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鄧巴多吉:辦廠收徒,老...

2021-01-18 中國西藏網

  走進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產業園,隱約聽到車間裡傳來不同頻率的金屬敲擊聲,進入這間金銀器生產車間,只見一位中年人正在給十幾名學徒講授銀器打造方法,「這是老虎背上的圖案,你在雕刻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

  這名講授的師傅名叫鄧巴多吉,來自察雅縣榮周鄉麥堆村。當地的金銀鍛制技藝已傳承了上千年,並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風格。鄧巴多吉從小看父親次仁平措打造各種金銀器,耳濡目染,也逐漸喜歡上了這門手藝。

  14歲那年,鄧巴多吉正式跟隨父親學習金銀器製作,成為麥堆金銀緞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如今,鄧巴多吉已經是昌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了。

  喜歡鑽研的鄧巴多吉,不僅經常向同行前輩請教,學習傳統技藝,而且還會對色彩、紋飾、工藝進行創新改良。他的產品不僅在昌都本地有口皆碑,而且經常銷往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

  指著一款別具特色的藏服裝飾,鄧巴多吉說:「要完成它的製作,需要經過鑄造、錘揲、鏨花、焊接、鎏金、掐絲、鑲嵌、鏤空、浮雕等20多道工序。」鄧巴多吉在這條路上已經走過了整整36年。2005年,他開始收學徒。「已經有40多名學徒出師,我的很多徒弟已經成為了技藝高超的匠人,有的則自己辦起了工作室。」

  「以前工藝品都是分散在村民家中加工,不但生產效率低而且質量沒有保障。受條件限制,學徒也不多,帶動力不強。」鄧巴多吉說,由於零散無序的生產方式,企業一直做不大,最多的一年只銷售了90多萬元。

  現如今,鄧巴多吉在產業園的車間裡有32名學徒,其中15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學徒每月的工資是3500元左右,學成畢業後,可以繼續留在企業上班,也可以自己創業,加工好的金銀器,公司可以幫助尋找銷售渠道。」鄧巴多吉說,自從搬來了扶貧產業園,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到金銀器製作中來。他們不但可以在家門口工作,增加了收入,而且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今年以來,就已經接到100多萬元的訂單,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今年25歲的阿旺朗珠和弟弟扎西,跟著鄧巴多吉學習這門手藝有4年多了,他倆的手藝進步很快,現在都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中等難度的產品了,僅去年就增收6萬多元。

  阿旺朗珠回憶說:「家裡因為孩子多,父母收入微薄,生活比較艱難。現在我跟弟弟在這裡學手藝,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隨著時代變遷,純手工打造金銀器這一傳統工藝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如何讓純手工打造金銀器之美得到更多年輕工匠們的青睞和消費者的追捧,鄧巴多吉開始了新的思考與探索。

