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葫蘆絲製作技藝培訓進縣職中

2020-12-04 瀟湘晨報

「以前都不知道葫蘆絲美妙的聲音是怎麼樣發出來的,參與這次培訓,收穫頗豐。」「培訓時間太短,希望能延長培訓時間。」近日,在梁河文旅局舉辦的葫蘆絲製作技藝進縣職業高級中學的培訓結業座談會上學員說。

非遺保護,重在傳承。為做好梁河葫蘆絲的傳承保護工作,梁河縣文化館積極與縣職業中學協作,開展葫蘆絲製作技藝進校園培訓活動。邀請到了葫蘆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哏從國擔任授課老師,該校21名學生報名參與了為期5天的培訓。

培訓中,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了葫蘆絲的由來、傳承發展歷程等;哏從國老師細緻、耐心,手把手教授葫蘆絲製作技藝,學生們學習興趣高漲,選材、打孔、清理葫蘆囊、處理筒片等都爭相實踐、操作。培訓效果超出預期,結業時學員們依依不捨要求延長培訓時間。

縣職中校長激勵學生們要珍惜和把握難得的學習機會,積極動手,不懂就問,為本次培訓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來源:梁河縣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情迷葫蘆絲 2018中國·梁河國際葫蘆絲文化旅遊節將於8月舉行
    6月15日上午,2018中國·梁河國際葫蘆絲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在昆明舉行,宣布該節日將於8月8日到10日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舉辦。屆時,國內外葫蘆絲演奏名家將齊聚,上演一場音樂饕餮。梁河作為葫蘆絲文化發源地,《古歌》、《竹林深處》等葫蘆絲經典名曲均創作於此。據活動組委會負責人介紹,德宏(梁河)葫蘆絲文化旅遊節已經成功舉辦三屆,逐漸成為德宏州乃至雲南省的品牌盛會,此次文化旅遊節在前三屆的基礎上又有許多創新,規格更高、規模更大、活動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 梁河國際葫蘆絲文化旅遊節8月啟幕 來葫蘆絲「老家」在音樂裡...
    本屆文化旅遊節以「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激發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目標,深入挖掘梁河本地的特色文化資源,打造葫蘆絲品牌,推動梁河文化旅遊和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助推梁河縣精準扶貧工作。梁河歷史悠久,作為內地通向東南亞、南亞的交通要道和古代軍事戰略要衝,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在民族之間、內地與邊疆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中,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多元文化。
  • 樟樹市實驗小學開展葫蘆絲教學師資培訓 推進「一校一品」建設(圖)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餘向軍報導:3月28日上午,樟樹市實驗小學在階梯教室舉行葫蘆絲教學師資培訓。當天的培訓課,該校邀請江西省葫蘆絲巴烏協會會長章徵星教授親自講授,近70名教師參加了培訓學習。
  • 雲南藝術學院奏響2021葫蘆絲巴烏新年音樂會
    2021年1月2日,由雲南藝術學院藝術實踐中心主辦,雲南省音樂家協會葫蘆絲巴烏學會承辦的2021葫蘆絲巴烏新年音樂會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隆重上演。  此次音樂會以獨奏、合奏及重奏的表演形式,向大家呈現了《古歌》、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左腳舞》《傣鄉情歌》《阿佤人民唱新歌》《月光下的鳳尾竹》《金風吹來的時候》《滄海》《花筒裙》《景頗新歌》、新曲首發《大山的聲音》等18首表演曲目,涵蓋了傣族、彝族、景頗族、戲曲改編及現代音樂作品,表演者中最小的5歲,最大的63歲,有來自葫蘆絲之鄉梁河的優秀傳承人,有多年在基礎教學一線的教師,有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教授
  • 樂器進課堂 強制學生買葫蘆絲?
    然而,3月23日,南昌市青雲譜洪都小學幾名家長向記者反映,該校強制學生自費購買150元一支的葫蘆絲。對於學校讓學生購買葫蘆絲的做法,有些家長覺得流於形式,認為義務教育不應該變相收費。  家長 學校強制學生購買葫蘆絲  「學校要求孩子人手一支葫蘆絲,每支150元!」
  • 2018中國(北京)葫蘆絲藝術系列文化活動在北京圓滿落幕
    作為民族器樂藝術寶庫中的「葫蘆絲」歷史悠久,音色優美動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是近年來,葫蘆絲藝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為進一步推動葫蘆絲藝術全面發展,檢閱葫蘆絲在普及教育、理論建設、演奏水平、作品創作、樂器製作等多領域、多維度的學術集成與成果展示。
  • 葫蘆絲初學者買哪種葫蘆絲?
    很多葫蘆絲初學者,不知道怎樣選擇第一支葫蘆絲,不知道選擇哪種材質、價位的葫蘆絲。下面從三個方面給大家說說怎樣選擇第一把葫蘆絲:一、調性。選傳統的天然材料(天然竹子、天然葫蘆)製作的葫蘆絲即可。現在製作葫蘆絲的材料通常有傳統的方式(竹子+葫蘆)、木材加工而成(紅木、黑檀木等)、塑膠等。傳統方式製作的葫蘆絲保留了葫蘆絲原有的音色韻味,對於葫蘆絲學習者音色的聽覺的養成很有幫助;木材加工的葫蘆絲本身重量比竹子重,對初學者來說不好控制;塑料的就不建議買了,給小朋友當玩具倒可以。
