教授論證,數字優先必將導向「數字唯一」。[⑦]因此,轉型就不是傳統媒體優化升級,而是轉型為新媒體;不是小貓長大,而是貓變狗。我們且「擱置」那圈循環論證,只問行不行。最新數據說:不行!經濟測算說:不行!

辜曉進教授2016年美國調查:傳統媒體數字平臺,「單價上不來。與紙媒相比,報紙數字端無論是收費訂閱還是各類廣告,價格都被大為降低。移動主宰上網行為後,其廣告價格又低於PC 端。」數字版廣告,通常與點擊量和用戶量掛鈎,「PC 端普遍不到紙媒廣告價格的十分之一。到了移動端,廣告價格被壓得更低,普通報紙移動端的價格僅相當於PC端的五分之一。」[⑧]這意味什麼?一個紙媒讀者的價值,是PC 端用戶的10倍,是移動端用戶的50倍。這又意味著,假設報紙每年損失10%的讀者,僅僅收支平衡,移動端用戶要增長500%。每年遞增500%?!想想這精衛填海的重任吧。數字優先……正讓媒體死亡論成為「自證預言」,充滿漏洞的拙劣理論,正引導自我毀滅的媒體實踐。

回到凱恩斯,從空中聽取靈感行不通,因為任何戰略,都有「關鍵假設條件」。它是制定戰略的前提,它需要定期測試,如果假設錯了,就要修改整個戰略。數字優先,正成為關鍵假設條件,在全球指導一些媒體的轉型——轉為行動,轉為災難!戴震說「以理殺人」,那個理看得見;現在的「理」來自空中,必須以理性批判揪出其狐狸尾巴,避免災難,回到「傳統媒體優先」。近幾年的報刊,美國比中國過得好,因為人家以付費牆為標誌撤掉電子版;日本又比美國過得好,因為撤的方式,即付費牆的收費不同。《紐約時報》數字版價格,不及紙質版的一半。而《朝日新聞》只訂數字版,還包括其他數字服務,3800日元/月;只訂紙質版,3093日元/月。數字版比紙質版還貴!你不是認為數字服務高大上嗎?我不反對你,你多掏錢吧,你喜歡這個,你活該!《讀賣新聞》更狠,不訂報,不能單獨訂閱數字服務![⑨]我們多討論媒體「如何」善用技術吧,別老唱「必然」「潮流」的順口溜。我曾論述報刊提價,該先提網上,讓網絡版比紙質版還貴,這才能保衛紙質讀者——其價值是移動用戶的50倍呀![⑩]有同行說這是權宜之計,我講故事,講哈裡·霍普金斯,曾任美國商務部長。有客來推銷「從長遠看」有益的計劃,霍普金斯尖銳地說:從長遠看,人們也許可以不吃飯,但現在天天都要吃!

二、技術的生物性

善用數位技術,批判過技術悲觀主義,還要批判技術樂觀主義。樂觀強調技術的自我發展,倒有事實基礎,即技術的生物性。「所有的技術在某種意義上都同時具有機械性和生物性」,布萊恩·阿瑟說,從元器件組合看,它有機械性;從其組合具有功能、目的看,它又有生物性。現代主流技術尤其是功能系統,它能感知環境並作出反應,有某種「智能」,可以自組裝、自構成、自修復,從經驗中學習並新陳代謝。生物性的實質是智能性,其顯著標誌是技術進化。新技術產生於已有技術,現存技術會帶來未來技術,「可以說技術從自身創生了自身。」

生物性引出技術樂觀主義,有兩大分支:必然論和唯工具論。必然論是一堆疊床架屋的「必然」「潮流」「顛覆」等論述;唯工具論把技術與人分開,技術就是榔頭一樣的客體,你能用我也能。兩者都被生物性絆掉,必然論誇大生物性,唯工具論則輕視或無視之。先說誇大,繼續聽阿瑟說:技術「是生物體。但是它只是珊瑚礁意義上的有機體。至少在技術發展的目前階段,技術的建構和繁衍還依然需要人類作為其代理人。」[11]珊瑚礁的形成是無意識的,技術也無意識,技術通過人而進化。引入人就複雜了,本文下篇要論述,是人為技術立法,哪有離開人的「必然」?!

