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江蘇鹽城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風速達到了驚人的73米/秒——這個速度已接近中國高鐵的速度。從此次災後的救援來看,各方的反應和行動都非常迅速,但此次災害進一步凸顯,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十分必要。
《財經》記者 魯偉/文 特約撰稿人 奕唯/攝影
北陳莊被摧毀的電線
沒有任何徵兆,江蘇鹽城很多人的命運,在2016年6月23日下午被改變。
——板湖鎮孔蕩村,72歲的孔憲榮和往常一樣,習慣在飯後睡一會兒,約13時30分,他被外面的雷驚醒了。起床後,他關好門窗。雷聲越來越大、天越來越暗、風越來越大。約14時28分左右,孔憲榮家的門抵擋不住外面的風了,鎖上又被吹開,他不得不用自己的身體頂在門後面,但很快牆壁倒塌,他的右腳被壓折了;
——碩集鎮計橋村,54歲的崔開健在太陽底下曬小麥,約14時左右,天氣由晴轉陰,開始下雨。崔開健趕緊將小麥裝到袋子裡,但才裝到一半,雷電、冰雹、大風呼嘯而來,他只得丟下未裝完的小麥跑向房間,邊跑邊喊「不得了,不得了」,崔將82歲的母親抱出房間,用身體護在母親身上,沒多久,屋頂被風掀掉,掉落的瓦片砸傷了他的腿和腰;
——陳良鎮新塗村,約14時,天氣驟變,「白天像晚上一樣黑」,薛其崗和妻子丟下手中的農活往家裡趕。到家後,兩人關緊門窗。風雨越來越大,屋頂被打得砰砰響,兩人不知所措,依偎在一起。約14時32分,屋頂被掀開了,瓦泥俱下,兩人往外跑,被掉落的瓦片砸傷。不久,家中三間房倒塌了。
陳良鎮丹平村
官方通報稱,6月23日14時30分左右,受強對流天氣影響,鹽城市阜寧縣的陳良、吳灘、碩集、板湖、新溝、金沙湖、花園等7個鎮區22個村遭受龍捲風、冰雹、特大暴雨等災害性天氣襲擊。截至目前,已造成99人死亡、800餘人受傷。
「真兇」是龍捲風。氣象專家調查組於6月26日發現,「6·23災害」的龍捲風,其強度接近於最高級,此次龍捲風的風力已經「爆表」,超過了最強的17級。專家組估算,此次龍捲風的風速達到了驚人的73米/秒——這個速度已接近中國高鐵的速度。
在阜寧人記憶裡,龍捲風上一次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還是在50年前。很多阜寧人從上一輩那裡繼承了對龍捲風且略顯迷信的描述方式:「龍捲風就是龍在吸水。」
這一次,龍捲風自西北向東南,以阜寧縣城為中心,在蘇南沿海劃了個對勾。《財經》記者沿著龍捲風的路線走,沿途所見,房子坍塌、樹木折斷,甚至有汽車被大風颳入溝中,幾噸重的貨櫃被扭曲,水泥船舶倒扣在岸上,有電線桿從中折斷,倒在田間……
「白天像晚上一樣,世界末日來了」陳良鎮王灘
射陽縣陳洋開發區
6月23日約14時,阜寧城突然由晴轉陰,天布烏雲。板湖鎮孔蕩村村民韓庭雲和四位同村人一同在鄰鎮新溝鎮幹農活,她們一開始對壞天氣並未在意。到了14時15分左右,天突然暗了下來,「像晚上八點鐘一樣黑」,韓庭雲和同伴趕緊從田裡上岸,騎著電動車往孔蕩村家中趕。
韓庭雲做農活的地方距孔蕩村的家約20裡路,平時騎電動車只需30分鐘,但6月23日那天,她14時15分出發,一直到18時才到家,路上花了將近四個小時。「攔腰折斷的大樹倒在路中央,根本走不動。」韓庭雲向《財經》記者回憶,當時風雨猛烈,她幾乎什麼都看不見,「被嚇壞了」。所幸韓庭雲途徑的新溝鎮並不是受災特別嚴重的地方。
由於龍捲風的襲擊,阜寧縣多地的通信發生故障,韓庭雲聯繫不上家人,只能幹著急。四個小時的路程,韓庭雲基本是推著電動車走到家,越靠近家的地方,倒塌的房屋和大樹越多。剛到村口,有鄰居告訴韓庭雲,她家的四間房屋全部倒塌了,「聽完我腳一軟,再也走不動了。」
韓事後得知,丈夫孔慶伍所經歷的比她更為驚險——龍捲風來襲時,孔慶伍試圖擋住門,但風越來越大,根本擋不住,他立即衝出房間,趴在地上。「我當時就趴在這裡,房屋就倒塌在我身後。」6月26日,孔在現場比劃著告訴《財經》記者,倒塌的房屋距他趴下的地方僅約一米。
據《財經》記者了解,孔蕩村是此次龍捲風肆虐阜寧的起點,該村有5個小組,近200戶受災,其中100多戶房屋完全倒塌,400多畝鋼架大棚損毀,1人死亡、21人受傷。
作為此次龍捲風的另一個「重災區」,碩集鎮計橋村四組的村民崔立柱目睹了龍捲風來襲的全過程。「從起風,到龍捲風,再到風停,大概持續了20分鐘,像是世界末日來了。」崔立柱向《財經》記者描述。
當崔立柱躲在床底下躲避龍捲風的時候,30歲的黃麗則被困在阜寧縣開發區阿特斯協鑫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廠區的廢墟中。
當日14時30分左右,黃麗正在公司洗手間,在她蹲下去上廁所的一剎那,屋頂突然掉下一塊鐵皮,砸在她前方,她提上褲子就往廠區跑。電線桿已被吹倒了,廠區內停電了,一片漆黑。黃麗憑著感覺摸黑從廁所走向廠區,沒幾步,她就被通向廠區的活動板房砸倒了。
