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易貢災區群眾返回家園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拉薩八月十七日電西藏易貢災區目前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在災區所在地波密縣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災區一百八十五戶八百七十七名災區群眾已經陸續從臨時安置點搬回原來的家園,小學、鄉政府也已搬回。

  據《西藏日報》報導,這項工作是在波密縣易貢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領導小組的安排下進行的。易貢鄉出動了群眾二百多人,車輛二十餘臺,以幫助災區五保戶、特困戶搬運物資。

  這個領導小組還發動群眾,修復和新修鄉村公路近五十公裡,新修攔河壩四十九米,修復水毀木橋三十四座,農田二千二百二十八畝,其中半數農田已經種上糧食。

  今年四月九日晚八時左右,位於林芝地區易貢藏布河扎木弄溝發生大規模的山體滑坡,上億方的滑坡體截斷了易貢藏布河,到易貢、八蓋等鄉的公路中斷,四千餘名群眾被困,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西藏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搬遷轉移災民到貢德、拉嘎、巴玉三個臨時安置點居住、生活,學校也曾遷至安置點正常開課。(完)

  

相關焦點

  • 西藏易貢災區恢復重建取得進展
    中新社拉薩三月三十日電(記者毛爭春)來自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的消息稱,去年四月發生特大型山體滑坡的波密易貢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目前災民住房修建初具規模,春播備耕基本完成,農村電網恢復,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 西藏易貢山體滑坡搶險減災取得巨大成功 - 東方網
    東方網15日報導:據今天來自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消息說,今年4月發生在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藏布江扎木弄溝的巨型山體滑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當地廣大藏、漢族幹部群眾同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一道,及時轉移安置危險地區群眾,晝夜奮戰一個多月,主動搶挖洩水渠,降低滑坡堆積體過水高程,近30億立方米易貢湖水於6月
  • 西藏易貢藏刀傳承人打造鐵花火影的藝術品
    易貢藏刀制刀工藝非遺傳承人牛瓊在製作藏刀。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新華社拉薩6月14日電(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鐵花四濺,火光耀眼,牛瓊手上長長的鐵條此時已在爐子裡燒得通紅。1966年出生的牛瓊,是西藏林芝市波密縣易貢鄉的制刀人。
  • 將堅強溫暖的聲音傳遞給災區群眾
    切秀加說,用溫暖的聲音喚起玉樹地震災區群眾戰勝困難的勇氣和重建家園的信心,是我們藏語廣播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海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1952年7月22日開播,主要受眾為青海、西藏、甘肅和四川等省區的幾百萬藏族群眾。  今年4月14日,突如其來的7.1級地震瞬間擊破了三江源的寧靜,讓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20多萬各族群眾的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
  • 「英雄之刀」——易貢藏刀
    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採訪組此行主要目的就是探訪易貢藏刀即「易貢波治加瑪」的打制技藝。沿途,競相開放的花、一棟棟漂亮的藏式木樓相映生輝,恰如「易翁」之名的由來。易貢藏刀出產地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聲陣陣入耳。
  • 舊時西藏男人的一種標準配置,易貢藏刀更是其中的翹楚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波密土王曾經在這裡與強大的西藏政府進行了600多年的對抗,直到1928年這個半獨立的王國才被攻破。距離土王王宮150公裡的地方,古老的波密貴族仍延續著自己的血脈。對于波密貴族後裔來說,最能彰顯其貴族身份的,則是易貢當地出產的一種藏刀。佩刀幾乎是舊時西藏男人的一種標準配置,有著400年歷史的易貢藏刀更是其中的翹楚。
  • 易貢藏刀,一把上萬元,藏族人都想得到,當地人稱:身份的象徵
    易貢有三大品牌:易貢國家地質公園,易貢藏刀,易貢茶。 易貢藏刀的相關介紹是:刀長、刀細、輕便、鋒利無比、不容易生鏽、波紋永在,其工藝技術揚名藏區。易貢藏刀擺放家裡,象徵榮華富貴;帶在身上,可以防身闢邪。在古代,易貢藏刀專供波密上層人士使用;即便現在,波密和其他藏區的富人都以得到一把易貢藏刀而自豪。
  • 西藏的冰川腳下,藏餐館老闆家祖傳的兩件寶,百年石鍋和易貢藏刀
    西藏嘉黎,有著濃鬱的藏北草原風情、茶馬古道及風景秀麗的原始森林。高山峽谷和冰川。這裡也是十一世班禪大師、熱振活佛的故鄉,人文資源豐富。嘉黎縣地域遼闊,景象萬千,眾多大山脈橫空出世,湍急的江河蜿蜒奔流,草原富麗壯闊,牛肥羊美。
  • 探曉易貢藏刀背後的故事
