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張蕾 通訊員王董浩)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該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的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分布範圍。
本次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和萬曉樵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德國足跡學者亨德裡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等共同發表於最新的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論文中描述了4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恐龍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形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並都被科學家歸為雷龍足跡(Brontopodus)。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的蜀龍動物群類似。我們認為,這批大、中、小三種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對應為22米、10米和5米,其中大型足跡的造跡者很可能屬於中晚侏羅世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的馬門溪龍類。」邢立達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所發現的足跡點中,「大腳印」是昌都著名的景點,當地人將蜥腳類的後足印當作英雄「格薩爾王」的腳印,認為這是神跡而加以保護和供奉,從而促進了該足跡的良好保存。2011年,足跡學家對該足跡點進行過報導。2017年至2019年的田野考察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多個專家團隊又先後對該區域進行了詳細探究,並在下伏層位找到多組足跡,採集了詳盡的數據。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