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2021-01-11 西安晚報官方帳號

自古以來,作為代代相傳的商品流通度量工具,木桿秤為人們交易貨物提供依據,促進了貿易的繁榮發達。小小一桿秤,量的是斤兩,稱的卻是良心,展現了農耕文化與商貿文化的豐富內涵,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鄠邑區秦渡街道楊氏秤鋪在上世紀初由楊逢吉開設,自此楊家幾代傳承,成為存留近百年的老鋪子。今年44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

楊衛斌正在製作木桿秤

四代傳承

見證木桿秤的發展歷程

隨著電子秤的普及,秦渡街道老街上這家木桿秤鋪已經門可羅雀,但楊衛斌始終堅守在鋪裡,秉承著「計量準確、質量可靠」的理念,一孔一星地用心做著每一桿秤。記者近日見到他時,他正在店裡精心地鑽秤孔、定秤星。

據楊衛斌介紹,木桿秤發明之初是13兩秤,定13兩為1斤。利用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在秤桿上刻13顆星花,紅木做秤桿,穿一根提繩,即為木桿秤。後來在木桿秤不斷演變過程中,有些商販在稱量時缺斤少兩,欺騙顧客。統一度量衡後,就在原來的13顆星基礎上增加了「福祿壽」3顆星,變成了16顆星。每一顆星代表一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1兩,變16兩為一斤。「這也是成語裡『半斤八兩』的來源。」楊衛斌說。

量的是斤兩,稱的卻是良心。「如果商家缺斤少兩,短秤一兩就會少了『福』,少二兩,就丟掉了『祿』,如果少三兩,就短『壽』了。」楊衛斌說,「福祿壽」三星的警示反映的是『信義』,不論是做秤的,還是用它的人,這16顆星在秤上,都包含著中國公平交易的信仰和良心。

清朝光緒年間,楊衛斌的曾祖父開始製作的就是16兩木桿秤,這也是「秦鎮楊氏木桿秤」製作的第一代記憶。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使用市斤秤,規定每斤為10兩,木桿秤變成了10兩秤。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又統一使用公斤秤。這兩次變化給楊家帶來了巨大商機。「當時木桿秤生意好,最紅火的時候,一天能賣出百桿秤。我父親就憑這手藝,在八十年代初給家裡蓋了樓房,讓全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除了度量單位,木桿秤稱量也逐步發展地更加靈敏、準確了。曾祖父做的16兩秤只有一個提繩,到祖父這一代變成一個提紐、一個掛鈎,再後來父親製作時發展成兩個提紐,一個掛鈎,並且慢慢地在提紐上裝上了「刀口」。「製作精細了,誤差也就變小了,售賣貴重物品時顧客也就不吃虧了。」楊衛斌說。

楊衛斌製作的禮品木桿秤

良心活

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

木桿秤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必備工具之一,不同的生意人需要不同的木桿秤。楊衛斌說,以前生意紅火,每天晌午剛過,十幾桿秤就賣完了。父親一個人忙不過來,1992年起他便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制秤。「製作木桿秤是門精細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楊衛斌說,「從迷上這手藝,就再也放不下了。」

木桿秤由秤桿、秤鉤、秤砣、秤星和秤盤等部件組成,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工序繁雜。楊衛斌介紹說,製作木桿秤大小工序加起來有三四十道。製作需要經過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裝提紐、掛秤盤、校秤、木桿刻度、鑽秤花、定秤星、打磨、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桿完美的秤。木桿秤選材很挑剔,一般選用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的木材。選中的材料還要放在乾燥處風乾一年左右,等木料定型後,再選出筆直不彎曲的來做木桿秤。

楊衛斌的秤鋪裡,一邊是一張爺爺留下的古老的桌子,被他當做工作檯,桌子旁是一大箱子的工具和零部件,另一邊是一堆用來校秤的各種型號的砝碼,牆上整齊有序地懸掛著一個個大大小小、做工精細的木桿秤。

懸掛著的木桿秤各式都有,大的能稱重200千克,長約200釐米,小秤稱重以克來計,中藥房用來抓中草藥,長約30釐米。還有些是代表「稱心如意」的喜秤,星花上寫滿祝福,有的是紀念收藏秤,星花上寫著「二十四節氣」等。

「每一個木桿秤都根據其用途而有所差異,秤星也有所不同,定秤星是最繁瑣的一道工序。」楊衛斌介紹說,定秤星是最需要耐心的一步。一桿承重15千克的木桿秤要鑽將近300個秤孔,鑽好秤孔,再將細銅絲插入稱孔中,剪斷、銼平,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幾百個秤孔,就要經過幾百次穿插、剪斷、銼平。

楊衛斌製作了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木桿秤

另闢蹊徑

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歲月在銼平的每一個秤星中逝去,隨著計量工具的推陳出新,木桿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只有在小街小巷的果蔬攤和村民家中偶爾才能撞見木桿秤的身影。

