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木旋,在沙窩村延續了500年之久,於2017年被邯鄲市政府批為邯鄲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李學民的爺爺是一位沙窩木旋手藝人,父親並沒有從事這一行。2012年,李學民家中蓋房子,搬出三張破舊不堪的大旋床。原本打算將這三張木旋車床無償捐獻,但聯繫了北京天津兩家博物館都無果後,李學民決定將這些旋床利用起來,重新學習這門技藝。他先後師從李家棟、程今慶、蕭順清等村裡的老手藝人,用了2年的時間掌握了這門技藝。如今,只要是圓的木頭,李學民就可以用木旋技術製作出20多種木製品。「尤其是木碗套旋技藝,非常節省材料,令很多外國木旋專家拍手稱讚。」李學民介紹說。
李學民所供奉的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戰國時期的那位發明家魯班,而是隔壁村子一位趙姓明代木匠,據傳這位木匠心靈手巧,技藝高超,也被當地人稱為「魯班」。
有一次,李學民在河頭堡村展演時,一位老人見到木旋床和木碗,感嘆地說「沙窩木旋還沒有斷根兒!」李學民聽了倍感壓力,更覺有必要將這項古老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沙窩木碗的材質選自柳樹根,因柳樹不易開裂,所以這種碗製成之後不需要刷漆,可以直接使用,不但沒有異味,反而還有一股淡淡的木香,柳樹根有消炎的屬性,因此對身體大有裨益,而且沙窩木碗盛飯不燙手,散熱快,不皴裂,不怕摔,經久耐用。清末是沙窩木碗加工的鼎盛時期,每年外銷木碗高達四十多萬隻。也因此催生了木碗文化:至今在河南林縣一帶,凡是出嫁女兒的人家,都要陪送一套精美的沙窩木碗。
經過近幾年李學民的不懈努力,沙窩木旋走出了國門。李學民曾受邀參加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的木旋展演和文化交流,外國人紛紛讚嘆這項高超技藝。
村裡的小學開槽,挖出了幾個樹根。李學民聞訊,趕緊把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自己心中的寶貝拉到家門口。
將樹根的旁支砍掉,只留粗直的部分用來製作木碗。
李學民登上約1.6米高的旋床,「一隻腳踩兩隻踏棍,不要踩一隻,踩一隻就會有危險。」說話間,李學民就準備開始製作木碗了。
木旋刀具共有三種:挖刀、尖刀和圓鑿刀,在製作過程中根據需要來變換刀具。
李學民將削好的樹根固定在旋床的子口上。
這根木棍名叫「擩棍」,配合「靠手」,將其插到木旋車床一端的木孔裡,達到固定刀具的功能。
李學民雙腳上下有規律地踩著踏棍,在傳送帶的帶動下,旋床開始工作起來,屋子裡響起「刺啦刺啦~」的聲音,呼吸間都是木屑的清香。
木碗的外形被旋出來後,李學民手持挖刀開始旋木碗的內部。在靠手和擩棍的配合下,固定好挖刀,隨著旋床的轉動,一條條彎曲的木屑從碗裡被旋出來。「我們都稱之為『下麵條』」李學民笑著說。
這是一項需要手、腳、心高度配合的技術,要心無旁騖。
一個被村民視為「柴火」的樹根,在李學民的手裡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小木碗,木碗上留下挖刀的旋痕清晰可見,猶如一圈圈年輪。曾經沙窩村木碗設備製作和木碗製作技術從不外傳,當時外地好多人想自己製作木碗,因選材和手藝等不同的原因,均以失敗告終。
在推廣沙窩木旋的過程中,李學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自學視頻製作、網際網路、英語等知識,利用詩詞、民謠、展演、視頻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沙窩木旋,「一個只幹體力活兒的農民,硬是被逼出來了一身『本領』。」付出總有回報,看著掛在牆上的很多國外邀請證件,李學民倍感欣慰。
2017年3月,李學民受邀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世界木材日系列活動。臨行前,他請朋友做了一身傳統服裝。活動結束歸國時,一位機場安檢人員對他說了一句英語。對英語「一竅不通」的李學民聽到後一臉懵像,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不讓走了。而隨後,身旁的翻譯告訴他對方是在誇讚身上的服裝好看。從那時起,李學民也因此暗下決心,得好好學英語,不能出「洋相」。
因為常年在外地打工,李學民平時學習英語時,就將英語句子抄寫在香菸包裝紙上,時間長了,工友們都主動把包裝紙交給他。
這些寫滿英語對話的包裝紙,因為翻動頻繁,已經顯得褶皺不堪。李學民說不記得自己背過多少單詞,但跟外國人正常交流沒有問題,還可以用英語將沙窩木旋文化以及車床等工具介紹給外國人。
雖然已經熟練掌握木旋技藝,李學民還是希望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老手藝人。一大早,李學民就乘車前往十多公裡外的廣平縣軍營村,尋找村裡的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現在還在做一些木製的生活用品,菸嘴做的特別好。」
不湊巧的是,老人已經早早外出趕集,李學民吃了個閉門羹,「沒關係,我來找了老人家三次,只有一次碰到了。」李學民笑著說,趕上「三顧茅廬」了。
如今,有很多外地木旋愛好者找到李學民,希望可以學習這項技藝。其中北京懷柔、邯鄲涉縣的兩位愛好者登門拜師學藝。在這個簡易的房間裡,地上所放的小型旋床是李學民花800多元「高價」所購得。
2018年,央視紀錄片《造物者》拍攝了李學民,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沙窩木碗。但身為傳承人的他,卻在秋收後收拾行李,準備外出打工,「沙窩木旋是個好手藝,但不能養家餬口啊。」李學民感嘆。在韓國、日本,人們依舊用木碗吃飯,中國木碗的歷史文化底蘊遠深於日韓等國,但木碗卻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李學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讓更多人了解沙窩木碗。而中國,有很多像李學民這樣堅守日漸凋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為金錢、不為名利,只為守護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