假肢打不贏真手。必然論說過,重點分析唯工具論,因為它流行於傳統媒體。類似說法俯拾即是:錯失數位技術窗口,搶抓數位技術機遇……把所有的寶、或最大的寶,押在數位技術上。

押數位技術,又喜歡押風口,這特別危險。風口技術,是生物性生猛的技術。手,長在身體上才是活手,那元器件組合要在大系統中才智能,才進化。你看別人的手紅潤靈活,有樣學樣,最多給自己裝個假肢。但是,假肢派樂觀多年。BBC希望「無帶化」,取消錄像帶,在內部形成類似You Tube的媒體資產庫。這項數字計劃,先外包,後自行開發,花掉1億英鎊,歷時5年後放棄:「技術的發展超過了正常速度,如果繼續投錢無異於打水漂。」[12]——都是你的錯,月亮惹的禍!技術太美太溫柔,溫柔「超過了正常速度」,這怎麼吃得消?!廣電要「無帶化」,報刊要「無紙化」,默多克不是搞The Daily嗎?裝假肢接二連三失敗,全世界都失敗,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假肢的操刀者,命苦怪政府,點背怪社會,到處斷言傳統媒體沒救了……輕率的樂觀主義變成粗暴的悲觀主義。

技術有生物性,它不是與人無關的純客體。生物性以人為代理,技術在「那些」人中,人在公司中,公司在行業中。隔行的技術,尤其核心技術不可通約。美國工業化高潮中,有鐵路大王、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都比媒體紅火,媒體沒想開鐵路、鑽石油……你說這無關信息技術,那電影、電視如日中天時,報紙也沒拍電影、搞電視……大概這些技術,一看就蜀道難,阻止媒體犯唯工具論的錯誤。然後來了數位技術,貌似進入門檻很低,「人人是記者」摸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一摸手指就滑膩,加上公眾喜新厭舊,假肢,最初也有效果;但以後就效果遞減,因為技術的生物性,手,在生物體中才進化。假肢與原系統(公司、行業)相脫離,它怎麼進化?要不失效,只有修補或重裝。而因你「隔行追趕」,成本比「本行進化」高昂得多。最初賺的利潤,在修補和重裝中全部吐出來,加上利息吐出來……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氣到不想餵雞!

媒體找人餵:我們缺技術人才,要高薪招聘,或到新媒體挖人。這仍然是把人和技術分開的唯工具論。谷歌有70/20/10原則:70%的項目涉及搜尋引擎及廣告搜索的核心業務,20%是初步成功的產品,10%是探索產品。[13]假設媒體辦搜尋引擎,到谷歌高薪挖人,也挖到一批精英,但挖來即停滯。他們在谷歌的成長是與那70%以上的核心業務聯在一起的,擴大地說,還是與谷歌的企業文化,與矽谷、與IT產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的知識」聯在一起的。脫離原系統,他必然退化。這就是媒體高薪招聘IT人才,大都勞而無功的根本原因——別人的手你挖不來,挖來也不是活手!

練好自己的手。既然假肢打不贏真手,那該先練好自己的手,立足本行,進化自己的技術。媒體有什麼技術?常聽人說:我們缺技術人才,不缺採編人才,把採編勾於技術之外。你那麼崇拜新媒體,就聽新媒體的。谷歌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技術專長」,像消費品企業、金融服務,「娛樂產業依靠的技術專長非常特別,包括編劇、表演、作曲以及作詞等」。他忠告:「無論你從事什麼業務,你所在的行業都潛藏著一個巨大的技術知識庫。在你的公司裡,哪些人是極客?……他們在研究什麼,這就是你的技術。找到你的極客,看看他們在研究什麼,這樣,你就挖掘到了邁向成功的技術洞見。」[14]極客者,智力超群,引領創新者也。原形容電腦天才,施密特說各行各業都有極客。那麼,新聞界,尤其中國新聞界的極客在幹什麼?他們做集成報導,這裡有邁向成功的技術洞見。我分析過其樣本《「三北」造林記》,看一段採訪。

記者:你種了這麼多樹,樟子松、新疆楊,各種各樣的,您覺得哪種樹最像你?

……:……

記者:你覺得樟子松最像你,我覺得也像你。樟子松這種樹始終不老,保持青春,另外它也頑強。

問得好,寫得更妙:

三北治沙人,如一棵棵挺拔的大樹,編織起這無盡的綠。我們問:你像什麼樹?

