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痴簫廣鐸
領導給我下達採訪任務的時候說:「簫廣鐸是個人物。」頓覺壓力暗生。當下微信聯繫簫廣鐸,他很客氣,問我「過幾天好嗎?」幾天過後卻無消息。讓同事再去聯繫,終於得到確切的採訪時間,欣然前往,在路上卻被告知:簫廣鐸臨時有事出國,正在趕往機場。
留在辦公室等候我們的是秘書阿美。
阿美說:「我老闆說我比他更了解他,我來接受採訪最合適。」然後補充一句:「其實他很緊張,以往上臺拿獎都是我去的。」
在阿美抱歉的笑容裡,似乎藏著一絲無奈。
所以,廣東紅木家具名牌合興奇典居掌舵人、新晉「中華木作大師」簫廣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說他是「木痴」一點都不過分
「說他是木痴一點都不過分。」阿美這樣形容她的老闆簫廣鐸。
他的手機屏幕、電腦屏保上都是木頭。
看見一塊木紋,腦子裡就開始構想它做成成品的模樣。
有些老闆平常可能更喜歡「飲茶會客傾生意」,而他最愛去的地方是自家工廠的車間。他喜歡見證木材被鋸子打開的瞬間,就像迎接一次新生,一次綻放。看見開料師傅丟棄的「廢料」,他會順手撿起來,琢磨著是否能做成什麼飾物或者工藝品。有一次,一件緬花料由兩棵合抱木組成,中間一條芯,看起來就像兩個人孕育了一個小寶寶,開料師傅卻不小心把這條芯鋸斷了。那一刻,蕭廣鐸的痛惜雖不能言,但大家都已看在眼裡,開料師傅從此也對木材的開取更多一分尊重和審慎。
簫廣鐸惜木,在他眼中每塊木頭都有生命,會呼吸。他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癖好:基礎選材更青睞「彎木」,就是那種形狀扭曲但紋理奇特的木材。
他曾數次進入非洲,在熱帶雨林中與木為伍。在他看來,彎木就像樹林中「受盡委屈的孩子」,由於所處的位置自然不佳,加上光照、周圍樹木以及季風雷雨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無法正常生長,她們只能選擇蟄伏,或稍有機會便卯足了勁,見縫插針地往外伸長。如此,生長年限自然就要長於直材,氣幹密度也高於同類直材,雖然因為無法挺直腰杆而外形不佳,但耐力極強,特殊的生長使她的芯材愈加緊緻,品質之美進一步呈現:漣漪狀的紋理,行雲流水般的感覺由此產生。所以,儘管她比「直木」開料難,取材率低,卻是蕭廣鐸的眼中寶。
「彎木之所以彎是因為她們或多或少受過傷,傷情改變了她的年輪方向,容易形成千姿百態的『鬼面』、『狸斑』等天然紋理,這非常珍貴。」蕭廣鐸曾經這樣向外界解釋自己的「彎木情懷」。
尋木多年,對於木的秉性、每寸肌膚,他早已瞭然於心。
他到底是商人還是匠人?
