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禮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將公仔餅文化傳承下去

2021-01-14 中國僑網

  原標題:百歲餅印 重生「麒麟」--順德一家餅店用家傳配方和模具還原傳統公仔餅

  「壽桃」是下一個復活對象

  何雪芬收藏的百年老模具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壽桃造型。不同於其他地區只是一個壽桃造型、頂部染有顏色的壽桃,順德版的壽桃糕點製作工藝與月餅差不多,而且壽桃頂部是有花紋的,還刻有「羊額」兩字。何雪芬告訴記者,家族是順德倫教羊額人,所以有這兩個字,下一步會復活壽桃,也希望讓孩子們看看,百年前,順德人過生日時,也是有精美的「蛋糕」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毅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成通

  中秋節將至,順德倫教一家餅店迎來一群特別的「客人」,他們是來自中山、番禺等地的市民,聽說這裡出品用百年老模具做的全新系列的「公仔餅」,都特地趕來。

祖傳模具做出的餅,包括麒麟餅、笑口佛餅等。

  出售百年公仔餅的店主是順德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何雪芬,昨日在順德大良家中,她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只見她小心翼翼地戴上膠手套,打開了一本百年歷史的「制餅秘方」,上面用漂亮的毛筆字寫著:「蓮子一斤,雙仁一斤,膏汁豐,牙糖豐……」她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百年前制月餅和做公仔餅的工藝,我和同事已經成功復活了!」

  何雪芬向記者展示的不僅僅是百年「制餅秘方」,還有何家珍藏百年的6件木製制餅模具,分別是:一個月餅模具,一個「壽桃」模具,一對麒麟的公仔餅模具,一個獅子造型的公仔餅模具,還有一個笑口佛造型的公仔餅模具。其中,「麒麟」和「笑口佛」模樣的公仔餅,正是何雪芬用百年配方和百年模具,成功復活出來的。

  緣起:

  朋友勸說「復活」百年公仔餅

  何雪芬是順德一間百年餅店的老闆娘,因為該店有多種傳承制餅工藝,包括月餅、喜餅和公仔餅等,還曾被中央電視臺的《尋味順德》劇組採訪,她被評選為順德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有一群專家朋友。何雪芬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模具製作月餅、公仔餅,目前使用最多的是40多年前,她父親親手打造的模具,已連續使用了幾十年,越用越順手,但她心裡還有一個小秘密,「我家裡還有太爺爺珍藏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模具,有幾個還可以用,但我沒有太大的信心能做出餅來。」

  這個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今年中秋節前夕,何雪芬與她的專家朋友聚會時說了出來,結果得到朋友們的鼓勵,大家都希望她完成這件美食「美事」。「有一位順德區博物館的專家,他說能擁有百年前的老模具是一件幸事,如果用老模具,做出『新餅』,對順德區乃至整個珠三角的美食傳承文化都是一件好事,朋友們都勸我努力嘗試下,不要怕『失敗』。」

  有了專家朋友們的鼓勵,何雪芬與同事們一起,開始著手「復活」百年公仔餅的工作了。

  稀奇:

  老模具「上陣」制傳統公仔餅

  之後,何雪芬邀請熟練制餅師傅,用40年歷史的木模具為主要模具,製作公仔餅。而百年老模具則主要用於生產麒麟圖案和笑口佛圖案的公仔餅,其中,笑口佛是佛山近幾年來首次推出市場的產品。不過,由於百年老模具比較珍貴,何雪芬表示目前主要還是以保護為主,使用率不高。同時,何雪芬坦言,此次復活公仔餅因為要用40年甚至百年的木模具生產,不能機械化,全是手工,所以產量有限。

祖傳下來的麒麟餅木模具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因為全手工製作,而且用的是老模具,這批公仔餅剛推出市場就備受街坊歡迎。其中來自番禺的曾小姐一口氣訂了一箱魚仔餅,接近100件,她告訴記者:「小部分送親戚的小孩,還有大部分送給自己孩子的幼兒園小朋友。」曾小姐表示魚仔餅屬於傳統手工藝,可以讓孩子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上一堂很好的珠三角文化課,另外,魚仔餅造型非常「萌」,孩子們都很喜歡。

  此次復活的公仔餅,在口味方面,主要還是使用月餅的製作工藝,內餡用了豆沙和蓮蓉餡,口感豐富但並不膩。

  傳承:

  探索將「公仔餅」文化傳承下去

  百年公仔餅成功復活後,何雪芬意識到這其中厚重的歷史傳承意義。目前,她有整套的順德公仔餅模板,分別是:麒麟餅(百年版)、笑口佛(百年版)、魚仔餅(40年版)、獅子餅(40年版)、和合二仙(40年版)、豬仔餅(40年版)。

  對此,有研究珠三角民俗文化節的專家介紹道,上世紀初珠三角居民過中秋時,其實是「送兩種餅」,一種是大家熟悉的月餅,另外一種就是公仔餅,而且是對方家中有多少個孩子,就送幾個公仔餅,所以公仔餅的種類才會如此多。不同的公仔餅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其中,魚仔餅是「魚躍龍門」,是給即將踏入社會年紀大一些的孩子;麒麟餅一般是送給讀書中的孩子,希望其睿智聰穎等。

