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2016年6月23日,一場特大龍捲風突襲江蘇鹽城阜寧,7個鎮22個村8004戶房屋倒塌、98人遇難、千餘人受傷。
臘月二十三,風災已過去整整211天,那個飽受摧殘的小城重建得怎麼樣?百姓們又將如何度過災後的第一個春節?
黨員帶頭災後重建
白牆青瓦,屋舍儼然。在如今的阜寧縣陳良居委會「6·23」災後重建安置點,記者仿佛置身江南小鎮,沒想到這竟是風災的重災區。當地群眾說,這都要感謝黨的好幹部阜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平。從去年8月22日工程開工,到12月3日竣工,100多個日日夜夜,王平奔走在單位和施工地之間,不記得多少次放下家中的事務趕往施工地點,也不記得多少次周末加班到深夜。
小年本該是迎新春的團圓日,但立新村黨總支書記陳紅明心裡卻有說不出的痛苦。在「6·23」龍捲風冰雹特大災害中,他帶領群眾救出20多戶人家,而自己的父親卻不幸遇難。今天,陳紅明特意提著香燭紙馬,去墳前看望父親。他向父親說起鄉親們的新生活,說起立新村的新面貌。「自古忠孝不兩全,我是黨總支書記,全村人就是我的爹媽,您千萬別怪兒子!」話音未落,五尺高的漢子簌簌流下淚來。
在救災一線連續工作了30個小時的丹平村黨總支書記王克紅;91歲的老父親被埋於廢墟之下的成俊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成同;用挖土車為村民打開生命通道的大樓村黨總支書記孔慶成……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動。正因為有了這些堅韌不拔、舍小家顧大家的共產黨員,災區才能重建得這麼快。
新居裡面年味濃
行至陳良鎮居委會門口,耳邊響起「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這是俺家廚房,那是浴室,樓上還有三間臥室。」剛搬進安置房的周紅樓領著記者把新家參觀了個遍。「倒塌的是70平方米的磚瓦房,新遷的是140平方米的樓房。」隨行的阜寧縣宣傳部副部長陳剛告訴記者,為了讓百姓居有所安,政府對安置區的房價實施優惠政策,每平方米只售900元,還給每個受災戶55000元的補貼。「現在76戶選擇集中安置的群眾中有73戶搬進了新家。」
離開陳良鎮,沿著小路再往前走就是立新村,七排白牆藍頂的塑料板房映入記者的眼帘。「快來吃肉圓吧,剛剛炸好出鍋的!」尋聲望去,只見一口鐵鍋架在過渡板房邊,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熱鬧的氣氛散發著濃濃的年味。「政府給俺們搭建了過渡板房。這不,今天過小年了,俺們村兒343戶倒塌戶,每戶都能領上10斤的大肉圓。」
立新村的村主任陳錦蘭告訴記者,救援工作一結束,縣裡就組織了「一戶一黨員」的幫扶活動,全縣受災較重的7597戶家庭,每戶都能接受縣裡黨員一對一、手把手的幫扶。
尚未散去的陰霾
雖然熱鬧喜氣的年味兒衝淡了災難的創傷,但陳剛緊縮的眉頭卻絲毫沒有舒展。「三九四九冰上走。別看受災群眾洋溢著過年的氣氛,但這大冬天的,板房裡冷啊!」採訪中記者注意到,過渡板房是由塑料板和泡沫板搭建而成,極易引發火災,不能燒火取暖。陳剛有些慚愧地說:「如今只有73戶受災群眾搬進了鎮上的安置房。剩下的受災群眾一部分投親靠友,還有一些鄉親通過政府補貼在縣城購買了去庫存的商品房,但大多數還是得在板房裡過年。」
輾轉了幾條小路,記者又跟隨陳剛來到了一戶人家,問清來意後,家中的婦人怯怯地開了門。走進臥室,一個面目清秀的女孩坐在床上,得知記者是來採訪,她立即提高了戒備:「不要你們管!我不需要你們的關心!」說完後,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滾落下來。陳剛小聲告訴記者,女孩叫陳萍萍,是鹽城師範學院2012級文學院的本科畢業生,去年6月17日順利畢業離校,不曾想剛回家沒幾天就遭遇風災,被砸中脊椎中樞,下半身癱瘓。「半年過去了,萍萍仍然無法走出陰影。」陳剛嘆了口氣說。
夜幕降臨,採訪接近尾聲。回頭望見萍萍家緊閉的大門和遠處升起的嫋嫋炊煙。記者不禁感慨,災難過後受災群眾的生活難處、內心傷痛才是重建家園最棘手的難題。若能舉全社會之力為還在住板房的受災群眾提供一絲溫暖,若能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和專業的心理醫生,來幫助像萍萍這樣的受災者掃除身心的傷痛、重拾生存的勇氣,鄉親們才能真正過上一個幸福年。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23日 09版)
[責任編輯:蔡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