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4 10:53 |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邱瑩瑩
來到藍水法家時,他正在自家地下室雕刻著他的新創意——木雕花板,這個僅40平米的地方是他的工作室,在這裡,他集聚靈感,創作了包括《樂之源》在內的多件雕刻品。
「接觸雕刻藝術純屬偶然。」1995年,藍水法租下了松陽著名工藝美術家丁光曾住的地方。「當時,房內懸掛著三張像,分別是龍、獅、虎,真的太逼真了,就好像活在紙上似的。」而就是這三張畫,激發了藍水法對繪畫藝術的濃鬱興趣,也奠定了他今後的雕刻基礎。
一得閒暇,他就到松陽各處的寺廟、祠堂觀摩壁畫,看老匠人現場雕刻、討取經驗,時間一久,他能就雕刻知識和人探討一二,而藍水法也日漸成為了松陽民間雕刻「新匠人」。
1996年,慕名的村民邀他塑兩尊泥菩薩。「一尊土地公、一尊土地婆。」那是他第一次正式接觸泥塑,「依葫蘆畫瓢」地模仿成型,讓他始料不及的是,成品的兩尊佛像栩栩如生,獲老匠人一致讚賞。備受鼓舞的他開啟「一頭扎」模式,日夜琢磨、研習佛像雕刻的造型和技藝。
在松陽縣竹源鄉黃莊村山樹凹的佛殿內,有一尊藍水法雕刻的韋陀像。「那時缺乏雕刻知識,對做佛像高度比例不了解,情急之下量了自家孩子的身高,按一比一的比例塑了這尊佛像。」這尊韋陀菩薩泥塑不僅被軒轅志編委會評定為金獎,也正因這尊佛像,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所授予藍水法「炎黃藝術家」稱號。
此後,藍水法迎來了展示佛像雕刻藝術才華的春天,松陽縣19個鄉鎮(街道)70%寺廟內的雕像、泥塑、鑾駕、佛龕都由他精心雕刻,甚至包括牌匾、牆畫和木質門窗,慕名的人還專程邀他到麗水、金華等地創作。
「自那以後,我轉換思路,開始將縣域的傳統文化貫穿到雕刻藝術中。」為創作獨具文化特色的作品,藍水法多次到松陽唯一的畲族鄉--板橋鄉,向村內老人了解畲族的文化、歷史、習俗,潛心創作了名為《樂之源》的作品。整個作品刻盤、藍、雷、鍾四個畲族大姓及寓意親戚、鄰舍、往來等八個畲族符號等,獨具畲族傳統色彩,不僅參加了中國民族藝術海選總動員暨中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藝術作品巡迴展,還被編入了2015中國名族藝術年鑑。
今年4月份,藍水法到朋友家做客,上樓梯時,看扶手欄杆僅簡單的木頭製作成,十分單調。他打趣道:「你家這個欄杆可真古板啊。」「你做雕刻的,要不,給我雕套木雕欄杆?」
朋友的一句話,讓從事雕刻藝術20餘年的藍水法再次有了新想法。
明清家具門板、欄杆等常鏤空或雕刻花紋圖案,通稱花板。木雕花板曾廣泛應用於古建築、舊民宅和老家具上,在明清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除了松陽的傳統文化,我也應該把傳統的民間藝術流傳開。」了解情況後的他聯繫熟識的東陽老闆,購買了一批進口的紅木。
「用紅木一來顯得高貴,二來它是整塊的,與其他材質相比,雕刻更上手。」雖然藍水法已繪畫了不少壁畫,可是設計圖紙卻是個新手。「設計上要兼顧通風、牢固、美觀等方面,而圖案則要求有文化、顯內涵。」就圖紙的設計,藍水法便前後繪畫了3次才定下初稿。
成品後的木雕大花板一面是一張荷花九魚圖,寓意長久有餘;另一面是書法「天道酬勤」,意指有付出就有回報。兩塊小花板正反面則分別雕刻著代表「福祿壽喜」的圖案。所有設計、繪圖、雕刻均由藍水法一手而成。
在藍水法的眼裡,他所有的雕刻成品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對傳統藝術的追求。而他對雕刻永遠有著一份熾烈和執拗,像是一位傳統雕刻藝術的「守望者」。
14676008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