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磨蝕的雕花印糕板
月餅,不中秋,月餅幾乎成為了中秋節的代名詞。在節日氣氛日漸慘澹的今天,吃月餅這個傳統卻一直延續著。月餅又稱胡餅,是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在月餅還沒有工業化的時候,其上漂亮的花紋和餡料標記來自於手工雕刻的模具。
曾經看著月餅坊裡,把一塊塊油麵團放進雕花印糕板裡,壓實,再倒扣,「乓」的一聲悶響,一塊月餅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還帶著香,有著歲月的手感,這樣的做模手藝在安徽、浙江都還有存在。杭州三墩鎮繞城村的駱家小屋裡,69歲的駱春根老人也還保存著這手藝兒,中秋時節,看看這雕花印糕板,也看看月餅花紋誕生的背後。
□《人文杭州》記者 張鶴 通訊員 朱嫣紅
印糕板的美好願望
糕模形式千姿百態,圖案豐富多彩,蘊含了廣大百姓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墩文化站站長朱嫣紅介紹,舊時,每到逢年過節、造屋上梁、添丁進口、拜壽婚嫁,家家戶戶都要用米粉來做一些糕團。這些糕團均用糯米粉或粳米粉製作,製成的糕團上都印有一些相對應的吉祥圖案,江南水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帶有濃鬱的民俗特色,又帶著美好祈願。在節慶活動中製作的糕團圖案,由一種專用工具製作,這種工具在民間統稱為「雕花印糕板」。「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叫法,大致有「印花糕板」「印花板」「糕板」「糕模」等叫法。
「這是將生活和藝術結合為一。」朱嫣紅說。
糕板印模一般採用油雜木、紫檀木、白楊木、香樟木等為原材料,經鋸板、打槽、雕琢而成。雕刻風格有細刻精雕的,如「滿龍」「如意」「三牲」;也有粗獷精煉的,如「壽桃」「花卉」「綠葉」等,所刻的模板凹面呈梯形,要求便於操作,脫模爽快,不粘粉垢。這些印糕板的雕刻有著手工的拙樸,而且飽滿。朱嫣紅介紹說,糕模的造型、花式各異,按種類分:有壽桃、元寶、滿龍、雙魚、如意、八仙、三牲等;按內容分:有動物、花卉、吉祥圖案,還有用「壽」「福」「四季平安」「黃金萬兩」等好口彩字為圖案的。「就是為了這個吉祥話,每個圖案都對應句吉祥話。」駱春根說。
過去的三墩,家家戶戶做糕點不僅僅是純粹食用,更多是為了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例如喜事、喪事、祭祀、踏青逢年過節。「不同場合都有它應景的木糕板,譬如這些栩栩如生的元寶,是用來求財的;枝開葉散的樹形木糕板用以象徵多子多福」駱春根說。
現在的印糕板,不管是木頭還是塑料、不鏽鋼,早已單純地淪落為一種工具,至於做出來的糕餅上會有什麼花樣或字樣,在很多人眼中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伴隨一生的糕糕高
因為「糕」與「高」諧音,遇有時令節氣時登高吃糕,就有步步登高之意。在江南地區,稻作文化豐厚的地方,糕更是有各種各樣,大的小的,花朵形、壽桃形……
由於研究者不多,至今對於印糕板的產生具體時間沒有明確的說法,根據所查資料可見,糕板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元代。
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江南杭州一帶糕團點心花樣有「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姜彬先生主編的《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一書中也認為,「自宋後,民間的糕點花樣製作發展更快,除了手捏點心,更有用木模磕出糕形後再加烤煎」。這些文字記載,都為糕板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歷史依據。