14歲開始接觸木工行業,1987年,23歲,拿到中山市大湧鎮頒發的第一批紅木家具生產營業執照。這份手寫體的執照被蕭廣鐸保留起來,和新營業執照一起張貼在同一個相框裡。
「在那個年代,一般人有個門面就開始紅木製作了,一本正經先去領個營業執照的,都不是『一般人』。」說到經營理念,品牌意識,阿美挺佩服老闆的。
第一批拿執照,第一個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第一個獲得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歷經30年的生長發育,合興奇典居成為國內極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紅木家具品牌。
蕭廣鐸對奇典居有著清晰的定位:面向高端市場,只做精品。
他有幾句口頭禪:客戶有要求是好事。好東西自有價值,不怕沒人識。別人用一個鍾做出來的東西和你用十個鍾做出來的東西肯定是不同的。
合興奇典居曾多次同路虎等豪車品牌,同萬科等精品地產品牌跨界合作推廣,對於異業聯盟、資源整合式的營銷,蕭廣鐸也能駕輕就熟。但他更知道,一個製造企業的生命長度取決於產品的質量。
「我們公司的產品嚴格要求到用卡尺來計量打磨的尺寸。」阿美說,老闆時常告訴他們:做一樣東西首先是為了做好它,而不是為了迎合成本或者市場。
紅木家具企業普遍不設質檢部門,最後一道工序打磨完畢就可以出貨了。但合興奇典居的作品打磨完畢還要質檢驗貨。這也是蕭廣鐸十分重視而且經常參與的一個環節。「他的眼睛很『毒』,像我這種專業質檢都發現不了的問題,他掃一眼就看出來了。當然那些在別的公司可能也不算問題,例如收縮線兩端有1毫米的差距。」奇典居質檢員喬峰說。
發現一點微乎其微的細節,整個產品就打回車間重新來過了,有時候是重新打磨,有時候是整套工序重來。
「你說我們老闆是不是太認真?」喬峰問。
要知道,這些工人可是按工時來計酬的。
喬峰說他有時候也會跟朋友們吐槽老闆的「古板」,但最終又不得不承認,只有真正過了自己這一關,才能心安理得把產品送到顧客面前,讓一切完美。
習慣了精品的做法,從奇典居走出去的員工便不再適應粗製濫造的流水作業,他們多半還會回來。就像一位顧客偶然買了一件奇典居的家具,就再也看不順眼家裡其他不是奇典居的家具,最終會一次又一次的回頭光顧,直至把全屋家具全部換成奇典居。
「老古董」創了「新中式」
在蕭太太眼裡,老公蕭廣鐸「簡直就一老古董。」
大老遠飛去國外遊他只踏足博物館,去香港購物他不是手機不離手對著各種歐式雕欄窗花拍拍拍,就是滿城尋找各種家具設計典籍,每次都能背幾部大部頭回來。2016年10月獲中華木工委授予「中華木作大師」國家級榮譽稱號,電視臺來採訪,他死活不肯出鏡,覺得「作品出鏡就好了」。出席某些公共社交場合,他會對太太說:「你和我一起去,你不去我就不去。」至於上臺領獎,正如秘書阿美所說,那基本是她的分內事。
他的興趣愛好只在鑽研木頭和設計家具,年紀越大越發如此。
「他現在眼裡只有這樣東西了,男人有這個愛好又肯為這個努力,我沒理由不支持。我的任務就是管好兒子,這個廠就是他女兒,每件家具賣出去他都捨不得,有時別人特別欣賞他又不講價錢。」
蕭廣鐸人生最享受的時刻可能是在參觀高端展會的時候。作為一名技術出身又在設計領域大展拳腳的木作大師,熱愛而且善於學習讓他具備相對高級的審美。蕭廣鐸尤其擅長古典家具元素的解構和重組。他認為,家具為使用而設計,而非為了收藏和欣賞。面對喜歡的明清款式,他會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去改造。中國人喜歡喝茶,在茶座上呆的時間很長,舒適度就是不可忽略的點。關照人體工程學,比例,高度,款式都必須有研究,椅子靠背可能會被設計成S型。他會親自畫圖紙,即使不是親手出的圖紙,經過他的審核和加意見,最終都會帶上他自己的味道。
明式家具考究設計,清式家具重在雕工。糅合明清家具的優點,蕭廣鐸創造出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新中式」,紅木家具不再「老古董」,甚至還帶上了一點「小清新」,對於房屋硬裝的匹配不再限於古典主義,即使放進現代甚至歐式的居家環境也完全沒有違和感。