  • 阿杜說葫蘆絲:盤點學習,吹好葫蘆絲的14個方法與途徑
    對於那些已經會演奏或已經精通二級音樂的人,你可以選擇專業的樂器來學習,但是葫蘆絲的音色是最好的傣族風味,初學者可以選擇降B調或小C調來學習葫蘆絲,降B調吹起來更容易些,對於特殊的愛好者來說,有幾種不同的葫蘆絲音調是必要的,常用的有小D、小C、小B、大G、大F調的。
  • [原創]中國葫蘆絲指法表大全(7孔-10孔)!國樂藝術學習必備!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整理出葫蘆絲(7孔-10孔)的指法表大全,供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參考: 通過以上指法表,大家不難看出,葫蘆絲的音域隨著孔數的增加也在不斷的拓展和變寬我們以基本指法全按作5為例,傳統7孔葫蘆絲的指法能吹出十個音(自然音階),8孔葫蘆絲向上拓展了兩個音,9孔葫蘆絲接著又向下拓展了一個,音域提高到了13個,而10孔葫蘆絲又向上拓展了一個高音共計14個音,這樣一來從低音2到高音2都能吹出,大大拓展了葫蘆絲的音域,成為演奏家演奏高難度樂曲和國外移植作品的「重磅武器」。
  • 【熱心公益】為文化愛好者提供專業葫蘆絲吹奏培訓――羅揚露事跡
    2007年羅揚露投身於舞蹈表演和葫蘆絲演奏職業至今。他在2014年7 月參加第八屆藝術中國全國總決賽榮獲葫蘆絲專業金獎;2015年10月30日參加石景山區第三屆民族歌曲大家唱比賽榮獲優秀表演獎。他參加各種表演不計其數,擔任多個學校及機構的民族管樂教師主要教授葫蘆絲的吹奏。這樣一個專業人士加入社區志願服務隊,給社區帶來了新的活力。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 學習葫蘆絲的十種不良心態
    假如你把葫蘆絲吹的很好,再學習電吹管、簫之類的樂器就相對容易得多。學習葫蘆絲十種不良心態之六:排他心理。故步自封,視野狹窄,只學一個老師、一種風格、一種流派;對其他老師、流派、作品心存牴觸,不屑一顧。學習葫蘆絲要胸懷大度,用開放的視野和包容的態度,吸取一切好的東西;不以人劃線,摒棄門戶之見,真理第一,藝術至上。
  • 嗨玩葫蘆絲 奏響歡樂曲
    嗨玩葫蘆絲 奏響歡樂曲「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時代,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它是由葫蘆笙演變而來的,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屬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12月7日下午,崔各莊地區溫馨家園「嗨玩葫蘆絲」開新課,來自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高樹萍老師正在給十多名殘疾人居民講解著葫蘆絲的發展歷程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
  • 李春華:葫蘆絲是個令人開心的樂器
    記者:聽說在葫蘆絲演奏技巧中,氣息的運用很重要?   李春華:氣息的運用,在所有吹奏樂器中都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吹奏葫蘆絲、巴烏中氣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葫蘆絲巴烏的重要環節。  於是,我找到了演奏這件樂器的學長,才知道這就是葫蘆絲,一種流行於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民族樂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作為少數民族民間樂器的葫蘆絲,它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遠沒有如今這麼高。可是那位學長不肯教我,我也一下子找不到教葫蘆絲的老師,我的個性是很倔的,於是就開始自學。   那時想要擁有一隻製作比較精良、專業的葫蘆絲,似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我國北方冷水魚的魚皮皮質有一定的韌性和厚度,製作出的魚皮製品結實耐用。雖然歷史上眾多民族都曾有過魚皮文化,但從清代開始只有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鄉的赫哲族將之傳承沿襲下來。傳統的魚皮技藝包括一整套複雜的加工過程,過去赫哲族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一技藝。20世紀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歡穿用魚皮為面料做成的服裝,主要有套褲、手套、綁腿和婦女穿的長衣。
  • 一曲樂悠遠兩岸心相連 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在廈舉行
    一個多小時的活動,曲終人不散,兩岸人相互琢磨、交流技藝,合影留念,就連金門縣有關人士也急切地表示自己想學吹葫蘆絲。金門縣原教育局長還提議,將葫蘆絲推廣到金門的校園,期待未來能夠做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演出。  或許,這就是小小葫蘆絲的魅力,能增進兩岸情誼,還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用劇毒樹木製貼身之衣
    我國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榻布」,是有關樹皮布最早的文獻記錄。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樹皮布製作技藝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的技術。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