在三墩地區,一個人從小到大,多彩的糕點幾乎伴隨其一生。
駱春根指著一個壽桃形狀的印糕板:「這個是小孩子周歲、滿月的時候,家裡人給做糕的模具。」
還有一個方形的印糕板,其中刻著古意的紋樣,「這個是給上學的小孩,意味『狀元糕』。」等到小孩上小學時做狀元糕分送鄰居,還有送來禮物的親戚作為回禮。還有「魚」形糕是給小孩吃的,「鯉魚跳龍門」。
而等到小孩子長到16歲成年時(三墩鎮視16歲為成年),還要做壽桃糕點,這些糕點一方面要供給灶神爺,還有要分給左鄰右舍一起慶賀。
逢年過節祭祀菩薩和土地神時,還有專門的「雞、魚、豬」三合一的印糕板,在一塊板子上就有三樣不同的動物,「這個是魚,這個是雞,這個是半個豬頭。」駱春根說,「這就是象徵著那些活的雞、魚、豬,來把它們祭祀給神靈。」
而等到人變老要做壽的時候,還有更大的壽桃和圓形的糕點來作為祝福。「一般要把大小不一的糕點摞起來摞成七層。」
駱春根說:「用來做糕點的主要有兩種,白色的糯米粉糕,還有綠色摻入草汁的綠色糯米糕,有的還會加入紅豆沙或者蘿蔔絲餡兒。」
剛剛進入駱家小屋,撲面而來的就是濃鬱的樟木香,駱春根老人坐在小凳上,正拿著塊樟木比畫著。粗糙的木板上定上位置,再挖出個空,接著雕刻、定型、打磨。
「小的嘛,半個小時,大的比較耗時間,一兩個小時。」駱春根說。
駱春根說自己祖祖輩輩都是做木工、雕刻的,從兒時起,他就在爺爺、父親跟前看他們做木工、雕刻,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這個手藝。
糕模雕刻工藝以陰雕技法為主,雕刻時吸收民間剪紙的某些特點,採用陰雕淺刻刀法,令風格既有精細的,也有粗獷的。「都是用樟木來做的。」駱春根說,「這個沒有蟲子蛀,而且還不容易開裂,比較牢。」駱老人的桌下摞著不同大小的樟木塊,大的有幾百年的樹齡,他一直不捨得開料來用。
老人也如同這粗壯香樟木一樣有料,他腦袋裡裝著870種不同的花樣印糕板。根據要求繪製印花糕模的造型圖案,確定規格的大小尺寸。
根據所雕印花糕模的規格,選取大小適度的木板,打制好印板毛坯,看料下刀:駱春根拿出各種刻刀和鑿子,「我有幾百種呢!」先粗後細、先淺後深、以刀為筆,一鏟一鍬中,樟木片落下,雕刻出各種花紋和文字。圖案邊緣要光滑細膩,刻成容易脫模的斜線。
最後就是雕好的木頭有許多稜角、刀觸,把外形較粗糙的打磨掉。「原來沒有電磨具的時候,就得用砂紙手工擦,現在方便多了。」老人拿著電磨笑著說,而印糕板的內部就要小號的木砂皮輕輕地進行打磨。
就這樣,一塊粗糙的樟木就在幾個小時內變出了一柄印糕板,地上滿是碎木屑。「我就是騙騙小錢。」駱春根呵呵一笑,「你想這麼塊破木頭,誰要啊,燒火都不夠,我也就是隨便刻刻花。」
一般普通的印糕板花紋有圓形、稜形、正方形、扇形、長方形、梅花形、荷葉形、人物形等形態各異的造型。糕點面部雕有以福、祿、壽、喜主要內容的傳統吉祥圖紋,增加了糕點觀賞性,工藝非常講究。
比較精細的印模雕刻有「福祿壽三星」「喜鵲眉頭」「荷仙子」「五子登科」「二龍戲珠」「龍鳳騰祥」「富貴大吉」「福壽如意」等精美且寓意深刻的圖紋,不過老人說從今年起已經不做細活了,而三年前大型的雕花印糕板就已經沒有做過了:「眼睛不好了,看不清了。就做做粗糙的吧!」
「做那種細緻的不划算,這刀錯了,整個就不能用了,而且得全神貫注,一直腦子要繃著弦。字不能刻錯。粗糙的呢,大一點大一點,小一點小一點。」
駱春根的印糕板幾乎沒有漲過價,「不可以提高價,我手勤勞一點,賣得便宜點,大家買得多了,我就薄利多銷,要不然老太太嫌貴買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