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2021-01-08 騰訊網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木旋,在沙窩村延續了500年之久,於2017年被邯鄲市政府批為邯鄲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李學民的爺爺是一位沙窩木旋手藝人,父親並沒有從事這一行。2012年,李學民家中蓋房子,搬出三張破舊不堪的大旋床。原本打算將這三張木旋車床無償捐獻,但聯繫了北京天津兩家博物館都無果後,李學民決定將這些旋床利用起來,重新學習這門技藝。他先後師從李家棟、程今慶、蕭順清等村裡的老手藝人,用了2年的時間掌握了這門技藝。如今,只要是圓的木頭,李學民就可以用木旋技術製作出20多種木製品。「尤其是木碗套旋技藝,非常節省材料,令很多外國木旋專家拍手稱讚。」李學民介紹說。

李學民所供奉的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戰國時期的那位發明家魯班,而是隔壁村子一位趙姓明代木匠,據傳這位木匠心靈手巧,技藝高超,也被當地人稱為「魯班」。

有一次,李學民在河頭堡村展演時,一位老人見到木旋床和木碗,感嘆地說「沙窩木旋還沒有斷根兒!」李學民聽了倍感壓力,更覺有必要將這項古老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沙窩木碗的材質選自柳樹根,因柳樹不易開裂,所以這種碗製成之後不需要刷漆,可以直接使用,不但沒有異味,反而還有一股淡淡的木香,柳樹根有消炎的屬性,因此對身體大有裨益,而且沙窩木碗盛飯不燙手,散熱快,不皴裂,不怕摔,經久耐用。清末是沙窩木碗加工的鼎盛時期,每年外銷木碗高達四十多萬隻。也因此催生了木碗文化:至今在河南林縣一帶,凡是出嫁女兒的人家,都要陪送一套精美的沙窩木碗。

經過近幾年李學民的不懈努力,沙窩木旋走出了國門。李學民曾受邀參加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的木旋展演和文化交流,外國人紛紛讚嘆這項高超技藝。

村裡的小學開槽,挖出了幾個樹根。李學民聞訊,趕緊把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自己心中的寶貝拉到家門口。

將樹根的旁支砍掉,只留粗直的部分用來製作木碗。

李學民登上約1.6米高的旋床,「一隻腳踩兩隻踏棍,不要踩一隻,踩一隻就會有危險。」說話間,李學民就準備開始製作木碗了。

木旋刀具共有三種:挖刀、尖刀和圓鑿刀,在製作過程中根據需要來變換刀具。

李學民將削好的樹根固定在旋床的子口上。

這根木棍名叫「擩棍」,配合「靠手」,將其插到木旋車床一端的木孔裡,達到固定刀具的功能。

李學民雙腳上下有規律地踩著踏棍,在傳送帶的帶動下,旋床開始工作起來,屋子裡響起「刺啦刺啦~」的聲音,呼吸間都是木屑的清香。

木碗的外形被旋出來後,李學民手持挖刀開始旋木碗的內部。在靠手和擩棍的配合下,固定好挖刀,隨著旋床的轉動,一條條彎曲的木屑從碗裡被旋出來。「我們都稱之為『下麵條』」李學民笑著說。

這是一項需要手、腳、心高度配合的技術,要心無旁騖。

一個被村民視為「柴火」的樹根,在李學民的手裡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小木碗,木碗上留下挖刀的旋痕清晰可見,猶如一圈圈年輪。曾經沙窩村木碗設備製作和木碗製作技術從不外傳,當時外地好多人想自己製作木碗,因選材和手藝等不同的原因,均以失敗告終。

在推廣沙窩木旋的過程中,李學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自學視頻製作、網際網路、英語等知識,利用詩詞、民謠、展演、視頻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沙窩木旋,「一個只幹體力活兒的農民,硬是被逼出來了一身『本領』。」付出總有回報,看著掛在牆上的很多國外邀請證件,李學民倍感欣慰。