日漸蕭條的生意也讓楊衛斌的生計舉步維艱,作為四口之家的頂梁柱,楊衛斌選擇去一家齒輪廠上班補貼家用,和妻子擠著空閒時間堅守老鋪。「現在全秦渡街道,甚至全西安市,也沒有幾家做木桿秤的了,但我還在堅持做。」楊衛斌說,他不甘心祖傳的手藝這麼快地消失,至少不能在他這代消失。

為了傳承父輩家族的記憶,楊衛斌開始琢磨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木桿秤進一步結合起來,讓木桿秤在歷史文化長河的傳承中凸顯重量。2011年經一位老教授提醒,楊衛斌將這門手藝進行了非遺申報。不久,「秦鎮楊氏木桿秤製作技藝」被評為第三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給予了楊衛斌繼續堅守、傳承這門技藝的極大信心。

成為非遺傳承人後,楊衛斌曾在店門口貼過一幅「招生」廣告:免費教授木桿秤的製作技藝。「曾經這手藝是絕不外傳的,可如今我免費收徒,就是希望有人能把它傳下去。」不過,應招的人卻寥寥無幾。

楊衛斌決心另闢蹊徑,把這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他不僅將很多「禮品秤」、「喜秤」做得小巧精緻,還用精美的生肖或瑞獸做秤砣,在秤桿上寫祝福語,秤砣上背上「錢袋子」,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他還用木鬥、木尺、木桿秤組成「傳家三寶」禮品盒,用傳統手藝寄託祝福,承載「日進鬥金」的理想和追求。楊衛斌說,現在有一些企業也聞名趕來,要加工展示企業文化的秤。他就把企業的LOGO刻在秤桿上,把企業的吉祥物做成秤砣,增加企業文化內涵。

「對於中國人來說,木桿秤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工具,更是先輩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誠信精神的凝聚。」楊衛斌說,也許今後木桿秤會徹底淡出日常生活,但它在中國人生活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希望通過不斷嘗試,讓木桿秤煥發出新的活力。