「活動板房第一次倒塌的時候,我身上被牆壓住了,但還可以動;很快板房另一面牆也倒了,我就動彈不了,只能奮力將頭伸出來,喊救命。」有同事聽到黃麗的呼救就過來幫忙,但他搬不動壓在她身上的磚塊,黃麗發現這位同事也是頭破血流。
黃麗在廢墟中被壓了大約30分鐘才獲救,這是因為公司受災極為嚴重——據媒體報導,該公司有4萬平方米廠房損毀、4人死亡、多人被困。
在「6·23災害」的幾個「重災區」,目之所及,房屋倒塌、碗口粗的樹被攔腰折斷、電線全部耷拉在地上,每一個災區都像是災難電影中的一個場景。
截至25日下午4時,江蘇鹽城特別重大龍捲風冰雹災害共造成99人死亡,受傷846人。民政部門數據顯示,倒損房屋1347戶3200間,2所小學房屋受損,損毀企業廠房8棟,毀壞農業大棚面積4.8萬畝,城東水廠因供電設備毀壞已中斷供水,部分地區通信中斷,40條高壓供電線路受損,射陽縣倒損房屋615戶,電力、通信杆線受損嚴重。
開發區工廠
開發區工廠
開發區工廠
老人留守的村莊
鹽城有著江蘇最長的海岸線,但當地交通並不十分發達,至今沒有高鐵,也沒有優良海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鹽城範圍內國企大都倒閉,民營經濟也很孱弱,所以當地的中青年人基本都在外地謀生。在受災嚴重的阜寧縣,有著「長壽之鄉」之稱,當地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極少看到青壯年。
《財經》記者走訪阜寧的幾個「重災區」發現,受損嚴重的房屋以一層磚瓦結構的為多,兩層的樓房受損情況較少,由於村子裡的房屋多位一層的磚瓦房屋,兩層的樓房較為少見,所以受損房屋數量頗大——官方最初發布的數據是,損毀房屋達到28104間。
村裡多為留守老人,多在60歲以上,自救顯得很困難。《財經》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不少老人在龍捲風來臨之前,普遍採取的應對辦法是:首先將門窗鎖好,發現門窗根本擋不住風後,多採取拿物品或身體擋住門的方式去御風。
在龍捲風來襲時,72歲的孔蕩村村民孔憲榮,先是用書桌去擋門,防止門被風吹開,後又用身體抵門,最終被坍塌的牆壁壓折了右腳;村民孔憲成第一反應也是叫老伴一起拿身體頂住房門,龍捲風將他家門前50米遠的大棚捲走,大棚的鐵桿打到房門上,兩位老人才開始逃生;75歲的崔飛和74歲的徐永梅兩口子,也是選擇用身體擋住大門,結果房屋倒塌後,兩個人的頭都被砸破。
阜寧縣人民醫院(南院)是災後接收傷者的一個主要醫院。《財經》記者在6月24日獲得一份該院傷者統計清單,一共有51人,其中60歲以下的僅14人,超過70歲的有24人,最長者有兩位,均為92歲。有幾位老人在辭世前,因子女不在身旁,甚至最後一面也沒見上。
由於老人眾多,缺乏自救能力,災後鄉鎮幹部立即分散開來,逐戶排查、幫忙,把一些獨居老人接到就近的安置點。阜寧官方在6月26日的一次通報中稱,該縣緊急轉移安置26831人。另據《財經》記者了解,當地鼓勵受災群眾首選投靠親友,對沒有適合親友投靠的,則統一安排到臨時安置點。
從6月23日傍晚開始,鹽城和周邊縣市就趕來了穿著不同制服的解放軍和武警消防士兵,開始清理災區還能用的財產,搶救還沒被淋壞的糧食,排險和清障。
6月26日,十多名佩戴有「省住建廳危房排查工作證」的工作人員正在挨家挨戶了解房屋受災情況。當日,江蘇省住建廳組織多個工作組對所有受災鄉鎮房屋受損情況逐一排查登記。工作人員在排查表上以圖示形式標註,不時對房屋的外觀進行拍照。排查意見包括主體結構基本完好,僅需適當維修;危險,應儘快採取措施排險;需進行鑑定。
《財經》記者注意到,聽聞災難後,很多年輕人趕回家鄉,一些親友也陸續趕了過來。由於天氣預報6月27日有雨,很多災民想趕在下雨前將房屋修繕好。
災民關心的是:受損的房屋會不會得到賠償?但截至6月27日,很多災民並未得到肯定答覆。
有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只對房屋受損情況進行登記,下一步還將組織專家鑑定,「可以維修的則維修,不能維修且存在安全隱患的將按拆除處理,至於房屋已經倒塌或無法維修的災民如何重建及安置,將在近期拿出方案。」
北陳莊的民房
倒逼預警系統建設
經歷歷次大災之後,中國的救援體系已日趨成熟。
災害當天20時,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Ⅲ級救災應急響應,國家減災委秘書長、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率領由民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衛生計生委等5部委組成的國務院工作組連夜趕赴災區,指導和幫助地方開展抗災救災工作。江蘇省政府則於6月23日19時50分啟動省級一級救災應急響應。
25日晚21點,《財經》記者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注意到,仍不斷有救護車從阜寧災區將傷者送至鹽城。該院宣傳科一位負責人向《財經》記者表示,6月23日以來,醫院接收了100多人,醫院一樓的骨科人最多,走廊上也睡滿了傷者,「一是傷的比較重的送過來了,二是縣裡面醫院接收不下了,傷者太多。」
