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下心中那桿秤!嵊州市六旬老人陳立軍堅守千年制秤技藝

2020-12-05 浙報融媒體

戴上老花鏡、拿出木桿、壓鑽、割刀等工具,在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經營秤店的陳立軍,又坐在店門口,開始製作一桿新的木桿秤。「村裡有人過幾天要搬家,特意來定了這桿秤,放在家裡代表稱心如意。」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市場越來越小,做定製的更是少之又少。儘管常常幾天沒有一筆生意,但今年已經62歲的陳立軍,仍在孤獨地堅守著制秤技藝。

從「高收入行業」到「勉強餬口」

在陳立軍年輕的時候,「秤」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鄉間也有「秤心如意」討口彩的民俗。當時的秤匠更是一個讓人豔羨的行業,於是他在退伍後,第一時間開始學習制秤技藝。

然而,桿秤製作絕非易事。剛開始接觸桿秤製作時,陳立軍也吃過不少苦頭。因為不懂得怎麼用力,刨杆刨一個多小時是常態,常常刨到手指生疼;點「秤星」的時候要鑽孔,稍不留神就會戳到手指流血。「我曾經五個手指都貼上了止血貼,切線的時候也被切到過手。」而在有的時候,因為一道工序的失誤,整把木桿秤就得從頭再做。

「製作木桿秤是門精細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儘管學習過程很辛苦,但陳立軍卻漸漸地迷上了這門手藝。一年多之後,他順利出師,成為了一名可以獨擋一面的秤匠。

憑著精湛的技藝和誠信的理念,陳立軍在手工木桿秤行業漸漸打響了名聲,不少人慕名找上門。「當時每天晚上都要加班,一天起碼要做3、4桿。」回想起當年,陳立軍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他曾經從事的也是「高收入行業」。

然而,當陳立軍這些手工秤匠還在埋頭細作時,古老的計量行業悄然發生著具有革新意義的變化。2000年左右,電子計量設備誕生上市,手工制秤開始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當時那批秤匠,大多都轉行了,只有我還在幹這一行。」陳立軍對記者坦言,如果僅靠製作木桿秤,連要養家餬口都成了難題。為此,他不得不在華堂村開了一家秤店,維持生計。

沒了市場 仍捨不得放下手藝

在陳立軍經營的秤店裡,前半部分是琳琅滿目的各式電子秤,而在後面,則密密麻麻地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木桿秤。

「這裡的每一桿秤,都是我一把把親手耗時耗力打磨出來的『精品』。」陳立軍說,要完整地製作一把木桿秤,要經過「打眼」、「校秤」、「量步」、「錐星」、「打包頭」等總共十幾道工序,步步都得謹慎,容不得絲毫偏差。

說罷,陳立軍從工具架上抽出一根一頭大一頭小的秤桿坯子,用工具熟練地反覆刨了起來,並不時拿起來湊到眼前細細地觀察。「秤桿一定要刨圓,秤的時候才能準確。」陳立軍說,手工制木桿秤非常考驗耐心、專注度和準確度,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儘管已經做了40多年的秤匠,但鑽眼、釘「秤星」這一道工序,仍是陳立軍眼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先在秤桿上從前端到末端劃一條直線,然後按規定標準,在直線上鑽小孔,在孔上插入細軟鋁絲,用釘秤特用的「快刀」割斷鋁絲,然後輕輕敲一下,便在秤桿上留下了「秤星」。像一桿承受15公斤的木桿秤要鑽將近300個秤孔,整齊的秤孔打好後再將直徑半毫米都不到的鋁絲插入秤孔,並迅速用刀子割斷鋁絲,稱為「秤星」。而這幾百個秤星,需要幾百次穿插、剪斷、銼平。「這全憑手工,需一氣呵成,每一道工序稍有閃失,就會前功盡棄。」陳立軍說如果釘出的秤星不直,就會直接影響到秤的準確度,那麼這桿秤也就報廢了。