2017年3月,李學民受邀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世界木材日系列活動。臨行前,他請朋友做了一身傳統服裝。活動結束歸國時,一位機場安檢人員對他說了一句英語。對英語「一竅不通」的李學民聽到後一臉懵像,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不讓走了。而隨後,身旁的翻譯告訴他對方是在誇讚身上的服裝好看。從那時起,李學民也因此暗下決心,得好好學英語,不能出「洋相」。

因為常年在外地打工,李學民平時學習英語時,就將英語句子抄寫在香菸包裝紙上,時間長了,工友們都主動把包裝紙交給他。

這些寫滿英語對話的包裝紙,因為翻動頻繁,已經顯得褶皺不堪。李學民說不記得自己背過多少單詞,但跟外國人正常交流沒有問題,還可以用英語將沙窩木旋文化以及車床等工具介紹給外國人。

雖然已經熟練掌握木旋技藝,李學民還是希望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老手藝人。一大早,李學民就乘車前往十多公裡外的廣平縣軍營村,尋找村裡的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現在還在做一些木製的生活用品,菸嘴做的特別好。」

不湊巧的是,老人已經早早外出趕集,李學民吃了個閉門羹,「沒關係,我來找了老人家三次,只有一次碰到了。」李學民笑著說,趕上「三顧茅廬」了。

如今,有很多外地木旋愛好者找到李學民,希望可以學習這項技藝。其中北京懷柔、邯鄲涉縣的兩位愛好者登門拜師學藝。在這個簡易的房間裡,地上所放的小型旋床是李學民花800多元「高價」所購得。

2018年,央視紀錄片《造物者》拍攝了李學民,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沙窩木碗。但身為傳承人的他,卻在秋收後收拾行李,準備外出打工,「沙窩木旋是個好手藝,但不能養家餬口啊。」李學民感嘆。在韓國、日本,人們依舊用木碗吃飯,中國木碗的歷史文化底蘊遠深於日韓等國,但木碗卻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李學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讓更多人了解沙窩木碗。而中國,有很多像李學民這樣堅守日漸凋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為金錢、不為名利,只為守護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智慧結晶。

