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本次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和萬曉樵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德國足跡學者亨德裡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等共同發表於最新的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論文中描述了4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恐龍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形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並都被科學家歸為雷龍足跡(Brontopodus)。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的蜀龍動物群類似。我們認為,這批大、中、小三種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對應為22米、10米和5米,其中大型足跡的造跡者很可能屬於中晚侏羅世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的馬門溪龍類。」邢立達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所發現的足跡點中,「大腳印」是昌都著名的景點,當地人將蜥腳類的後足印當作英雄「格薩爾王」的腳印,認為這是神跡而加以保護和供奉,從而促進了該足跡的良好保存。2011年,足跡學家對該足跡點進行過報導。2017年至2019年的田野考察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多個專家團隊又先後對該區域進行了詳細探究,並在下伏層位找到多組足跡,採集了詳盡的數據。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奇妙的博物館故事系列二:馬門溪龍
    大家都知道x光能穿透物體,照x光後發現馬門溪龍的腦子並不大。難怪他們呆頭呆腦原來是個大笨蛋啊!哈哈哈……科學家還通過對它們的足跡化石進行分析,它們從不單獨活動都是群聚生活。所以就是呆頭呆腦排成行啦! 第三句,四腳著地光吃素。大家認真看標本,不難發現馬門溪龍是不能用兩條腿站立行走的。通常兩足行走的恐龍都愛吃肉,而四足行走的恐龍愛吃什麼?草!錯啦!
  • 「馬鳴溪龍」被誤讀為「馬門溪龍」
    一次口誤/ 「馬鳴溪龍」被誤讀為「馬門溪龍」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藏的合川馬門溪龍,是世界已知的恐龍化石中脖頸最長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亞洲迄今為止發現的完整恐龍最大的。
  • 《我的起源》哪裡有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分布位置一覽
    導 讀 我的起源馬門溪龍在哪刷新?馬門溪龍刷新位置一覽。我的起源馬門溪龍捕捉技巧有什麼?
  • 科普一下,了解馬門溪龍的請舉手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因模式種發現於中國四川宜賓馬門溪而得名。此屬動物全長22—30米,體軀高將近4米。另外,頸肋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大。這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龍化石都是馬門溪龍,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龍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龍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龍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龍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5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
  • 西藏昌都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取得新進展
    ◎季燕南/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組近日對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遺蹟化石產地開展了詳細調查工作。該化石產地為國家級地質遺蹟,出露面積達1500平方米,地層出露連續,沉積構造明顯,足跡化石保存清晰、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在15個不同層位的產地剖面上規律分布著270餘枚疑似蜥腳類、獸腳類恐龍等足跡化石,同時賦存蟲跡化石。
  • 馬門溪龍的靜好歲月
    今天展示的是一個泛用性的沙盤,先看圖咱們再聊~主題是歲月靜好,成年馬門溪龍帶著小龍來溪邊吃喝,岸邊三角龍一家也在吃喝,遠處森林裡也有一些素食恐龍在吃喝。小寶寶吃渴了,喝點水家庭聚餐夜幕降臨孩子們,再吃點就找地兒睡覺了馬門溪龍體型比較大,要多吃一些孩子也睡了,就剩它一個了模型有種邊走邊尋摸邊吃的感覺夜已深,該休息了既然是泛用地臺,除了成為食草恐龍的自助餐廳以外,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了其他情況兩隻暴恐狹路相逢,遠處的幼年暴龍在觀戰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蜥腳下目較原始的常見恐龍,峨嵋龍,馬門溪龍,蜀龍等簡筆畫
    體型為中等大小的蜥腳類恐龍。它們身長10到15.2米,由於後肢較長,峨嵋龍的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而非肩膀,高度為4米,重量約4噸。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馬門溪龍的體長可達22到26米,而脖子佔一半長度,馬門溪龍可能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
  • 馬門溪龍、梁龍、雷龍和腕龍,傻傻分不清?
    這四類恐龍都屬於蜥腳類大型恐龍,樣子乍看起來差不多。 馬門溪龍:如果一隻恐龍脖子很長,出奇的長,相當於整個身體的一般,看起來很不協調
  • 依蘭發現大面積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此次發現的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爾濱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  由化石愛好者最早發現,恐龍足跡一共70枚  這批來自史前的巨大腳印是怎麼發現的?事情要從2018年夏天說起,當時化石愛好者朱利在依蘭縣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著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科考團隊隨後來到現場,確認這些印記為足跡化石。
  •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各趾平行的獸腳類恐龍足跡蜥腳類恐龍行跡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佔絕大多數。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距今8000萬年共240餘枚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
  • 昌都修路的時候,發現幾個「謎」一樣的大腳印,生物學家最後揭秘
    在西藏昌都地區附近小鎮的一處懸崖上,曾有施工隊在施工時,偶然發現了幾對神秘的「大腳印」。這些腳印碩大無比,以至於當地人都稱其是神仙留下的足跡。至於這些腳印究竟是誰留下的?它們又會揭示怎樣的秘密?昌都地區的有關部門為了保護這處文化古遺蹟,便投入資金也在大腳印周圍布置鐵圍欄。
  • 中原地區首次報導白堊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新聞—科學網
    前部關聯在一起的7個頸椎椎體(從第2到第8頸椎)  最近,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徐莉等在河南省汝陽盆地上東溝組發現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由於化石的發現地——花廟溝,屬於汝陽縣雲夢山地區,因此命名為汝陽雲夢龍。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白堊紀研究》(網絡版)上。 蜥腳類恐龍曾經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生脊椎動物,是陸地上的巨無霸,有的體重可達100噸。主要繁盛於中晚侏羅世和白堊紀中期。我國著名的長脖子的恐龍為產於四川侏羅紀的合川馬門溪龍,體長可達22米。而在新疆發現的馬門溪龍類脖子可達16米。
  • 臨沂郯城發現首例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
    「恐龍獵人」的意外發現:300個足跡齊聚 「侏羅紀公園」現世唐永剛是國內知名「恐龍獵人」,這片震驚世界的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就是他發現的。四道平行的馳龍類足跡,疑似掠食跑到前方後併攏。四道足跡印證「侏羅紀猜想」 首揭小型恐爪龍群居之謎在這些恐龍足跡中,最令學者興奮的是4道並列的兩趾型足跡。
  • 童書·新書|馬門溪龍的脖子有多長?
    在本書中柳田邦男通過講述自己中年喪子的親身經歷和多年閱讀圖畫書治癒心靈的經驗,向讀者展現圖畫書帶給大人的力量:撫平傷痛、發現生活之美、找到真正的自己、與童年和孩子對話……書中還有一份80餘本、屬於大人的圖畫書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