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鑽木取火傳承人:兩根鷓鴣木 傳承希望的火苗

2021-01-16 中國僑網

  國家級非遺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傳承人王照良:

  兩根鷓鴣木 傳承希望的火苗

  兩根曬乾的鷓鴣木,在王照良的手掌裡來回摩擦,冒起的白煙伴著火花掉落,輕輕捧起再吹一口氣,很快就點著了一堆枯枝。這是黎族最原始的鑽木取火方式,也是王照良一家世代傳承的技藝。

  在世代守護的山蘭園裡,來自保亭的王照良第一次接觸到鑽木取火。「在深山老林裡,這就是生存的希望。」王照良沒有想到,鑽木取火這項技能陪伴了他的一生,也在他的努力下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黎族鑽木取火術在現在的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當人們流落荒野時仍很實用,對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尤有重要的價值。

  近日,海南省新增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照良作為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項目的傳承人成功入選。「我希望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64歲的王照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沒有力氣展示鑽木取火,但他在村裡成立了團隊,仍然堅持四處展演,讓更多人了解這門黎族傳統技藝。

  □南國都市報記者譚琦 文/圖

王照良在演示鑽木取火 圖片由保亭文化館提供

  賴以生存的技能 變成世代傳承的文化

  「守護山蘭園,一次就是3個多月,火就是我們生存的希望。」從9歲開始,王照良就開始跟著父親上山開墾山蘭園,不僅生活中需要火,驅趕野生動物也需要火苗的「支援」。王照良是保亭什玲鎮界村二隊人,掌握鑽木取火術已經有50多年了。

  據古籍記載,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鑽木取火的技術。《韓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有聖人作鑽燧取火,號曰燧人氏」。記載裡面提到的取火方式,就是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藝。

  在王照良的記憶裡,當時地處山林深處的界村較為封閉,火柴很缺乏。「就算是帶著火柴上山,很快也會因為受潮而無法點火。」不得已的情況下,王照良和父親只能靠鑽木取火的原始方法來生火。「剛開始跟著父親的動作去學習,可是怎麼也生不起火來。王照良說,在學習的期間,他自己不斷地和父親一起上山,直到12歲的那年,才真正地學會了鑽木取火的方法。

  「當時沒有想到這項我們賴以生存的技能,現在還能變成一種文化得以傳承。」王照良說,鑽木取火的方法,是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再教給了自己。

  「小時候很少用到火柴,生火也不方便。鑽木取火是我們在大山密林裡生活必須學會的一門技巧。學會了它,只要隨身帶著兩條木棒就行了,哪裡都可以生火。」學會鑽木取火這門技藝以後,給王照良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時候在野外挖個地瓜,或者在河邊捕到條大魚,隨時隨地就可以生火烤熟,在荒野時還能成為一項求生技能。

  最快2分鐘能取火 他雙手長滿厚繭

  拿出兩根鷓鴣木條,墊下曬乾的茅草和細碎的易燃纖維,經過2分鐘的快速摩擦,星點的火苗就從木條中間竄出來,點燃了茅草。

  「鑽木取火的工具主要就是鑽杆和鑽板。」王照良拿著兩條木棒,一根兩端削得略小,底部平坦,另一塊木棒上挖了許多小孔,小孔旁邊有一個小槽。「這些小孔是用來摩擦生火的,小槽可以讓摩擦的火星『流』出來,點燃墊下的易燃物。」

  王照良介紹,傳統的鑽木取火主要分三種,一種是手鑽法,一種是弓鑽法,另一種是繩鑽法,主要的原理是使機械能轉為熱能,產生火星進而引燃起火。

  鑽木取火時最好在空曠的地方。王照良用腳踏住鑽火板,將鑽竿插在小孔內,以雙手搓動鑽火棒。不到一分鐘,兩根木棒之間產生了縷縷白煙,隨後黑色的木屑從槽邊掉落,墊下的易燃物開始出現火星。剛剛發生火星時是看不見的。為了使看不見的火星變成旺盛的火焰,必須有一種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而且還要不斷地輸氧,才能達到取火目的。當看到肉眼可見火星時,引燃物冒出煙來,就要迅速將它拿起來吹風助燃,從而引出火來。這整個取火的過程最快只需要2分鐘。

