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老花鏡、拿出木桿、壓鑽、割刀等工具,在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經營秤店的陳立軍,又坐在店門口,開始製作一桿新的木桿秤。「村裡有人過幾天要搬家,特意來定了這桿秤,放在家裡代表稱心如意。」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市場越來越小,做定製的更是少之又少。儘管常常幾天沒有一筆生意,但今年已經62歲的陳立軍,仍在孤獨地堅守著制秤技藝。
從「高收入行業」到「勉強餬口」
在陳立軍年輕的時候,「秤」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鄉間也有「秤心如意」討口彩的民俗。當時的秤匠更是一個讓人豔羨的行業,於是他在退伍後,第一時間開始學習制秤技藝。
然而,桿秤製作絕非易事。剛開始接觸桿秤製作時,陳立軍也吃過不少苦頭。因為不懂得怎麼用力,刨杆刨一個多小時是常態,常常刨到手指生疼;點「秤星」的時候要鑽孔,稍不留神就會戳到手指流血。「我曾經五個手指都貼上了止血貼,切線的時候也被切到過手。」而在有的時候,因為一道工序的失誤,整把木桿秤就得從頭再做。
「製作木桿秤是門精細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儘管學習過程很辛苦,但陳立軍卻漸漸地迷上了這門手藝。一年多之後,他順利出師,成為了一名可以獨擋一面的秤匠。
憑著精湛的技藝和誠信的理念,陳立軍在手工木桿秤行業漸漸打響了名聲,不少人慕名找上門。「當時每天晚上都要加班,一天起碼要做3、4桿。」回想起當年,陳立軍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他曾經從事的也是「高收入行業」。
然而,當陳立軍這些手工秤匠還在埋頭細作時,古老的計量行業悄然發生著具有革新意義的變化。2000年左右,電子計量設備誕生上市,手工制秤開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當時那批秤匠,大多都轉行了,只有我還在幹這一行。」陳立軍對記者坦言,如果僅靠製作木桿秤,連要養家餬口都成了難題。為此,他不得不在華堂村開了一家秤店,維持生計。
沒了市場 仍捨不得放下手藝
在陳立軍經營的秤店裡,前半部分是琳琅滿目的各式電子秤,而在後面,則密密麻麻地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木桿秤。
「這裡的每一桿秤,都是我一把把親手耗時耗力打磨出來的『精品』。」陳立軍說,要完整地製作一把木桿秤,要經過「打眼」、「校秤」、「量步」、「錐星」、「打包頭」等總共十幾道工序,步步都得謹慎,容不得絲毫偏差。
說罷,陳立軍從工具架上抽出一根一頭大一頭小的秤桿坯子,用工具熟練地反覆刨了起來,並不時拿起來湊到眼前細細地觀察。「秤桿一定要刨圓,秤的時候才能準確。」陳立軍說,手工制木桿秤非常考驗耐心、專注度和準確度,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儘管已經做了40多年的秤匠,但鑽眼、釘「秤星」這一道工序,仍是陳立軍眼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先在秤桿上從前端到末端劃一條直線,然後按規定標準,在直線上鑽小孔,在孔上插入細軟鋁絲,用釘秤特用的「快刀」割斷鋁絲,然後輕輕敲一下,便在秤桿上留下了「秤星」。像一桿承受15公斤的木桿秤要鑽將近300個秤孔,整齊的秤孔打好後再將直徑半毫米都不到的鋁絲插入秤孔,並迅速用刀子割斷鋁絲,稱為「秤星」。而這幾百個秤星,需要幾百次穿插、剪斷、銼平。「這全憑手工,需一氣呵成,每一道工序稍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陳立軍說如果釘出的秤星不直,就會直接影響到秤的準確度,那麼這桿秤也就報廢了。
雖然現在用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陳立軍卻也沒放下手藝,甚至還改變了做秤的木材和秤花的用材,做起了「精品秤」。「以前是一天做3、4桿,現在3—5天才能完成一桿。」陳立軍說,曾經的普通木桿現在變成了紅木桿,秤星也從鋁絲換成了銀絲,秤花的用材也從鋁片換成了銅片,甚至還雕刻上了花紋,而這些從設計到製作全由他一人精心細細打磨完成。
「這些年生意雖然一直都在走下坡路,但這門手藝我還是要做下去,一直到我做不動的那天。」陳立軍說,眼下,他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最迫切的願望就是有年輕人來學習,將這項千年的制秤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