  「下一步,我要讓學徒們走出去,與更多的金銀器打造工匠交流學習,並藉助網際網路,把我們打造出來的產品銷售出去,在做大企業的同時,招收更多的貧困戶學徒,帶動他們學技術增收入。」鄧巴多吉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西藏易貢藏刀傳承人打造鐵花火影的藝術品
    易貢藏刀制刀工藝非遺傳承人牛瓊在製作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新華社拉薩6月14日電(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鐵花四濺,火光耀眼,牛瓊手上長長的鐵條此時已在爐子裡燒得通紅。1966年出生的牛瓊,是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制刀人。
  • 「80後」藏族鍛銅師:銅佛鍛造技藝的未來不是夢
    佛像背光高1.7米,重200餘斤,擺放在正於拉薩舉行的「首屆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大展」手工技藝展廳的正中央。在陽光的照射下,佛像熠熠生輝。  別看普次仁年紀輕,但學習銅佛鍛造技藝已9年有餘。他告訴記者,要想出師必須全面掌握唐卡、鍛銅、泥塑的全部工藝,最聰明的人也要花費12年。  「鍛造這樣一尊佛像要經過剪裁、敲打、雕刻、鍍鑲等工序。
  • 「國非遺」技藝傳承人林亞凱:為畲銀注入新的元素
    2019年08月30日 14:29:35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29日電(韋菊 蘇新宏)「設計、開坯、熔銀、錘揲、焊接、鏨刻、拋光、洗銀,一個銀壺的製作需要這八道工序。」畲銀鍛制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林亞凱熟練地介紹著銀壺的製作工序。
  • 「雪域之光·昌都唐卡藝術展」福州展出
    中新網福州2月1日電 (鄭江洛)「雪域之光·昌都唐卡藝術展」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正式展出。該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西藏昌都市文化局和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將持續至2月20日。
  • 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等加盟助力蘇州一碗麵遴選傳承人引發群英會
    4月1日,由蘇報集團和中華餐飲名店同得興等聯手舉辦「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啟動,發出傳承技藝收徒邀請,同時向高校、上下遊企業等發出「英雄帖」,引發多方關注匯聚的「群英會」,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等踴躍加盟助力。「『蘇州一碗麵』公開遴選傳承人公益活動,既是對學校繼續教育的有效補充,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有效平臺。」
  • 佛山禮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將公仔餅文化傳承下去
    何雪芬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模具製作月餅、公仔餅,目前使用最多的是40多年前,她父親親手打造的模具,已連續使用了幾十年,越用越順手,但她心裡還有一個小秘密,「我家裡還有太爺爺珍藏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模具,有幾個還可以用,但我沒有太大的信心能做出餅來。」  這個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今年中秋節前夕,何雪芬與她的專家朋友聚會時說了出來,結果得到朋友們的鼓勵,大家都希望她完成這件美食「美事」。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黎婉珍表示,獅頭的製作分扎、撲、寫、裝四大工序,扎獅主要以竹篾、紗紙為材料。為了扎出的獅胚牢固精巧,要經過1300多個結口,再用紗紙、紗綢為原料撲獅,一般裡外蓋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寫獅即用油彩上色,按照各種花紋圖案,描繪紋樣,最後是裝獅。
  • 寶山這三位傳承人入選滬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經各區、單位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議等程序,市文化旅遊局認定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147名。在本次公布的名單中,寶山的羅店划龍船習俗、花格榫卯製作技藝和寶山鮰魚烹飪技藝三位傳承人榜上有名!
  • 西藏航空今日再迎新飛機,同時加密阿里、昌都航線
    至此,西藏航空全空客機隊規模擴大至34架。同時,今天西藏航空加密了拉薩-阿里、拉薩-昌都往返航線。此次加密航班均由空客A319飛機執行。圖:機號B-1010A319新飛機 圖:劉意據西藏航空營銷委航線網絡部介紹,此次加密的拉薩-阿里航線,原本為TV6008/7每日一班和TV9807/8每周一、三、六各一班,加密了TV9807/8每周二、四、五各一班。
  • 西藏航空:再迎新飛機,阿里、昌都航線周天兩班往返
    至此,西藏航空全空客機隊規模擴大至34架。同時,今天西藏航空加密了拉薩-阿里、拉薩-昌都往返航線。此次加密航班均由空客A319飛機執行。據西藏航空營銷委航線網絡部介紹,此次加密的拉薩-阿里航線,原本為TV6008/7每日一班和TV9807/8每周一、三、六各一班,加密了TV9807/8每周二、四、五各一班。即除去周日外,每日兩班拉薩-阿里往返航班。
  • 西藏航空再迎新飛機,阿里、昌都航線周天兩班往返
    至此,西藏航空全空客機隊規模擴大至34架。同時,今天西藏航空加密了拉薩-阿里、拉薩-昌都往返航線。此次加密航班均由空客A319飛機執行。據西藏航空營銷委航線網絡部介紹,此次加密的拉薩-阿里航線,原本為TV6008/7每日一班和TV9807/8每周一、三、六各一班,加密了TV9807/8每周二、四、五各一班。即除去周日外,每日兩班拉薩-阿里往返航班。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西藏昌都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取得新進展
    ◎季燕南/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組近日對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遺蹟化石產地開展了詳細調查工作。項目組協同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的專家,通過對產地波痕、龜裂紋等沉積構造及伴生雙殼、菊石等指示性化石等現象的研究,初步判斷該產地疑似為海陸交互相地層,建議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以確定該化石產地所處具體地質時代及層位信息。目前國際上已知的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均為陸相沉積地層,該產地有可能成為全世界首個海陸交互相恐龍足跡化石產地。
  • 從頑劣皮大王到非遺傳承人:一位鳥籠藝人的傳奇逆變
    也追尋了南籠技藝流播足跡,去到浙江臨安鳥籠合作社和安徽灘培鳥籠村。同時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從不會使用工具到做出一個鳥籠... 而這一期,袁藝坊將從「有趣」的經歷和「獨特」的作品兩個方面,為大家介紹顏老的得意門生之一:陳傳發。
  • 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見證張業寶收徒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3日電 (記者 何浠)知名傳統文化學者、彭派變臉第三代傳承人張業寶22日在成都青白江舉行了隆重的收徒儀式。
  • 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滿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桑菊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 來源:《石榴花開2》截圖48歲的桑菊,是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2018年,她與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府文化幹部池源,用縣裡給到的30萬扶貧啟動資金,召回了三百多名外出務工的繡娘,成立傳統服飾製作工坊,利用滿繡技藝創新古風衣服,一年就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的盈利。
  • 梁河葫蘆絲製作技藝培訓進縣職中
    近日,在梁河文旅局舉辦的葫蘆絲製作技藝進縣職業高級中學的培訓結業座談會上學員說。非遺保護,重在傳承。為做好梁河葫蘆絲的傳承保護工作,梁河縣文化館積極與縣職業中學協作,開展葫蘆絲製作技藝進校園培訓活動。邀請到了葫蘆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哏從國擔任授課老師,該校21名學生報名參與了為期5天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