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貢藏刀制刀工藝非遺傳承人牛瓊在製作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新華社拉薩6月14日電(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鐵花四濺,火光耀眼,牛瓊手上長長的鐵條此時已在爐子裡燒得通紅。
1966年出生的牛瓊,是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制刀人。
用三種不同質地的鐵礦混合打制而成的鐵條,放進模型中,用火淬鍊,再將模型裡燒紅的鐵拿到打鐵的簡易機器中,一頭用手握緊,一頭在機器裡反覆敲打,打成刀的雛形鐵片。
牛瓊幹這一行已經有近40年的時間。他回憶,自己十三四歲時,便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制刀技藝。
燒鐵的爐子是用土石磚壘砌而成的傳統爐子,但所用燃料必須是松木炭,以便控制火候。需要耗費大量氣力的打鐵流程,已經由機器代替了手工掄大錘的作業。
牛瓊在打造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刀形鐵片再經過粗石打磨,專用工具削平,打出刀鋒,再將刀鋒燒紅,反覆浸泡。
這樣的制刀工藝,已在當地流傳了近400年。牛瓊是當地工匠中技藝最好的一位。
完成刀鋒製作,進入最關鍵的環節——刀面打制。此段流程,要用去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其間,用紅鹽水反覆浸泡刀,每次3至4個小時,同時反覆磨製,最終刀面上會顯現出自然的紋路。
這就是西藏易貢藏刀的打制過程。2007年,易貢藏刀被列入了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瓊是第六代傳承人。
易貢藏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刀面紋路的永不消退,與刀身一體。混合了三種不同質地的鐵料造就了三種不同的紋路形狀,將易貢藏刀分為彩虹刀、水紋刀和火焰刀。
牛瓊在檢查藏刀打造情況。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彩虹刀的打制是最普遍的。」牛瓊說,制刀的三種鐵源自當地的礦山,分別被稱為「易貢妞日鐵」「帕根森布鐵」和「工布扎松鐵」。
傳說在舊時,一把易貢藏刀的價值可抵得上一百隻羊的身價,便有了「魯加瑪」(藏語魯為羊,加為百)之美名。如今,一把彩虹刀的價格也在幾千元上下。
藏刀源自高原上藏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必需品。如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藏刀已演變成了一種頗受歡迎的工藝品。
話語不多的牛瓊,制刀時更顯孤獨。因為目前沒有徒弟,所有工序都需要他一個人完成,打制一把刀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他的哥哥楊青多吉不懂這門技藝,所以只負責銷售和外聯。去年,他們的藏刀銷售收入達到10多萬元。
「從幾十釐米到一米多,易貢藏刀長短刀兼有,還可根據客戶需求接受定製。」楊青多吉說。
牛瓊在展示他製作的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兄弟倆已經註冊了「易貢」「牛瓊」等數個商標,意在發揚自家的祖傳制刀技藝。牛瓊說,只要有人願意學,就一定教,「之前也帶過不少徒弟」。
牛瓊所說的徒弟,是指易貢鄉江拉村的一批制刀藝人。江拉村與牛瓊所在的地方僅隔幾公裡。這裡的藏刀打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閒季節有20多人一同打刀,年銷售收入過百萬元。這門手藝也成了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
史料記載,易貢所屬波密縣,歷史上曾有過獨霸一方的「波密王」,易貢藏刀便是王和王的軍士所用的武器。
與西藏頗具名氣的「拉孜藏刀」「恰嘎藏刀」相比,易貢藏刀刀把和刀鞘的製作稍顯樸素簡單,但這並不影響易貢藏刀由獨特原料加工而成的鋒利、細長、精美、大氣。
易貢,藏語意為攝人心魄之美。易貢藏刀,更是有這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