由於廣泛涉獵國外設計流派,蕭廣鐸的設計以簡約現代的明式家具為主,但是為了展現公司的雕刻實力,奇典居展示廳同時也展出了一組清式家具的登峰之作:百獸圖。據說該作品由20名雕刻師傅斷斷續續花了13年時間雕刻而成,耗材40立方米,精雕細刻氣勢磅礴,暫時無法定價。
一件瘋狂的小事
「基本上很多老闆都不會在已成型的款式上花時間,我老闆是個例外。有些款已經開發了10年,他還在改,包括拿了外形專利的經典合興椅,2003年初版設計出來,到現在已經改了不下15次。」阿美說。
關於設計與修改,她講了新近發生的一件「瘋狂小事」——
蕭廣鐸合作開的法國設計師接到一單家具設計,直徑2.6米的大圓餐桌配16張椅子,客戶要求紅木製作,法國設計師於是拿著設計稿來找他最信任的蕭廣鐸。
簡歐的設計風格,用榫卯結構來呈現,圓弧位非常多又不可以用釘子,製作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設計師的預想。蕭廣鐸以製作方的專業性參與圖紙設計,兩個人一起改完又改,從打樣到出品花了四個多月時間。
「如果只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這樣的單子肯定不會接,但老闆希望我們理解設計師的要求,耐心付出。」阿美說。
期間法國設計師從上海飛來中山十幾次,每次來都必先喝幾杯紅酒,好讓自己進入更加激情狀態。熾熱的燈光下,兩個年過半百的「很認真的人」一起畫圖紙,經常不知不覺就到深夜。現場有翻譯,但「形同虛設」,兩人之間的溝通似乎無需言語,用手勢比比劃劃就都明白了。
「這個過程很瘋狂。」阿美下了個結論。
但是發生在一個「木痴」身上,應該也不奇怪吧。
百年家具與大湧紅木的未來
一位日本設計師曾經告訴蕭廣鐸,他設計的一款椅子已經賣出幾十萬張。
這讓蕭廣鐸很神往。他覺得,這張椅子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經典的設計永不過時,一張椅子可以閃耀百年。他要的就是這樣的作品,要創建的也是這樣可傳世的品牌。
紅木家具製造不太可能是個賺快錢的行業,不太可能做大上市或者玩連鎖,因為它不是流水線上的生產作業,產量不會很高,生產周期很長,只能慢工出細活。這是蕭廣鐸對行業的認識。
「大湧紅木品牌要靠真心熱愛這個產業而且認認真真在做事的人撐起來。」
近兩年政府對大湧紅木品牌發展作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以前只有一條岐湧路出入大湧鎮,未來三年,大湧將會暢通大交通路網,紅博城創建國家4A景區,毫無疑問大湧紅木與世界的信息交換將會變得更加往來頻繁且無障礙。
外部環境整體向好,大湧紅木生產企業自身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的提升就成了一劑必不可少的「生長素」。
阿美記得在某次不太正式的會談中,蕭廣鐸曾經和朋友說過:「老一輩企業家要潛心下來,言傳身教,力所能及地做出最好的家具產品,讓年輕人可以欣賞和領略這種來自中國遠古時代的木作技術和美感,讓品牌成長,讓作品傳世,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他的認真執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員工。30年來跟著他開疆闢土不離不棄的「元老級」員工比比皆是,而他同樣給了他們最溫暖的回報。車間的吸塵系統是最好的,飯堂是最漂亮的,單身員工免費入住一房一廳單身公寓,夫妻檔同樣免費提供整潔舒適夫妻房,空調、熱水、洗衣機一一配備。
一個企業,不光要老闆愛,還要員工都愛,方能成其長久。
木作技術需要傳承,對行業的熱愛同樣需要薪火相傳,讓越來越多的人樂在其中,享受其中。
所以儘管尊重孩子們的擇業方向,有機會蕭廣鐸也帶還在國外念書的兒子行走生產車間。兒子說,那麼好的木材,上百年的生長,就這樣被你們鋸了。
蕭廣鐸笑笑。他覺得,好木材是大自然最珍貴的禮物,任其在深山老去,終會走向必然腐朽。若能用心對待,做成美貌與實用兼備的百年家具,於她何嘗不是一種新生?(註:第二、第三張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編輯:徐向東◆二審:韋多加◆三審:魏禮軍◆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