來源: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翟小雪

編輯:芥末花生

相關焦點

  • 舍不下心中那桿秤!嵊州市六旬老人陳立軍堅守千年制秤技藝
    戴上老花鏡、拿出木桿、壓鑽、割刀等工具,在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經營秤店的陳立軍,又坐在店門口,開始製作一桿新的木桿秤。「村裡有人過幾天要搬家,特意來定了這桿秤,放在家裡代表稱心如意。」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市場越來越小,做定製的更是少之又少。
  • 手工做秤60年,他曾戳到五個手指都流血
    在佛山順德大良一間不起眼的街鋪裡,手藝人麥盛良用他和他嶽父60年的堅持告訴我們——至少現在,中國傳統的桿秤還在。在順德大良鐘樓公園附近一間小小的街鋪上,過往的人們總是好奇地望著它的招牌,只有一個字——「秤」。沒有錯,這就是現代都市裡已非常罕見的手工制桿秤的老鋪。
  • 日本百年老鋪的經營之道
    這些店也許在新新人類眼中可能不夠潮爆,但對於迷戀時光的人,想探究其經營之道的我們來說,漫長的歲月累積、以及堅守傳統又不斷煥新就足夠酷眩的。看他們如何在挨過戰爭、經歷時代變遷、在堅持傳統之餘不斷革新自己跟上時代,真正體會對匠心的信仰。
  • 仁信老鋪:傳承「順德味」感受「順德甜」
    大良雙皮奶至今已有超過七十年的歷史,一直深受廣大「吃貨」的喜愛,而作為已有七十年歷史的「仁信老鋪」就成了「網紅打卡點」。仁信老鋪第三代傳承人嚴博韜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後表示,遊客吃了仁信老鋪的雙皮奶後都記住了有一個地方叫順德,有一種情懷與雙皮奶有關。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重慶「最後的做秤人」:稱二兩良心,稱老街流年
    拿到秤了,買賣完了生意還沒完,哪家哪戶用著舊了、變形了、不準了、要調校了,拿來王師傅修便是。王澤喜最得意的,就是他手裡這計量監督砝碼,常常拿出來測試秤的精準性。 「這是重慶市質監局的人親自送過來的哦」。至今街上的人過路,都還是喊「王師傅」。
  • 日本百年老鋪持續繁盛的秘訣:老鋪經營20條鐵則
    與之對應的是,另一組數據表明,在日本,存續100年以上的企業有2萬家,200年以上的企業有1200家,300年以上的企業有600家,500年以上的企業有30家,1000年以上的企業則有5家。(下同)第二則老鋪的傳承靠的是袖帶的實質內涵經營者們必須向所有職員和周圍人明確袖帶的實質內涵,這根袖帶不是社長的正式印章或者金庫的鑰匙,不是遺產繼承,也不是事業的移交書。它是創業以來基於老鋪傳統而形成的各項教誨、家訓及經營理念。
  • 動態重量檢重秤-我是撿重好幫手
    包裝過程中缺件少查、重量不足引起客戶抱怨、包裝過量導致無謂損失、質量太差引發安全引患,亞津動態檢重秤廠家提供的重量檢重秤幫您一鍵解決。一、介紹:CWS動態檢重秤以高速度之動態重量讀取方式檢出生產線上的產品之重量,可以精確的檢測出連續生產線中重量不合格的產品,並依此執行上下線判別或重量自動分選之控制,特別適用於包裝產品中的缺件檢查。包裝產品通過檢重秤稱重檢測,合格的送回原有輸送帶,不合格的予以剔除(或報警停機),並且具有根據設定對產品進行分類和統計等功能。
  • 日本老鋪企業的柔韌性傳承
    多選項的日本接班文化 可以說大塚家具是日本家族企業的極端個案,但這類極端案例在日本老鋪中發生的概率並不高,這是因為日本老鋪在接班人的選擇和確定上,有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規則。比如說,在日本的百年老鋪家族企業的傳承中,長期以來有一個習慣性做法是長子接班制。
  • 微型木作神還原糖炒慄子店,七旬非遺傳承人:臺秤最難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寒風起,大街小巷板慄飄香撫慰人心,也勾起了七旬非遺傳承人陳和生的兒時記憶。最近,他以微型榫卯結構木作,復原了記憶中兒時的板慄鋪。整套作品可以擺在手掌心,細細盤。掛著小砝碼的臺秤,如今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他說,這也是最難做的物件。
  • 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秤,則是中國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它出自1954年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墓。考古學家在墓中發現一個竹製容器,容器內裝有天秤、砝碼等。天秤保存很完整,木桿長27釐米,中間置絲線提紐,兩端各系一銅盤。砝碼大小共九個,分別為當時的一株、兩株、三株、六株、十二株、一兩、二兩、四兩和八兩。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的吳銘生認為,天稱和砝碼製作非常規範,這是當時稱量黃金貨幣的衡器。
  • 日本老鋪掌門人退休後的第二人生
    但家族代際接班傳承的完成,應該是在 2013 年,我弟弟若林正博將社長之位讓給了我的長子若林智幸。」為了重振家業,玉置半兵衛一個人晚上做產品、白天跑客戶,艱辛勞作,堅守著「先義後利,不易流行」的家訓,最終將家業重新發揚廣大,半兵衛麩的品牌也在日本的麩類食品製造業中樹立了響噹噹的品牌。   玉置半兵衛先生與其太太育有三個女兒,這註定半兵衛麩第十二代掌門人將是一位上門女婿。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在《詩經》中已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的說法,可見陰陽觀念流傳之久;而《易傳》中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則可以看出陰陽觀念流傳之廣。無論在儒學還是道家,陰陽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今天的學術中則把陰陽稱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論。由此看來,傳統文化中對於陰陽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 北京電子秤改裝調查:按秤上單價鍵可任意調重
    今年「3·15」期間,本報報導京深海鮮市場多家商戶使用「七兩秤」欺騙消費者,2.6斤海鮮竟能稱出5.1斤,有商戶稱海鮮市場這種「鬼秤」很普遍。報導後,京深海鮮市場管理方表示,將為商戶購置統一不可調製的計量秤,並聯合工商部門核檢,從根本上杜絕「鬼秤」。
  • 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正是這種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  小時候,常聽家中老人將「賢良方正」四個字當成形容詞。老人其實是在陳述一種文化,是在指引一條讓人活得更好的正脈。對每個人來說,中華文化就是以故鄉為代表的源遠流長,是那些與毫不起眼的平靜生活融為一體,不用心思索就有可能忽略的日常品質。
  • 強制檢定集貿市場計量器具
    近期,為進一步強化全市範圍內集貿市場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維護集貿市場經營秩序,深入推進民主計量工程,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公正的計量消費環境,安寧市市場監管局結合安寧市實際情況,開展了全市集貿市場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工作,活動特請雲南誠準檢測科技有限公司承擔此次檢定工作。
  • 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文化傳承人康復科專家黎曉平主任
    下面我們特推出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文化傳承人系列文章來講述中醫藥的發展歷程。中醫藥文化傳承人—合肥長淮中醫院特聘專家黎曉平主任,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起,工之所止。」2014年,黎曉平主任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退休,從事臨床工作40餘年,他工作嚴謹,對技術精益求精,將傳統針灸推拿技術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在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面癱、
  • 重慶江北新村國興小學開展「完美思維課程」之「走進計量」數學活動
    近日,重慶江北新村國興小學二年級的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走進了別樣的別樣的「完美思維課程」——計量課。通過形式多樣的數學活動,豐富了活動經驗,開拓了知識視野,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據悉,「完美思維課程」是學校「新美課程」六大課程之一,「完美思維課程」立足於國家課程,結合學校特色及學生的年齡特徵,主要包括國家課程、數學文化課程、思維趣味課程、財商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