    世人知易貢,源於其產茶、制刀,再就是易貢溝裡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泥石流那猙獰的面孔。易貢藏刀出產地—江拉拉嘎自然村坐落於大山偏僻的角落。走進村落,即可聽到從遠處傳來的叮叮噹噹......清脆的鐵錘敲打聲。拉嘎自然村因拉嘎家族而得名。
  • 藏刀種類-拉孜藏刀.易貢藏刀和玉樹藏刀;如何鑑別和收藏手工藏刀
    哪怕是小巧精緻的拉孜藏刀,一天也只能生產兩到三把,產量出品是很低的,供應西藏本地的藏族群眾都顯得吃力,由此推斷:市面上很多藏刀迷很容易買到可能是非拉孜藏刀的假貨!是拉孜縣乃至全國著名的手工藝製品,以做工精細,歷史悠久著稱,易貢藏刀工藝歷史悠久,已有近400多年的歷史。易貢藏刀的另一個特色是刀面上的彩虹條紋,所以又稱「彩虹刀」。易貢藏刀所用的原料是從當地山上開採的。
  • 4.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圖)
    2004年,在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的易貢鄉,發生了一次巨型的山體高速滑坡事件,大片森林被毀壞,易貢茶廠的茶園被淹沒,4000多人無家可歸。這次災害給西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也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地質災害遺蹟,從此就有了以地質災害遺蹟為主體的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公園裡雪山成群,冰湖、峽谷、瀑布遍布,泥石流溝、角峰、溫泉到處可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集地質地貌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博物館。這裡是高速滑坡特徵保存最完整的研究場所,也是向人們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清晨放置黃盤的李老師和小吳哥  早期對西藏的科學考察工作中,黃復生先生(人物介紹可見文末)曾多次前往這片區域,根據對這片區域的了解,黃先生後來多次建議,將易貢列為保護區,增強人們對這片淨土的保護意識。黃先生為西藏昆蟲科考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為我們現在的研究和調查奠定堅實的基礎。
  • 家園有夢翻新篇——江蘇鹽城特大龍捲風災區見聞
    當地群眾說,這都要感謝黨的好幹部阜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平。從去年8月22日工程開工,到12月3日竣工,100多個日日夜夜,王平奔走在單位和施工地之間,不記得多少次放下家中的事務趕往施工地點,也不記得多少次周末加班到深夜。  小年本該是迎新春的團圓日,但立新村黨總支書記陳紅明心裡卻有說不出的痛苦。在「6·23」龍捲風冰雹特大災害中,他帶領群眾救出20多戶人家,而自己的父親卻不幸遇難。
  • 西藏日喀則暴風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進行
    新華網西藏日喀則2月12日電(記者楊三軍、邊巴次仁、文濤)2月7日至9日,西藏日喀則地區部分地方發生暴風雪災害,數萬人不同程度受災。記者在災區採訪了解到,目前災區各項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
  • 發揚互助精神 河北省民政廳為災區捐款157010元
    河北省民政廳廳長趙風樓帶頭為災區捐款。照片由河北省民政廳提供  在捐款活動現場,廳領導帶頭捐款,全體幹部職工踴躍參加,用實際行動幫助災區人民共渡難關,重建家園。此次捐款活動中,民政廳機關及直屬單位共捐款157010元。廣大幹部職工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災區幹部群眾感恩奮進、自強不息,積極投身重建美好家園的火熱實踐。經過10年發展,災區基礎設施根本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結構優化、民生保障持續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層黨建不斷夯實,災區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書寫了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走向發展振興的壯麗篇章。  10年滄桑巨變,印證中國力量。
  • 紅色文化攪熱西藏林芝紅色旅遊
    8月20日,來自福建的遊客李先生帶著一家人來到易貢將軍樓,他一邊參觀,一邊給女兒講解將軍樓的歷史和在將軍樓裡發生的故事。通過現場實地走訪,讓女兒重溫革命烽火歲月,學習紅色精神。李先生寓教於樂的方式被很多家長認同,利用寒暑假和小長假帶孩子到紅色景區遊覽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  了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 西藏江達山體滑坡詳情曝光 西藏江達山體滑坡原因是什麼後果嚴重嗎
    西藏昌都市江達縣波羅鄉與四川甘孜州白玉縣交界處發生的山體滑坡造成金沙江斷流並形成堰塞湖。那麼現在救援情況如何,在救援路上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昨天(11號)深夜11點50分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編輯聯繫到當時正在前往災區的 康定市消防大隊 爐城路 中隊政治指導員 黎禎 ,他介紹了昨天夜間的工作情況。
  • 閃光的檢徽在地震災區上更加明耀
    正義網雲南8月5日電(記者肖鳳珍 通訊員張瑞)  地震災區,有這樣一群檢察官,他們不顧自身及家人安危,衝鋒在抗震救災最前沿,奮戰在救人搶險第一線,搶救傷員、排查險情、分發物資、安置群眾,成為災區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