石光銀說,我像樟子松,百年死不了,治沙幹到老;

牛玉琴說,我像新疆楊,不彎曲,向上長;

白春蘭說,我像老榆樹,生命強,樹冠大,好乘涼;

張生英說,我像小葉楊,能固沙,不張揚;

殷玉珍說,我像香花槐,滿樹都開花,老遠聞到香……

三北人的生命之樹各有不同的形態,又都是一樣的綠,一樣的堅,一樣的韌,一樣的向上,匯成心靈的綠洲。[15]

這是新聞專業的活手,與傳統血脈相連又與時俱進。首先,它開拓情感領域。問,引採訪對象動情;寫,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一樣的綠,一樣的向上,引讀者心潮澎湃。任何技術,都要滿足公眾的需求。需求不足或有滿足的更好替代,像水車、帆船、鉛字印刷……基本是死技術,進化不起作用。公眾情感需求無邊無底,我論述那是新聞報導轉型的重要方位。[16]更重要的,它還是數位技術的最大弱項。記得電影《銀翼殺手》嗎?戴克追殺變節機器人,後者具備人的各種能力,從人群中找出它們相當困難。戴克先問一個辨別題:談談你同父母在一起的感覺?機器人談不出,它們靠科技複製,沒有父母……技術樂觀主義講新媒體這好那好,單憑這最大弱項,它就絕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媒體。

其次,情感要納入形式。新聞界曾有情感泛濫,美國是「黃孩子」,中國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頌歌:紅旗漫舞,彩霞千道;山河競秀、凱歌如潮;驚得牛鬼蛇神,膽裂心崩……這不是報導,是表態、是跺腳……報導和跺腳還是有區別的。我一論再論集成報導,重視其把情感和理性相平衡,納入專業報導。集成報導是繼客觀報導、深度報導之後的第三代主流新聞範式。[17]技術悲觀主義有分論點:傳統報導失靈,如果你固守客觀報導、深度報導;只知道倒金字塔消息,只知道「理性過剩、情感不足」的深度報導;技術的生物性完全成熟,趨於停滯,單剩機械性,當然要失靈。但你讓生物性再次發育,實現新聞報導的範式轉換呢?《「三北」造林記》被1380家中外媒體刊載,亮相YouTube網站,兩天內點擊量突破4萬次,[18]哪有什麼失靈?!而且,這也是善用網際網路呀,你以精湛技術做出精品,到網上贏得更廣泛的傳播。

軟體升級優先。技術精湛,從哪兒突破呢?軟體。本文所論技術,是用通用含義,技術包括硬體(物理設備)和軟體(操作中的過程和方法)。[19]用這標尺一量,我們馬上發現,全球新聞界有重大失誤:重視硬體,輕視軟體。

這是致命的技術失誤!「一見楊過誤終身」,見楊過,還在網際網路之前。1970年代,美國地方電視,「犯罪新聞和暴力新聞在電視新聞領域迅速膨脹,以至成為常用的辦法,原因就在於做這樣的新聞比較容易。」美國一家地方電視臺的高管說:「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攝像機架在犯罪現場……它其實並不需要你做真正的新聞。我們把記者趕開,讓捧著麥克風的傢伙上。」1980年代,用直升機追蹤拍攝公路事故、犯罪和警察追捕,成為電視新聞的必備節目。設備如此,人呢?「花錢在設備上使得電視臺有條件縮減勞工成本。手提式攝像機、電腦化的機器人攝像機以及編輯器都使地方新聞操作者可以將製作人員降到最少的人數。」[20]

谷歌讓你重視本行的技術,找本公司的極客;你卻「將製作人員降到最少」「把記者趕開」……教父說: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什麼本質?技術的生物性是以「人」為代理,技術進化首先是軟體的升級。別說「趕開」記者,只要輕視之,以記者為載體的技術軟體,立馬用進廢退。不進化,必退化,生物性就這樣殘酷。果然,全球新聞有明顯退化,那是敘事能力的退化。且欣賞一段報導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反覆引用的導語:

