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地的小朋友為金門鄉親演奏葫蘆絲。
戴上海峽兩岸葫蘆絲交流紀念章,師生們十分興奮。
鄭憲與妻子魏虹為金門鄉親演奏他的原創獨奏曲《鳳凰花》。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陳冬 供圖/受訪者)在廈門生活的13歲臺籍女生蔡盛琋,6年前逛街時偶然聽到葫蘆絲的演奏,一下就被那悠遠綿長的樂聲吸引了。於是,她下定決心,要把葫蘆絲學好,將來讓更多臺灣小夥伴一起演奏。就在不久前,蔡盛琋的這個願望實現了——在金門,兩岸藝術新星用葫蘆絲共同吹響了《我們心相連》。
蔡盛琋參加的這場活動包括兩大部分,即8月10日至14日舉辦的2018首屆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以及選拔葫蘆絲藝術新星赴臺灣(金門)藝術交流活動,不過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兩岸心相連」,希望借小巧的葫蘆絲為媒介,搭建互動交流平臺,串聯起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
800多名選手參賽 有孩童也有白髮老人
邀請賽的舉辦地很特別,設在了廈門鷹坑谷民俗文化園。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表示,他們希望這不僅是一次葫蘆絲的交流比賽,還要給選手留下不一樣的美好印象,在寓教於樂中親自體驗、感受傳統文化。
這場比賽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人數多、範圍廣、多元化。來自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雲南、青海等23個省市和香港、臺灣地區,甚至還有從加拿大遠道而來的,共計800多名選手,他們根據年齡分為10個組別,其中老年組設有AB組。
比賽的那兩天,從初賽、複賽到決賽,悠長的葫蘆絲樂聲不絕於耳。上至坐輪椅的白髮阿嬤,下至五六歲的孩童,來自天南地北的選手齊聚一堂,用同一種樂器,演繹風格多樣的曲目,並且說道感悟,暢談未來,用最美的音樂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邀請賽的公平公開公正,也讓選手們稱讚不已。五位精英組的專業評委,除了一位非音樂類的直面選手外,其餘四位都被「擋」在了幕後,用耳朵評判。選手們表演完,評委現場亮分。10個組別賽事全部進行完畢,當晚就舉辦了頒獎晚會,公布獲獎名單。
走進金門交流 攜手吹響《我們心相連》
兩岸關係發展的根基在基層。雖然像葫蘆絲這樣的少數民族樂器在臺灣的普及程度並不是很廣,但隨著這些年兩岸文化交流的熱絡,葫蘆絲等民樂也逐漸演繹出悠揚的兩岸情緣。
邀請賽結束後,100多位來自大陸的葫蘆絲藝術新星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金門,大部分是青少年,其中就包括蔡盛琋。當晚演出的高潮部分,莫過於歌曲《我們心相連》,這首歌由兩岸葫蘆絲藝術新星攜手吹響,全場掌聲雷動。一個多小時的活動,曲終人不散,兩岸人相互琢磨、交流技藝,合影留念,就連金門縣有關人士也急切地表示自己想學吹葫蘆絲。金門縣原教育局長還提議,將葫蘆絲推廣到金門的校園,期待未來能夠做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演出。
或許,這就是小小葫蘆絲的魅力,能增進兩岸情誼,還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人物>>
本報退休記者鄭憲:
因工傷學起葫蘆絲
堅持辦公益培訓班
此次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能夠成功舉辦,其實是沉澱了數年的成果,它的前身,還是2010年由廈門日報主辦的「海峽兩岸首屆葫蘆絲藝術交流會」。而這項賽事的幕後推手之一,就是海峽兩岸文化協會葫蘆絲藝術交流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市葫蘆絲協會會長鄭憲,他是廈門日報退休攝影記者。
「當時舉辦完交流會後,發現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水平也有待提高,光有一腔熱情不夠,所以我們想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等時機成熟了,再舉辦大規模的兩岸邀請賽。」8年前,鄭憲剛接觸葫蘆絲不久,正在跟隨著名葫蘆絲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海峽兩岸文化協會葫蘆絲藝術交流委員會榮譽會長李春華學習。那時候,葫蘆絲在廈門的普及率並不高。
從2007年因工傷而學起了葫蘆絲,11年來,鄭憲不僅自己學,帶動了妻子學,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這些年間,夫婦倆熱心公益,前往海島,深入山區,給部隊戰士和山區的孩子義務教學,指導他們學習吹葫蘆絲,在海滄社區書院開班,定期利用周末在報社開辦葫蘆絲公益培訓班。李春華也經常到廈門舉辦音樂會,廈門葫蘆絲藝術迎來了新發展。如今,已有上萬人加入葫蘆絲髮燒友大軍,活躍在社區、校園,甚至是軍營裡。
鄭憲說,他有個美好的願景,那就是力爭每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葫蘆絲邀請賽,助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小知識>>
葫蘆絲
原是傣族特有的民族樂器,源自葫蘆笙,經演進改造而成。其構造仍保留著古代樂器製作痕跡。其主管開有7個音孔,與簫笛非常近似。近年葫蘆絲經過樂器改革後,不僅加寬了音域,同時還保持了傳統葫蘆絲的音色與演奏方法。
葫蘆絲的演奏音色飄柔、甜潤、細膩、飽滿。最近幾年,在民族器樂大普及的熱潮中,葫蘆絲以好聽、易學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學習葫蘆絲吹奏的人數之多、地區之廣前所未有,許多地區都成立了葫蘆絲專業學會,葫蘆絲還走進了一些學校的音樂課堂。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