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易貢藏刀傳承人打造鐵花火影的藝術品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易貢藏刀制刀工藝非遺傳承人牛瓊在製作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新華社拉薩6月14日電(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鐵花四濺,火光耀眼,牛瓊手上長長的鐵條此時已在爐子裡燒得通紅。

1966年出生的牛瓊,是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制刀人。

用三種不同質地的鐵礦混合打制而成的鐵條,放進模型中,用火淬鍊,再將模型裡燒紅的鐵拿到打鐵的簡易機器中,一頭用手握緊,一頭在機器裡反覆敲打,打成刀的雛形鐵片。

牛瓊幹這一行已經有近40年的時間。他回憶,自己十三四歲時,便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制刀技藝。

燒鐵的爐子是用土石磚壘砌而成的傳統爐子,但所用燃料必須是松木炭,以便控制火候。需要耗費大量氣力的打鐵流程,已經由機器代替了手工掄大錘的作業。

牛瓊在打造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刀形鐵片再經過粗石打磨,專用工具削平,打出刀鋒,再將刀鋒燒紅,反覆浸泡。

這樣的制刀工藝,已在當地流傳了近400年。牛瓊是當地工匠中技藝最好的一位。

完成刀鋒製作,進入最關鍵的環節——刀面打制。此段流程,要用去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其間,用紅鹽水反覆浸泡刀,每次3至4個小時,同時反覆磨製,最終刀面上會顯現出自然的紋路。

這就是西藏易貢藏刀的打制過程。2007年,易貢藏刀被列入了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瓊是第六代傳承人。

易貢藏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刀面紋路的永不消退,與刀身一體。混合了三種不同質地的鐵料造就了三種不同的紋路形狀,將易貢藏刀分為彩虹刀、水紋刀和火焰刀。

牛瓊在檢查藏刀打造情況。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彩虹刀的打制是最普遍的。」牛瓊說,制刀的三種鐵源自當地的礦山,分別被稱為「易貢妞日鐵」「帕根森布鐵」和「工布扎松鐵」。

傳說在舊時,一把易貢藏刀的價值可抵得上一百隻羊的身價,便有了「魯加瑪」(藏語魯為羊,加為百)之美名。如今,一把彩虹刀的價格也在幾千元上下。

藏刀源自高原上藏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必需品。如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藏刀已演變成了一種頗受歡迎的工藝品。

話語不多的牛瓊,制刀時更顯孤獨。因為目前沒有徒弟,所有工序都需要他一個人完成,打制一把刀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他的哥哥楊青多吉不懂這門技藝,所以只負責銷售和外聯。去年,他們的藏刀銷售收入達到10多萬元。

「從幾十釐米到一米多,易貢藏刀長短刀兼有,還可根據客戶需求接受定製。」楊青多吉說。

牛瓊在展示他製作的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兄弟倆已經註冊了「易貢」「牛瓊」等數個商標,意在發揚自家的祖傳制刀技藝。牛瓊說,只要有人願意學,就一定教,「之前也帶過不少徒弟」。

牛瓊所說的徒弟,是指易貢鄉江拉村的一批制刀藝人。江拉村與牛瓊所在的地方僅隔幾公裡。這裡的藏刀打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閒季節有20多人一同打刀,年銷售收入過百萬元。這門手藝也成了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