  鑽木取火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裡面有很多講究,否則是鑽不出火來的。「從鑽木的選取,到判斷取火的時機,都是有講究的。」王照良說,鑽木要選擇曬乾的鷓鴣木,最少要曬一個月以上,最好曬半年,木質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如果兩根木頭摩擦發出『吱吱』的聲音,就是不合適的,如果發出『嚓嚓』的木頭就是合適的。」王照良說,合適的木頭摩擦後會升起白煙和淡淡的木頭香味,能取火的木屑,粗細在味精和麵粉之間。就連對著火星吹起也有嚴格的要求,稍稍有點掌握不好,就不能順利取火。

  第一次學習鑽木取火的感受讓王照良印象深刻,「當時鑽了一天,雙手都是酸的,回到家裡連筷子都拿不起來。」王照良攤開自己的雙手,常年鑽木取火讓他的手上長滿了厚厚的繭子。

  村中成立團隊傳承 已有上百名「徒弟」

  「現在不擔心傳承的問題,我想要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黎族的這項傳統技藝。」王照良說他年歲已高,腿腳不便,在幾年前就已經不再展演鑽木取火。他45歲的弟弟王照方接過了傳承的任務,他常常帶著弟弟一起到各地進行演出展示。

  現在,這項技藝已經不僅僅是生存技能,而是作為一份文化遺產,一項表演藝術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現在,在保亭檳榔谷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裡,鑽木取火更是作為重要的表演環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展示這象徵著繁榮興旺的古老儀式。

  在界村,王照良和弟弟還成立了一個30人的團隊,他們也學習了鑽木取火的技能,每個人都是鑽木取火的宣傳大使。「我們去過北京、福建和省內很多地方演出,開設培訓班。」目前,王照良已經收了近400人次的學徒,他們學習後還不斷地教給更多的人。