德軍進入布魯塞爾的方式已經失去了人性。領頭的三個士兵騎車進入攝政公寓旅店,問去火車北站的路;那一刻後,人性失去了。那三個士兵經過後,人之音也隨他們而去。

他們之後來的,24小時後還在過來的,不是行軍的人,而是一種自然力。

隔著一百年的時空,我們還能感受到那股肩膀一提一提、失去人性的自然力!再回想1914年8月4日,德國軍隊突然侵入中立的比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這導語就太經典!這類經典真是久違了。研究者指出,1950年代,故事被趕出北美報紙,新聞與故事的裂縫愈來愈深。[21]這還在1970年代重視硬體之前,可見輕視軟體之風,尤其蔑視敘事軟體之風多麼山高水長!它是致命失誤,尤其在當前。我分析新聞傳播一直有兩大支柱:傳遞信息和構建意義。信息短缺,傳遞信息重要;信息過剩,新媒體的信息比你又快又多還免費……受眾為什麼看你?信息過剩時代,新聞傳播要轉換範式,從傳遞信息轉向「優先」構建意義。[22]意義要吸引和打動受眾,要靠敘事能力、敘事形式。我重視集成報導,是它接上了敘事傳統,它是故事化、散文化的非虛構敘事,是別一種痛癢的軟體升級。

軟體升級,驅動硬體——「多種」硬體配合。同一原創內容,化身為新媒體的差異化傳播。仍說《「三北」造林記》,除近萬字主稿外,再利用融媒體平臺「新華通」,網上有同一主題的文字、圖片、視頻、圖表、動漫、地圖、概況、大事記、用戶交流等。原創精品+多媒體傳播,這是善用數位技術的新斬獲。多媒體傳播,既可自辦,還可轉讓版權給商業新媒體。版權的特徵,是有多少種形式的使用,就有多少種形式的財產權,像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彙編權、攝製權……先把版權保護好——其他行路難,先學天津日報報業集團吧,網上不能「隨便拿」,新媒體才找你轉讓「各種」版權。它幫你多媒體傳播,你還坐收版權轉讓費,這又是善用數位技術的新斬獲。版權費如潮、新粉絲如花、傳播滿天下,你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原載《新聞戰線》2017年第11期。作者:張立偉,四川省社科院新聞所研究員)

[①] 關於技術決定論,參見李明偉:《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218頁。

[②] 威廉姆·戴維德:《過度互聯——網際網路的奇蹟與威脅》,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Ⅷ、14頁。

[③] 這不知始於何時,我是2017年8月初發現,然後多次查詢,最近查詢是2017-11-5,結果均如此。

[④] 張立偉:《認識媒介能力 開發報紙生機》,《新聞記者》2014年第10期。

[⑤] 張立偉:《+網際網路新鑄五柄競爭利器(下篇)》,《中國記者》2017年第2期。

[⑥]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396-397頁。

[⑦] 辜曉進:《數字優先的報業轉型邏輯》,《現代傳播》2017年第1期。

[⑧] 辜曉進:《規模優勢:報業融合轉型的叢林法則——大報轉型的馬太效應vs小報融合的三條出路》,《新聞記者》2017年第8期。

[⑨] 雷紫雯:《日本大報與新媒體融合的營銷策略》,《中國記者》2017年第9期。

[⑩] 張立偉:《報紙先止血 再復甦——四論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中國記者》2015年第6期。

[11] 布萊恩·阿瑟:《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17、210頁。

[12] 朱國慶:《一億英鎊打水漂BBC CTO被停職》,科訊廣電網,http://bc.tech-ex.com/depth/exclusive/2013/36228.html

[13] 埃裡克·施密特、喬納森·羅森伯格、艾倫·伊格爾:《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217頁。

[14] 同注13,第55頁。

[15] 張百新主編:《「三北」造林記》,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62、30頁。

[16] 張立偉:《構建意義:超越新聞傳播的信息範式(下篇)》,《新聞戰線》2017年第7期。

[17] 張立偉:《從深度報導到集成報導——去碎片化的主流新聞範式》,《新聞散文化與紙媒競爭力——再論集成報導》,《新聞記者》2016年第7、11期。

[18] 「三北」造林記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人民網·傳媒,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1020/c389973-25866797.html

[19] 同注11,第30頁。

[20] 倫納德·小唐尼、羅伯特·G·凱澤:《美國人和他們的新聞》,中信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210、213頁。

