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傳承人王照良:
兩根鷓鴣木 傳承希望的火苗
兩根曬乾的鷓鴣木,在王照良的手掌裡來回摩擦,冒起的白煙伴著火花掉落,輕輕捧起再吹一口氣,很快就點著了一堆枯枝。這是黎族最原始的鑽木取火方式,也是王照良一家世代傳承的技藝。
在世代守護的山蘭園裡,來自保亭的王照良第一次接觸到鑽木取火。「在深山老林裡,這就是生存的希望。」王照良沒有想到,鑽木取火這項技能陪伴了他的一生,也在他的努力下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黎族鑽木取火術在現在的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當人們流落荒野時仍很實用,對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尤有重要的價值。
近日,海南省新增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照良作為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的傳承人成功入選。「我希望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64歲的王照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沒有力氣展示鑽木取火,但他在村裡成立了團隊,仍然堅持四處展演,讓更多人了解這門黎族傳統技藝。
□南國都市報記者譚琦 文/圖
王照良在演示鑽木取火 圖片由保亭文化館提供
賴以生存的技能 變成世代傳承的文化
「守護山蘭園,一次就是3個多月,火就是我們生存的希望。」從9歲開始,王照良就開始跟著父親上山開墾山蘭園,不僅生活中需要火,驅趕野生動物也需要火苗的「支援」。王照良是保亭什玲鎮界村二隊人,掌握鑽木取火術已經有50多年了。
據古籍記載,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鑽木取火的技術。《韓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有聖人作鑽燧取火,號曰燧人氏」。記載裡面提到的取火方式,就是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藝。
在王照良的記憶裡,當時地處山林深處的界村較為封閉,火柴很缺乏。「就算是帶著火柴上山,很快也會因為受潮而無法點火。」不得已的情況下,王照良和父親只能靠鑽木取火的原始方法來生火。「剛開始跟著父親的動作去學習,可是怎麼也生不起火來。王照良說,在學習的期間,他自己不斷地和父親一起上山,直到12歲的那年,才真正地學會了鑽木取火的方法。
「當時沒有想到這項我們賴以生存的技能,現在還能變成一種文化得以傳承。」王照良說,鑽木取火的方法,是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再教給了自己。
「小時候很少用到火柴,生火也不方便。鑽木取火是我們在大山密林裡生活必須學會的一門技巧。學會了它,只要隨身帶著兩條木棒就行了,哪裡都可以生火。」學會鑽木取火這門技藝以後,給王照良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時候在野外挖個地瓜,或者在河邊捕到條大魚,隨時隨地就可以生火烤熟,在荒野時還能成為一項求生技能。
最快2分鐘能取火 他雙手長滿厚繭
拿出兩根鷓鴣木條,墊下曬乾的茅草和細碎的易燃纖維,經過2分鐘的快速摩擦,星點的火苗就從木條中間竄出來,點燃了茅草。
「鑽木取火的工具主要就是鑽杆和鑽板。」王照良拿著兩條木棒,一根兩端削得略小,底部平坦,另一塊木棒上挖了許多小孔,小孔旁邊有一個小槽。「這些小孔是用來摩擦生火的,小槽可以讓摩擦的火星『流』出來,點燃墊下的易燃物。」
王照良介紹,傳統的鑽木取火主要分三種,一種是手鑽法,一種是弓鑽法,另一種是繩鑽法,主要的原理是使機械能轉為熱能,產生火星進而引燃起火。
鑽木取火時最好在空曠的地方。王照良用腳踏住鑽火板,將鑽竿插在小孔內,以雙手搓動鑽火棒。不到一分鐘,兩根木棒之間產生了縷縷白煙,隨後黑色的木屑從槽邊掉落,墊下的易燃物開始出現火星。剛剛發生火星時是看不見的。為了使看不見的火星變成旺盛的火焰,必須有一種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而且還要不斷地輸氧,才能達到取火目的。當看到肉眼可見火星時,引燃物冒出煙來,就要迅速將它拿起來吹風助燃,從而引出火來。這整個取火的過程最快只需要2分鐘。
鑽木取火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裡面有很多講究,否則是鑽不出火來的。「從鑽木的選取,到判斷取火的時機,都是有講究的。」王照良說,鑽木要選擇曬乾的鷓鴣木,最少要曬一個月以上,最好曬半年,木質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如果兩根木頭摩擦發出『吱吱』的聲音,就是不合適的,如果發出『嚓嚓』的木頭就是合適的。」王照良說,合適的木頭摩擦後會升起白煙和淡淡的木頭香味,能取火的木屑,粗細在味精和麵粉之間。就連對著火星吹起也有嚴格的要求,稍稍有點掌握不好,就不能順利取火。
第一次學習鑽木取火的感受讓王照良印象深刻,「當時鑽了一天,雙手都是酸的,回到家裡連筷子都拿不起來。」王照良攤開自己的雙手,常年鑽木取火讓他的手上長滿了厚厚的繭子。
村中成立團隊傳承 已有上百名「徒弟」
「現在不擔心傳承的問題,我想要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黎族的這項傳統技藝。」王照良說他年歲已高,腿腳不便,在幾年前就已經不再展演鑽木取火。他45歲的弟弟王照方接過了傳承的任務,他常常帶著弟弟一起到各地進行演出展示。
現在,這項技藝已經不僅僅是生存技能,而是作為一份文化遺產,一項表演藝術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現在,在保亭檳榔谷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裡,鑽木取火更是作為重要的表演環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展示這象徵著繁榮興旺的古老儀式。
在界村,王照良和弟弟還成立了一個30人的團隊,他們也學習了鑽木取火的技能,每個人都是鑽木取火的宣傳大使。「我們去過北京、福建和省內很多地方演出,開設培訓班。」目前,王照良已經收了近400人次的學徒,他們學習後還不斷地教給更多的人。
「未來,我們還會成立傳習所,還要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和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王照良想起自己第一次鑽木取火成功的時候,心裡充滿了自豪感,現在看著自己教出的「徒弟」掌握了這項技能,對這份文化產生認同,他的心裡更多的是欣慰。「這是老祖宗傳來下的,不能丟。」他期盼這份希望的火苗能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