受傷的災民集中在阜寧縣人民醫院(南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和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治療,醫院一度人滿為患。
國家衛生計生委曾在6月23日連夜安排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地的國家級醫療專家和衛生應急隊伍做好準備,隨時根據需要赴江蘇災區支援,並於6月24日早從北京、上海派出6名國家級醫療專家趕赴江蘇指導和協助開展傷員救治工作。江蘇省、市、縣衛生計生部門也立即啟動了衛生應急響應機制。此外,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交通運輸部均在第一時間參與到救援當中。
從災後的救援來看,各方的反應和行動都非常迅速,但此次「6﹒23」災害進一步凸顯建設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重要性。
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後,國務院主導推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規劃和建設。但一直到2015年5月,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業務才正式運行。2016年5月,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全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推進會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議上稱,在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和應用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政府應急辦組織協調、氣象部門承辦落實、多部門協作推進、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逐步實現了預警信息發布集約、高效、共享、共贏。
在江蘇,氣象部門負責全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
今年6月,鹽城市氣象局宣布建立了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通過氣象簡訊、影視天氣預報、「96121」氣象答詢系統、鹽城氣象微信、微博等多種手段對外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18分鐘以內,可到達全市分管縣長、鎮長和村支書、村長手裡。
不過很多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災民均表示,他們並未收到「6﹒23」災害預警信息。
阜寧當地一位官員向《財經》記者解釋,當地其實有一套很好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如果預警信號達到了橙色(嚴重)和紅色(特別嚴重),我們會通過移動和電信,將信息發給當地居民,但如果預警信號只是藍色(一般)和黃色(較重)就不會發信息。」而6月23日,在龍捲風災害襲擊之前,當地氣象部門預報的均為「黃色預警信號」;龍捲風之後,氣象部門才將預警信號變更為「橙色」。
上述官員表示,即便預警信號是橙色和紅色,很多村民因為年紀較大也不一定會看到信息。「村民的習慣是每天晚上通過電視播放的天氣預報了解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而且主要就是看是天晴還是下雨。」他表示,「想預警也沒辦法提醒了,只能採用人傳人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
近年來,「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已經越來越常見。氣候變暖導致我國龍捲風等極端性天氣事件頻發,如今年廣東汕頭、海南文昌等地出現龍捲風,引發人員傷亡。頻頻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或倒逼各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進一步思考,如何讓信息及時抵達「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