[21] 馬克·克雷默、溫迪·考爾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283、285頁。

[22] 張立偉:《構建意義:超越新聞傳播的信息範式(上篇)》,《新聞戰線》2017年第6期。

(責編:趙光霞、燕帥)

相關焦點

  • 技術決定論批判——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善治數位技術?(下)
    對網際網路及數位技術,不僅善用,還要善治。本文上篇「破」技術自主論「立」善用,下篇「破」技術統治論「立」善治。 善治者,良好治理也,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也。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是總攬全局的宏觀戰略,本文討論中觀和微觀,聚焦媒體(本文用「媒體」均指傳統媒體)在善治中的特殊作用。 善治有隻攔路虎,即技術統治論,其主張:技術是社會變遷佔支配地位的統治力量,社會發展由技術主宰,你都成主宰了,還怎麼「治」?為什麼主宰?論者喜歡拿「技術規則」說事。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交往在雲端》內容簡介網際網路和行動電話顛覆了我們對於自身和人際關係的許多傳統認知。說起它們對生活的影響,我們既焦慮、又興奮。在本書中,作者為數字媒體在人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人們在線上會撒謊嗎?在線上建立的關係可靠嗎?數字媒體會破壞我們的其他關係嗎?書中還討論了我們應該如何使用中介化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發展社區和社交網絡,又如何去建立線上的新關係、維繫線下的舊關係。作者簡介南希·K.
  • 南大新聞學者:媒介技術決定論不應被汙名化
    作者:胡翼青,來源:公眾號 重建巴別塔,原標題:《胡翼青:為媒介技術決定論正名:兼論傳播思想史的新視角》內容摘要:長期以來,「技術決定論」作為一種汙名化的標籤,常被用以攻擊強調技術重要性的一切理論觀點。
  • 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關聯的再思考
    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關聯的再思考 2018年05月15日 08:46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謝清果 杜愷健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以往學界對於媒介環境學派的評判大多持有一種
  • 新媒介技術不決定論
    ----東籬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自主的技術」,技術包含了某些它本來意義上的後果,表現出某種特定的結構和要求,引起人和社會做特定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強加於我們的,而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技術循其自身的蹤跡走向特定的方向。「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又構建了整個社會」。
  • 致敬鮑文光:一個技術決定論下的理想主義者
    電池方面,鮑文光認為,不管電池材料技術路線如何變化,OEM 只要做好 PACK 就行。我問鮑文光,如何看待現在風頭正盛的固態電池,和被稱為終極路線的氫燃料電池。他說,電池技術的固態和液態路線之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發生過了,當時行業選了液態,覺得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需求。現在看著液態電池,尤其三元鋰電池密度逐漸逼近上限了,又開始探討固態電池。
  • 技術決定論都有哪些理論|北大新傳學碩考研真題詳解06
    隨著社會化媒體平臺的演進,技術邏輯掌控著傳播渠道,「技術決定論」又一次被提起。這道論述題思路非常清晰,首先需要界定何為「技術決定論」,再回答關於「技術決定論」的部分理論,然後再針對某一理論進行評述。對於論述題,考生需要對這一理論進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可只針對理論泛泛而談,需要結合相關實例作出回答。
  • 奈格裡評「加速主義宣言」:如何挪用資本主義的技術生產資料
    宣言在當代信息技術的語境下,發展了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需要打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桎梏、解放生產力的觀點,並對傳統左翼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他們滿足於過程性的民主,而忘記了民主是只有通過現實地重建生產關係才能實現的結果。
  • 劉海龍丨重新理解「媒介決定論」
    重新修訂和翻譯《宣傳》,緣於近些年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中國,宣傳觀念及實踐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技術和政治環境的新趨勢使我們必須對原來的結論做較大修改。比如,之前提出宣傳觀念由總體宣傳向科學宣傳變化,修訂本裡不再用「從……到……」的線性方式描述這一過程,而是借用了軟體的迭代升級的方式,將其分成宣傳1.0、宣傳2.0和宣傳3.0。
  • 警惕技術決定論!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需破倫理屏障