雖然現在用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陳立軍卻也沒放下手藝,甚至還改變了做秤的木材和秤花的用材,做起了「精品秤」。「以前是一天做3、4桿,現在3—5天才能完成一桿。」陳立軍說,曾經的普通木桿現在變成了紅木桿,秤星也從鋁絲換成了銀絲,秤花的用材也從鋁片換成了銅片,甚至還雕刻上了花紋,而這些從設計到製作全由他一人精心細細打磨完成。

「這些年生意雖然一直都在走下坡路,但這門手藝我還是要做下去,一直到我做不動的那天。」陳立軍說,眼下,他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最迫切的願望就是有年輕人來學習,將這項千年的制秤技藝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心中那桿秤
    10月29日上午,鹽城市首屆「清風」杯廉潔文化公益作品徵集評選頒獎典禮在保利大劇院隆重舉行,市審計局組織拍攝的廉政微電影《心中那桿秤
  • 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楊衛斌正在製作木桿秤四代傳承見證木桿秤的發展歷程隨著電子秤的普及,秦渡街道老街上這家木桿秤鋪已經門可羅雀,但楊衛斌始終堅守在鋪裡,秉承著「計量準確、質量可靠」的理念,一孔一星地用心做著每一桿秤。記者近日見到他時,他正在店裡精心地鑽秤孔、定秤星。
  • 其實獅子自己心中有杆「秤」
    其實獅子自己心中有杆「秤」獅子是非洲地區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兇猛彪悍,威風凜凜,不僅會捕食羚羊、角馬、斑馬之類的食草動物,也會捕食長頸鹿、河馬、大象等體型龐大的猛獸。然而,被譽為「草原之王」的獅子,在自然界也並非沒有對手,斑鬣狗就是它們的宿敵。論體型,斑鬣狗遠不及獅子,但靠著群體的力量和超強的咬合力,成群結隊的斑鬣狗卻可以在草原上橫行霸道。
  • [新華]#(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原標題:#(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判了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8月17日下午判了為興趣愛好非法捕鳥,6旬老人一審獲刑6個月8月17日下午,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在十堰市張灣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
  • 【訴調一線】七位六旬以上的老人一起來到五站法庭,是什麼原因?
    【訴調一線】七位六旬以上的老人一起來到五站法庭,是什麼原因?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七位六旬以上老人
  • 鐵火錘鍊利刃 歲月凝結技藝
    鐵火錘鍊利刃 歲月凝結技藝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5 19:41 來源: 新華社    9月15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張尚志老人在作坊裡鍛打剪刀。隨著工廠流水線造出的精緻剪刀漸漸佔領市場,傳統手工製作的剪刀需求量下降,八十年代起,除村民張尚志仍堅守著這門古老的技藝外,其餘村民紛紛改行。66歲的張尚志從1972年開始當學徒學習製作剪刀技藝,是目前整個涇縣裡唯一從事這一行當的人。老人介紹,製作剪刀需要燒火、鍛打、打坯、加鋼、鍛壓、調彎、開口、磨剪、拋光、成型、裝訂等24道工序,缺一不可。
  • 手工做秤60年,他曾戳到五個手指都流血
    據了解,不管是大秤還是小秤,其秤桿上都要鑽600多個小眼、釘600多個星眼,如果眼鑽不直,釘出的秤星就不直,會直接影響到桿秤的準確度。麥盛良說,這全靠手工,需一氣呵成,每一道稍有閃失,桿秤就會出現偏差。「不同師傅點出的秤星、筆鋒都不盡相同。」他指著一把桿秤對記者說,「看筆鋒,就知道是誰做的桿秤」。
  • 重慶「最後的做秤人」:稱二兩良心,稱老街流年
    但是賣秤,有的時候等一天都還開不了張。」也有好的時候,一個月要做300多桿秤,連更連夜加班做,大到200公斤稱肥豬的,小到藥鋪一錢兩錢稱中藥的。熱鬧到什麼程度:各種桿秤配置的秤砣,每個月都是一車一車拉到鎮上,送到王澤喜門口。那是80、90年代。