史料記載,易貢所屬波密縣,歷史上曾有過獨霸一方的「波密王」,易貢藏刀便是王和王的軍士所用的武器。

與西藏頗具名氣的「拉孜藏刀」「恰嘎藏刀」相比,易貢藏刀刀把和刀鞘的製作稍顯樸素簡單,但這並不影響易貢藏刀由獨特原料加工而成的鋒利、細長、精美、大氣。

易貢,藏語意為攝人心魄之美。易貢藏刀,更是有這樣的魅力。

相關焦點

  • 「英雄之刀」——易貢藏刀
    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採訪組此行主要目的就是探訪易貢藏刀即「易貢波治加瑪」的打制技藝。沿途,競相開放的花、一棟棟漂亮的藏式木樓相映生輝,恰如「易翁」之名的由來。易貢藏刀出產地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聲陣陣入耳。
  • 藏刀種類-拉孜藏刀.易貢藏刀和玉樹藏刀;如何鑑別和收藏手工藏刀
    ,拉孜藏刀和易貢藏刀的名氣最大,其它青海玉樹女式藏刀也很有特點。易貢藏刀:匠心傳承的彩虹藏刀易貢藏刀制刀工藝是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制一把易貢藏刀,全部的傳統工序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制刀過程中刀背上能形成彩虹、火焰和水波等紋理。
  • 好的藏刀多少錢一把?探曉易貢藏刀背後的故事
    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再就是易貢溝裡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泥石流那猙獰的面孔。易貢藏刀出產地—江拉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即可聽到從遠處傳來的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敲打聲。拉嘎自然村因拉嘎家族而得名。
  • 易貢藏刀,一把上萬元,藏族人都想得到,當地人稱:身份的象徵
    據當地村民講,易貢藏刀當初是獨立於噶廈政府之外的波密王國的顯貴專用佩刀,部分也用於軍隊配製,但也只有高階層軍官才有權佩戴。易貢藏刀也曾流散到西藏各地,因數量稀少,成為西藏上流社會追逐的寶刀。再後來,為提高西藏戍邊兵士的戰鬥力,噶廈政府一度不惜血本採購易貢藏刀,然而鐵礦石獲取之艱難,藏刀鍛制時間之長久,終未能如願。
  • 舊時西藏男人的一種標準配置,易貢藏刀更是其中的翹楚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波密土王曾經在這裡與強大的西藏政府進行了600多年的對抗,直到1928年這個半獨立的王國才被攻破。距離土王王宮150公裡的地方,古老的波密貴族仍延續著自己的血脈。對于波密貴族後裔來說,最能彰顯其貴族身份的,則是易貢當地出產的一種藏刀。佩刀幾乎是舊時西藏男人的一種標準配置,有著400年歷史的易貢藏刀更是其中的翹楚。
  • 西藏的冰川腳下,藏餐館老闆家祖傳的兩件寶,百年石鍋和易貢藏刀
    西藏嘉黎,有著濃鬱的藏北草原風情、茶馬古道及風景秀麗的原始森林。高山峽谷和冰川。這裡也是十一世班禪大師、熱振活佛的故鄉,人文資源豐富。嘉黎縣地域遼闊,景象萬千,眾多大山脈橫空出世,湍急的江河蜿蜒奔流,草原富麗壯闊,牛肥羊美。
  • 易貢藏刀:匠心傳承的彩虹藏刀(1)
    新華社照片,拉薩,2019年5月31日易貢藏刀:匠心傳承的彩虹藏刀牛瓊查看提煉之後的易貢當地鐵礦石(5月30日攝)。易貢藏刀制刀工藝是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制一把易貢藏刀,完成所有傳統工序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制刀過程中刀背上能形成彩虹、火焰和水波等紋理。今年50歲的牛瓊是易貢藏刀第六代傳承人,他能夠獨立完成易貢藏刀從原料採集、淬火溫度調節到模型打制、紋路打制等制刀的全過程。
  • 一到難求,來看看神器藏刀千年不老長青的傳說
    提起世界上做工精良,集實用性和藝術收藏性於一身的刀具,那就不得不好好說一下藏刀。藏刀,又稱藏腰刀,藏刀不僅是實用性很強的用具,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不僅是西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用具,在藏區自古以來是英勇、力量、權柄的象徵。而且由於它的形狀、工藝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甚至描述藏民族特徵時,總把人與刀聯繫在一起。
  • 「人不離刀,刀不離人」——傳奇藏刀
    如果說「大金鍊子小金表,一天三頓小燒烤」是東北人的特徵,那麼藏刀無疑是藏族同胞的必需品。藏刀不僅有它的實用價值,佩戴藏刀還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藏族有諺語:「藏族姑娘的財富在頭上,藏族頭人的財富在刀上。精美的白玉藏刀嚮往西藏或來過西藏的人或多或少對藏刀都會有所耳聞,試問哪個男人會對精美且鋒利的藏刀有抵抗力?
  • 西藏易貢災區群眾返回家園