相關焦點

  • 「國非遺」技藝傳承人林亞凱:為畲銀注入新的元素
    畲銀鍛制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林亞凱熟練地介紹著銀壺的製作工序。  畲族銀器銀飾及其製作技藝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生長在打銀世家的林亞凱,對畲銀有著一種獨特的記憶,尤其是小時候,父輩們挑著打銀工具走街串巷叫「打銀嘍,打銀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傳統手工文化情感逐漸淡漠,畲銀鍛制技藝走向沒落。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組織軟木畫、油紙傘、剪紙等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赴對口扶貧的甘肅省定西市進行交流展示活動,有效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組織非遺傳承人每周定期為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福州市盲校的學員傳授非遺技藝。同時持續推進「春雨工程」系列活動,組織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走進西寧、拉薩、呼和浩特等地開展文化志願服務活動,為當地群眾帶去文化春風。  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應用人才。
  • 西藏昌都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鄧巴多吉:辦廠收徒,老...
    當地的金銀鍛制技藝已傳承了上千年,並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風格。鄧巴多吉從小看父親次仁平措打造各種金銀器,耳濡目染,也逐漸喜歡上了這門手藝。  14歲那年,鄧巴多吉正式跟隨父親學習金銀器製作,成為麥堆金銀緞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如今,鄧巴多吉已經是昌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了。
  • 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王樹峰師徒協力創作助戰「疫」
    3月16日,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王香坊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的省級傳承人王樹峰,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件被賦予戰「疫」正能量的東昌葫蘆雕刻作品。●葫蘆送祝福剛過而立之年的王樹峰自幼喜愛畫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東昌葫蘆雕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葫蘆李」李玉成,並拜其為師。
  • 寶山這三位傳承人入選滬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經各區、單位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議等程序,市文化旅遊局認定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147名。在本次公布的名單中,寶山的羅店划龍船習俗、花格榫卯製作技藝和寶山鮰魚烹飪技藝三位傳承人榜上有名!
  • 「克勒貓的憶想世界」,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開課!
    7月18日,田子坊守白藝術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開課啦! 「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創立於2014年,旨在讓繁忙的都市人在周末時光裡慢下來,體驗珍貴海派手工技藝製作之美,感受海派藝術家的傳承與創新,體悟優秀海派手工技藝的魅力所在,將海派手工藝的精湛技藝發揚光大。
  • 西藏易貢藏刀傳承人打造鐵花火影的藝術品
    易貢藏刀制刀工藝非遺傳承人牛瓊在製作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新華社拉薩6月14日電(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鐵花四濺,火光耀眼,牛瓊手上長長的鐵條此時已在爐子裡燒得通紅。1966年出生的牛瓊,是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制刀人。
  • 走近藏醫藥——藏藥阿如拉炮製技藝
    悠久歷史:藏醫藥學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是藏族人民長期以來對生命和健康孜孜探索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藏民族貢獻給世界的偉大遺產之一。藏醫學、印度醫學、中醫學、西方傳統醫學並稱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阿如拉炮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俄日炮製方法
  • 留下揚州美食DNA 淮揚菜非遺傳承人有了「美食檔案」
    姜濤攝通訊員彭偉記者姜濤「隨著揚州成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檔案館加快了淮揚菜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徵集工作。今天,徵集工作處與中國烹飪大師居長龍對接,將其製作的蟹粉獅子頭、雞包翅、揚州炒飯、趴燒整豬頭、宮燈照明珠五件淮揚菜代表作模型徵集進館。」昨天,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喜訊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日,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檳榔谷樹皮衣技藝
    在為期2天的錄製中,攝製組深入檳榔谷景區非遺村和甘什村,探尋最具黎族文化代表性的樹皮衣製作技藝,展示海南黎族「非遺」魅力。  在非遺村,兩位「非遺」傳承人穿上自製的樹皮衣,在船型屋前舉起木錘有節奏地敲打一塊樹皮。「這塊就是傳說中的『見血封喉』樹皮,需要很多工序和時間才能完成一件樹皮衣的製作。」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等加盟助力蘇州一碗麵遴選傳承人引發群英會
    「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將聯手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探索建立傳承考核體系,創新傳承機制,共同推動傳統技藝開放再出發。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給「蘇州一碗麵」遴選傳承人活動組委會來函中,表達了參與活動的熱情。同得興掌門人、非遺技藝傳承人肖偉民介紹,為促進傳統技藝文化傳承創新,助推「蘇州一碗麵」走出去,此次公開遴選傳承人活動中,主流媒體、行業協會、高校、知名企業等多方強強聯手,探索「蘇州一碗麵」全新傳承機制。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請聽他們的講述——   「節約沒人笑話咱」   講述人:王莉(濟南酥鍋製作技藝傳承人)   我是王莉,今年60歲,是濟南市天橋區區級非遺濟南酥鍋製作技藝的傳承人。目前,我在濟南市經四路緯二路交叉口的老濟南特產商店經營著一個攤位,主營濟南酥鍋,年銷售額約100萬元。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老恆和釀造技藝 傳承人:李水榮玫瑰米醋因為色澤豔麗似玫瑰而得名,是江南地區的特產,與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並稱中國四大名醋。百年老字號湖州老恆和釀造的玫瑰米醋有130多年歷史,獨特的發酵和釀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7歲的李水榮就是這項玫瑰米醋釀造技藝的傳承人。
  • 鋦瓷20餘載的非遺傳承人:化「殘缺」為藝術的升華
    中新社石家莊11月16日電 題:鋦瓷20餘載的非遺傳承人:化「殘缺」為藝術的升華作者 李曉偉 黃歆堯將殘瓷用細繩綁定,金剛鑽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16日,受邀來到「2019第七屆中國國際(河北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