  • 六旬老人吃「芋頭」被毒進醫院 原是海芋不能食用
    ▲就是這個「芋頭」把老人毒倒住院了東南網10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通訊員 郭莉莉 文/圖)土堆裡,裸露的一塊「芋頭」被拾荒老人撿了回家。沒想到,這塊怎麼都煮不爛的「芋頭」,老人只咬了一口,就被毒進了醫院。昨日上午,他躺在龍巖市第一醫院急診病房,早已脫離了危險。再過兩天,他就能順利出院。老人姓劉,年過六旬,安徽人,租住在龍巖火車站附近。拾荒、收廢品這麼多年,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塊「芋頭」讓他中了招。
  • 四川一六旬老人疑被自家土狗咬傷致死,知情人:以前就咬過人
    狗咬人的事件並不少見,尤其是在農村裡,因為村裡面多半養的都是土狗,近日11月29日四川成都有網友曝出一六旬老人遭土狗咬傷身亡。老人今年已經60多歲了,平時自己在家閒的沒事就養了一隻土狗,據鄰居說老人養的土狗就喜歡咬人,以前就把他們咬到過,但是事後並沒有在意,狗還在一直養著,這次又先後將老人和女兒咬傷,老人的頭部被土狗咬到,滿頭都是血,看著十分嚇人,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死了,而女兒咬得則比較輕,沒多大事,已經打過疫苗針了,事發後老人的家人已經將狗打死。
  • 新民晚報潘子璇:這桿秤 穩! | 2020記者看法院
    從業多年來,我無數次地來到最高法,無數次凝望那耀眼的「法徽」,法徽中有麥穗、齒輪、華表、天平,其中天平中正不倚,寓意著法律的公平公正。每當此時,我心中都有個聲音,「這桿秤,穩!」(來源:2020年11月25日 新民晚報)原標題:《新民晚報潘子璇:這桿秤 穩! | 2020記者看法院》閱讀原文
  • 嵊州市公安局石璜派出所民張浙洋:使命在肩 必須向前
    編者按: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嵊州市公安民警、輔警全體始終堅守防控疫情第一線,紮實做好設卡檢查、排查隱患、開展宣傳、維護秩序、打擊違法犯罪等工作。今起本端推出一組嵊州市公安民警的系列報導,講述他們在抗擊疫情戰鬥中湧現出的感人事跡。
  • 喜熱燙飲食 六旬老人患食管癌
    >35394 2020-11-25 09:50:08:263 陳盼 艾正華 喜熱燙飲食 六旬老人患食管癌 張先生,食管癌,食管,手術,星沙新聞網 1 36 民生 民生 http://www.csxrmt.com/content/2020-11/25/content_35394.html http://xsxwiphone.csxrmt.com/content
  • 六旬老人觸靜電 一嚇嚇出心臟病
    本周關注:靜電嚇出心臟病家住大關小區的劉大伯年過六旬,昨天他打電話給兒子說家裡漏電,門把手、水龍頭上都帶電,嚇得他犯了心臟病。兒子趕過去一看,電路正常;他又請了樓下一位懂電的鄰居拿了工具來測,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到省人民醫院檢查,劉大伯確實心律失常。醫生還相當有經驗地說,把老人嚇病的電極有可能是天氣乾燥所引起的靜電。杭州已半個多月天晴,乾燥的天氣很容易發生靜電。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12月9日,雲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普洱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通知》公布,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成功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原本打算將這三張木旋車床無償捐獻,但聯繫了北京天津兩家博物館都無果後,李學民決定將這些旋床利用起來,重新學習這門技藝。他先後師從李家棟、程今慶、蕭順清等村裡的老手藝人,用了2年的時間掌握了這門技藝。如今,只要是圓的木頭,李學民就可以用木旋技術製作出20多種木製品。「尤其是木碗套旋技藝,非常節省材料,令很多外國木旋專家拍手稱讚。」李學民介紹說。
  • 人大代表專訪⑨ | 謝彩霞:為了心中永恆的堅守
    人大代表專訪⑨ | 謝彩霞:為了心中永恆的堅守 2020-12-02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