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為簫,所習卻是笛。對於王梓簫而言,他的竹笛之旅仿佛是天生註定,第一次拿起笛子,沒有反覆琢磨如何吹響的糾結,正相反,老師還沒教,6歲的王梓簫已經自己拿對了笛子,自己吹出了聲音。
小時候的王梓蕭,在練笛子時會邊看書邊吹,甚至「躺著吹,坐著吹,翹著二郎腿吹」,頗有些調皮。獨自一人去北京參賽,坐飛機買錯票,又有點迷糊。隨性如他,行事很有「除了笛子,萬事隨意」的特性。然而,他在習笛上的成績卻讓人無法忽略:曾榮獲四川音樂學院首屆室內樂重奏決賽三等、世界華人青少年藝術節專業組二等獎、中韓青少年藝術節專業組一等獎、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專業青年組銀獎、2015CCTV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北京決賽銀獎等多個獎項,在附中專業學習期間,他積極參加各種比賽、演出、交流活動等,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並廣受好評,2016年更是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更成功舉辦了個人竹笛獨奏音樂會。
「我希望為自己的成長留下一些印記,同時也感謝老師這些年對我的教導。」早早地就舉辦個人竹笛獨奏會,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更是對實力的認可,而王梓簫卻單純地將之視為一場成長的歷練與對老師的感恩。問及他對於自己第一場個人音樂會的感想如何,他欣然表示並不感到壓力,「我只要把自己學到的,老師教給我的表現出來就好了。」
王梓簫6歲啟蒙於劉吉華老師習笛,小學曾獲得成都市優秀藝術人才選拔賽一等獎。201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陳冉老師。談及兩位老師對他的影響,王梓簫說:「劉老師從心態上引導我,讓我深深喜歡上竹笛,現在我們也依然像朋友一樣。陳老師則耐心地教導我做人做事,用專業的方法指導我,讓我打下紮實的基本功,提升了我的音樂表現力,讓我的音樂技巧變得更加完整嫻熟。」
除了兩位老師的督促與教導,王梓簫坦言也要感謝父母對他的支持。「父母很辛苦,以前小時候每次都會送我去上課,然後等我一起下課。」王梓簫表示,自己家境並不優渥,父母卻始終盡力給他最好的,而他自己也不斷豐富與積澱著自己的視野與素養,副科選修鋼琴,跟隨同學學習古箏與舞蹈,在爺爺指導下研習書法……「父母的堅持與付出,讓我不敢、也不能懈怠,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磨練自己的演奏實力與藝術修養,未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他們。」
都說學習音樂的孩子沒有童年,但王梓簫卻不這麼認為,「練笛對我來說是一件享受的事情。」旁人看來枯燥,對他來說卻並不是負擔。目前,王梓簫仍在努力研習竹笛演奏技藝,不斷地鞏固與積澱自己的基礎,「當我的積累與沉澱足夠紮實與豐富的時候,我會再次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那時我希望能為觀眾們呈現一個百分百的王梓簫。」(文/王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