    中新社拉薩八月十七日電西藏易貢災區目前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在災區所在地波密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災區一百八十五戶八百七十七名災區群眾已經陸續從臨時安置點搬回原來的家園,小學、鄉政府也已搬回。  據《西藏日報》報導,這項工作是在波密縣易貢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領導小組的安排下進行的。
  • 拉孜藏刀中的王者,一刀難求,除了削鐵如泥,還有什麼特點?
    這次能來西藏的拉孜縣,就是想看看傳說中的拉孜藏刀,這可是中國三大名刀之一呀!能馬上見到夢寐以求的寶刀還是滿興奮的。 拉孜縣城不大,就一條小街,但賣藏刀的卻不少,店門口都會樹一塊醒目的招牌。我們進店前,一同來的日喀則國旅的巴總,悄悄地提醒了大家:可以進去看看,拍拍照片,但最好不要去買......
  • 西藏易貢災區恢復重建取得進展
    中新社拉薩三月三十日電(記者毛爭春)來自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的消息稱,去年四月發生特大型山體滑坡的波密易貢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目前災民住房修建初具規模,春播備耕基本完成,農村電網恢復,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 西藏易貢山體滑坡搶險減災取得巨大成功 - 東方網
    東方網15日報導:據今天來自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消息說,今年4月發生在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藏布江扎木弄溝的巨型山體滑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當地廣大藏、漢族幹部群眾同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一道,及時轉移安置危險地區群眾,晝夜奮戰一個多月,主動搶挖洩水渠,降低滑坡堆積體過水高程,近30億立方米易貢湖水於6月
  • 西藏昌都察雅麥堆金銀打造製作技藝傳承人鄧巴多吉:辦廠收徒,老...
    走進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產業園,隱約聽到車間裡傳來不同頻率的金屬敲擊聲,進入這間金銀器生產車間,只見一位中年人正在給十幾名學徒講授銀器打造方法,「這是老虎背上的圖案,你在雕刻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  這名講授的師傅名叫鄧巴多吉,來自察雅縣榮周鄉麥堆村。
  • 4.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圖)
    2004年,在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的易貢鄉,發生了一次巨型的山體高速滑坡事件,大片森林被毀壞,易貢茶廠的茶園被淹沒,4000多人無家可歸。這次災害給西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地質災害遺蹟,從此就有了以地質災害遺蹟為主體的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公園裡雪山成群,冰湖、峽谷、瀑布遍布,泥石流溝、角峰、溫泉到處可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集地質地貌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這裡是高速滑坡特徵保存最完整的研究場所,也是向人們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清晨放置黃盤的李老師和小吳哥  早期對西藏的科學考察工作中,黃復生先生(人物介紹可見文末)曾多次前往這片區域,根據對這片區域的了解,黃先生後來多次建議,將易貢列為保護區,增強人們對這片淨土的保護意識。黃先生為西藏昆蟲科考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為我們現在的研究和調查奠定堅實的基礎。
  • 你知道嗎——西藏十大特產
    (二)藏刀藏刀是西藏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遊客 喜愛。在藏民的生活中,藏刀也是隨身必備之物,它既可用來防身,又可作為食肉的餐具,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裝飾品。一般來說,男式藏刀都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較秀氣。佩帶藏刀不僅從內心會給人一種安全感,還能從外表給人一種威武感,表現出彪悍的民族氣質。
  • 紅色文化攪熱西藏林芝紅色旅遊
    8月20日,來自福建的遊客李先生帶著一家人來到易貢將軍樓,他一邊參觀,一邊給女兒講解將軍樓的歷史和在將軍樓裡發生的故事。通過現場實地走訪,讓女兒重溫革命烽火歲月,學習紅色精神。李先生寓教於樂的方式被很多家長認同,利用寒暑假和小長假帶孩子到紅色景區遊覽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  了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