    「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組織方式,變革教育體系,適應未來教育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共識在2019GES未來教育大會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許多討論還停留在概念上,比較碎片化,還沒有形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理論和分析框架。 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董奇表示,研究這些問題需要高度跨學科、跨界、跨國家合作,也更需要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參與。
  • 張志勇:做強自主必須走出技術決定論誤區
    第1頁:中國的汽車企業放棄了競爭 第2頁:技術決定論是錯誤的  自主品牌到底如何做強?但是有一個觀點基本上是相同的:技術。  為什麼目前「市場換技術」會成為眾矢之的?其潛在的臺詞其實是:中國汽車企業因為通過合資模式,以讓外資品牌佔領中國汽車市場為代價,來獲得能夠讓中國自主品牌強大的技術,但是這個模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換句話說,中國自主品牌落後外資品牌的原因在於我們在技術水平上遠遠落後於他們。
  • 螺絲和TOF,以及手機行業的「技術決定論」
    輕鬆的背後,是榮耀對自己的技術實力深具信心。比如趙明最近分享了一段用V20手機玩體感遊戲的小視頻,這個遊戲的背後,便是下一個通訊時代或將成為熱點的關鍵技術:3D TOF立體深感攝像技術。技術決定論從榮耀V20和小米9兩款旗艦機開始,不僅在業內,而且在公眾層面,大家熟悉的這兩家網際網路手機代表品牌,已經呈現出迥然有別的路線和前景。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1]技術現代形象的歷史緣起技術的內涵具有流動性,技術的概念具有多義性,技術的性質和意義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在詞源學上,技術最初指的是關於有用藝術的知識,從文藝復興一直到工業革命,技術都是指以指南形式出現的關於有用藝術的知識。
  • 基因決定論不是好理論,但也不是壞理論
    它代表了一種夢想和認知上的強烈需要,如何在非線性世界中尋找到簡單粗暴的答案。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努力,《基業長青》可謂典型代表。它把人對長生的夢想,移花接木到組織存續之中,儘管錯謬眾多,但因為擊中了企業家、管理者的痛點,所以十分暢銷。基因決定論也是這樣一種「理論」。
  • 傳統媒體盈利模式的「七種武器」,如何見血封喉?
    主流媒體的傳統經營業務,諸如硬廣、發行、印務等,在古龍的小說《七種武器》裡,好比是第一種武器——拳頭,它是最常用的武器,當我們手無寸鐵時,也能一拳打死老師傅。但媒體融合的下半場,拳頭已經是最落後的武器。傳統業務也要創新迭代,需要圍繞主業、緊貼市場,通過整合重組、轉型升級、資本運營等,培育新的業態。沒有了拳頭,不少傳統媒體盯上了財政供養。
  • 取代傳統封閉架構!AI與電信設備商技術整合
    「開放式架構」取代傳統封閉式架構模式,更為臺系廠商帶來商機 綜觀全球O-RAN發展動態,此前O-RAN聯盟已然於2018年2月由AT&T、Verizon、KDDI、中國移動等廠商於MWC發起成立且日益發展茁壯(截至目前已有26家電信營運商加入,且逾百家設備商與研究單位等參與研究
  • 新技術語境下的概念轉化與研究願景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解讀的「技術決定論」,還是以媒介使用者為視角對公共領域與社會塑造的闡釋,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媒體不僅在社會歷史情境中產生影響,同時也為傳播學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概念轉化與研究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通過分析在新技術語境下由新媒體引發的傳播學概念變化過程,試圖以傳播力的統一構架對新媒體理論建構以及新媒體研究願景做出一些探索。
  • 網際網路企業基因決定論哪兒錯了?
    吳軍的言論受到了許多網際網路人的批判。有人質疑:「華為是個做運營商業務的,典型的TO B企業,如今做到了手機市場第一,你敢說華為沒有TO C基因做不成?」、「亞馬遜是個TO C公司,雲計算照樣全球第一。」、「關鍵有錢,就有人,有好的管理制度,企業根本不是在基因問題上。」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哲學與物理學中的機械論思潮給決定論以有力的推動。決定論從外部自然條件中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對反對當時的唯神史觀起過積極進步作用。德國的洪堡寫道:「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無所不在的影響。」
  • 長江日報:新浪微博被約談 反對技術決定論
    原標題:反對技術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27日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針對新浪微博對用戶發布違法違規信息未盡到審查義務,持續傳播炒作導向錯誤、低俗色情等違法違規有害信息的嚴重問題約談該企業負責人,責令其立即自查自糾,全面深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