  「未來,我們還會成立傳習所,還要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和傳承這項古老的技藝。」王照良想起自己第一次鑽木取火成功的時候,心裡充滿了自豪感,現在看著自己教出的「徒弟」掌握了這項技能,對這份文化產生認同,他的心裡更多的是欣慰。「這是老祖宗傳來下的,不能丟。」他期盼這份希望的火苗能一直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佛山禮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將公仔餅文化傳承下去
    緣起:  朋友勸說「復活」百年公仔餅  何雪芬是順德一間百年餅店的老闆娘,因為該店有多種傳承制餅工藝,包括月餅、喜餅和公仔餅等,還曾被中央電視臺的《尋味順德》劇組採訪,她被評選為順德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有一群專家朋友。
  • 非遺傳承人周衍桂:木板作紙畫出生活和夢想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和雕刻,18歲的時候開始跟著師傅學木板彩畫,當初是希望能給自己謀一個好營生。」談起學這門手藝的初衷,周衍桂打開了話匣子。民間木板彩畫技藝主要以師徒或父子的形式傳承下來,周衍桂的師傅是一市鎮有名的手藝人陳興考和葛啟友。周衍桂告訴記者,當時木板彩畫主要運用在大木眠床內圍屏的裝飾上,採用水粉顏料創作畫作,在題材上採用古裝戲曲中的才子佳人和喜慶場面或花鳥蟲草等寓意吉祥的情景來表現。
  • 古典戲法傳承人肖桂森納新徒 非遺項目盼傳承
    天津北方網訊:8月1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戲法的代表性傳承人、天津雜技團戲法演員肖桂森,在魔術界與曲藝界眾多名家、前輩的見證下,為古典戲法再納新徒。  作為從事古典戲法表演逾40年的戲法名家肖桂森來說,從其師父—已故北派戲法大師王殿英手中接過衣缽後,將戲法儘可能推廣和傳承下去一直是他的心願,也是非遺項目的發展需要。此次拜師學藝的新徒陳梅來自黑龍江雜技團,作為經驗豐富的魔術師曾獲2004年澳門國際魔術大賽金獎。她也對古典戲法頗有興趣,在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傅起鳳女士的引薦下,決定學習古典戲法。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探訪安陽內黃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
    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在做燈籠畫時,孫女在一旁觀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志強 牛靜芳 文 記者 吳國強 通訊員 劉肖坤 攝影 核心提示|「燈籠會燈籠會打著燈籠不瞌睡……」在這首兒時的歌謠裡,燈籠在春節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小時候過年,挑著紙燈籠出門找小夥伴玩耍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面的燈籠畫更是孩子們的寵兒。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作為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木雕工藝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重大獎項。其中《潮汕傳統建築的「鬥藝」趣談》《創作木雕的體會》《木雕所表現的藝術生命力》《惠來木雕的傳承和創新》等10多篇論文先後刊登於專業刊物《廣東工藝美術》。此外,他還鼓勵動員團隊成員及同行藝術師撰寫發表創作心得論文,傳承木雕文化。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希望傳統藝術能走進千家萬戶。
  • 《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大全 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匯總
    導 讀 最近玩cf鷓鴣哨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密室收藏答案是什麼?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 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是誰能 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解析
    最近玩cf鷓鴣哨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的密室收藏答案是什麼?目前還有很多玩家都不知道CF鷓鴣哨密室收藏怎麼解,其實這個謎題真的不難,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介紹了,感興趣的玩家就跟著小編我一起來看看吧。
  • 寶山這三位傳承人入選滬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經各區、單位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議等程序,市文化旅遊局認定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147名。在本次公布的名單中,寶山的羅店划龍船習俗、花格榫卯製作技藝和寶山鮰魚烹飪技藝三位傳承人榜上有名!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織繡非遺訪談】蘇繡傳承人 楊敏華
    織繡研修班花絮由文化部/教育部主辦、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協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織繡研修班)」於今年6月20日—7月20日正式舉辦。傳承人有來自江蘇蘇繡、河南汴繡、無錫精微繡、湖南湘繡、重慶蜀繡、苗族織錦、上海絨繡、上海寶山十字挑花繡等中國織繡方面的重要傳承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中國工匠精神傳承與復興的潛在力量。
  • 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大全:鷓鴣哨密室收藏密碼破解[多圖]
    CF鷓鴣哨密室收藏答案是什麼?大家在玩這個活動玩法的時候,一直在找答案,但是這次的玩法計算比較難,所以很少有玩家能推算出正確的答案,今天小編這就將鷓鴣哨密室收藏的答案分享給大家,還有詳細的密碼破解過程。
  • 《穿越火線》鷓鴣哨密室收藏年幹支密碼破解介紹 鷓鴣哨密室收藏...
    導 讀 CF穿越火線最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鷓鴣哨密室收藏活動,很多人不知道密碼是什麼,該怎麼解答出其中的密碼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喜訊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日,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
  • 東昌木板年畫傳承人徐秀貞:傳承難做但從不嫌累
    齊魯網聊城4月27日訊(記者 左新新 趙志鵬)在聊城市古城區東大街,有一處東昌木板年畫博物館,它的「守護者」是67歲的老人徐秀貞,徐秀貞也是東昌木板年畫的傳承人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鄠邑區秦渡街道楊氏秤鋪在上世紀初由楊逢吉開設,自此楊家幾代傳承,成為存留近百年的老鋪子。今年44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等加盟助力蘇州一碗麵遴選傳承人引發群英會
    「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將聯手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探索建立傳承考核體系,創新傳承機制,共同推動傳統技藝開放再出發。4月1日,由蘇報集團和中華餐飲名店同得興等聯手舉辦「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啟動,發出傳承技藝收徒邀請,同時向高校、上下遊企業等發出「英雄帖」,引發多方關注匯聚的「群英會」,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等踴躍加盟助力。「『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公益活動,既是對學校繼續教育的有效補充,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有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