  何雪芬表示,也許當年的祝福含義到了今天會有一些改變,但公仔餅中寄託了大人對孩子的美好祝願,這一點沒有改變。目前「復活」出來的公仔餅只是散裝出售,未來,何雪芬將會和相關古董專家和美食專家共同討論如何合理使用這批百年老模具,加大產量。同時,設計出獨立的新包裝,讓公仔餅文化能更好傳承下去。

  專家:

  這是「民間美好記憶重現」

  對於何雪芬復活傳統公仔餅的行為,順德區廚師協會副會長雷公表示非常開心,他透露,珠三角地區的月餅模具在製作月餅時,作用非常關鍵,「月餅模具不好,做出來的月餅形狀不好,就不會有顧客購買,老模具是純手工雕刻,製作水平很高,而且月餅木模具不能『供奉』起來,要拿出來使用,越用越漂亮,製作出來的餅,無論花紋和造型,都會非常漂亮」。

  研究順德文俗和美食文化的一位專家則感嘆這是珠三角「民間美好記憶的重現」,他表示美食與重要節慶是密不可分,正如中秋要吃月餅。此次何雪芬用百年前的模具,加上配方改良,做出全新「公仔餅」,就是一種過去和現在的美好連接,是有意義的傳統文化傳承。

  不同的公仔餅

  有不同的寓意

  魚仔餅是「魚躍龍門」,是給即將踏入社會年紀大一些的孩子;

  麒麟餅一般是送給讀書中的孩子,希望其睿智聰穎;

  豬仔餅就是給小一些的孩子,同時配上竹籠,還有希望「豬籠入水」,家財興旺的意思;

  和合二仙有月圓花好之意,給一些即將嫁人的女孩子。

相關焦點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佛山味,全國品!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其中,《匠人匠心》欄目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全景展示神州大地上眾多手藝與手藝人的現狀與發展,著力通過央視這一國家級媒體平臺對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宣傳,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正如主持人所言,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佛山木版年畫、佛山銅鑿剪紙、佛山金箔,這些古老的工藝是節慶必不可少的裝點,它們不僅將佛山人喜慶的日子點綴得熠熠生輝,還是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12月9日,雲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普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通知》公布,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成功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木旋,在沙窩村延續了500年之久,於2017年被邯鄲市政府批為邯鄲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原本打算將這三張木旋車床無償捐獻,但聯繫了北京天津兩家博物館都無果後,李學民決定將這些旋床利用起來,重新學習這門技藝。他先後師從李家棟、程今慶、蕭順清等村裡的老手藝人,用了2年的時間掌握了這門技藝。如今,只要是圓的木頭,李學民就可以用木旋技術製作出20多種木製品。「尤其是木碗套旋技藝,非常節省材料,令很多外國木旋專家拍手稱讚。」李學民介紹說。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李連杰一部《獅王爭霸》的電影像一場視覺盛宴,將俊俏的人物,精彩的武打,扣人心弦的比賽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將佛山舞獅帶到觀眾視野。全國一時掀起一股舞獅熱潮,很多地方相繼開設舞獅學校,很多青少年投身於舞獅這一行業。
  • 「國非遺」技藝傳承人林亞凱:為畲銀注入新的元素
    2019年08月30日 14:29:35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29日電(韋菊 蘇新宏)「設計、開坯、熔銀、錘揲、焊接、鏨刻、拋光、洗銀,一個銀壺的製作需要這八道工序。」畲銀鍛制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林亞凱熟練地介紹著銀壺的製作工序。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
  • 西藏昌都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鄧巴多吉:辦廠收徒,老...
    當地的金銀鍛制技藝已傳承了上千年,並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風格。鄧巴多吉從小看父親次仁平措打造各種金銀器,耳濡目染,也逐漸喜歡上了這門手藝。  14歲那年,鄧巴多吉正式跟隨父親學習金銀器製作,成為麥堆金銀緞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如今,鄧巴多吉已經是昌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了。
  • 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傳承百年製糖技藝,創新生產滿足各地市場 竹朋壩子種植甘蔗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初年,清朝道光年間,竹園鎮從廣東引進位糖技藝,製作碗糖,這個工藝一直保留至今,已有280餘年的歷史。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人楊蝦:傳承靠市場 市場靠創新
    如今已經81歲的廣東人楊蝦是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工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非遺鑽木取火傳承人:兩根鷓鴣木 傳承希望的火苗
    國家級非遺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傳承人王照良:  兩根鷓鴣木 傳承希望的火苗  兩根曬乾的鷓鴣木,在王照良的手掌裡來回摩擦,冒起的白煙伴著火花掉落,輕輕捧起再吹一口氣,很快就點著了一堆枯枝。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寶山這三位傳承人入選滬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經各區、單位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議等程序,市文化旅遊局認定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147名。在本次公布的名單中,寶山的羅店划龍船習俗、花格榫卯製作技藝和寶山鮰魚烹飪技藝三位傳承人榜上有名!
  • 梁河葫蘆絲製作技藝培訓進縣職中
    近日,在梁河文旅局舉辦的葫蘆絲製作技藝進縣職業高級中學的培訓結業座談會上學員說。非遺保護,重在傳承。為做好梁河葫蘆絲的傳承保護工作,梁河縣文化館積極與縣職業中學協作,開展葫蘆絲製作技藝進校園培訓活動。邀請到了葫蘆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哏從國擔任授課老師,該校21名學生報名參與了為期5天的培訓。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喜訊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日,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