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葫蘆絲
人物名片
李春華,著名的葫蘆絲演奏家、教育家。出生於雲南昆明,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考級評委、上海音樂學院葫蘆絲巴烏考級評委。出版發行多部教學專著及專輯。長期以來,李春華先生為了葫蘆絲的推廣普及,在全國各地義務演出、作講座上百場。
12月8日、9日,李春華應寧波「金葫蘆樂坊」的邀請來到寧波作題為《「甬情絲語」李春華葫蘆絲演奏藝術》講座。
記者:給我們講講葫蘆絲跟其他民族樂器的不同。
李春華:葫蘆絲是一門國樂,而最早的時候我們給它的定位是少數民族樂器。很多人經常在繁華的街頭聽到有人在吹奏葫蘆絲,以為這是很普通的少數民族樂器。其實,葫蘆絲和巴烏是姐妹樂器,也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唯一設立分會的民族樂器。連大家熟知的馬頭琴都沒有入選。
去年,中央電視臺民樂電視大賽的時候,把葫蘆絲列入比賽項目。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一場半決賽,葫蘆絲的節目排在了第一名,其他各種民樂樂器的專家,一致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原來葫蘆絲可以這樣演奏,可以有這樣美的音樂表現力!
葫蘆絲屬簧管器樂,和其他民族器樂如笛子、嗩吶、簫等在吹奏技巧上有80%是相通的。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族、阿昌族中最為普及,非常歡快,適合在節日或者娛樂時助興。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記者:聽說在葫蘆絲演奏技巧中,氣息的運用很重要?
李春華:氣息的運用,在所有吹奏樂器中都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吹奏葫蘆絲、巴烏中氣息的控制、力度的分配,是演奏好葫蘆絲巴烏的重要環節。
葫蘆絲巴烏的運氣和其他吹奏樂器有明顯的差別,一般的吹奏樂器當演奏到高音都需要一定的力度和強度,音越高力度要越強,相對於低音的演奏要更用力,而葫蘆絲巴烏恰恰相反,音越高氣息要越弱,特別是高音5和高音6的吹奏,只需要較緩的氣流即可。反之則會導致高音損壞,夾有氣流聲或根本就沒有樂音,故初學者演奏高音時特別注意氣流一定要輕緩。
但是,技巧再好,最終還是要回到原點,那就是感情,這是遵循生理和藝術需要的合理氣息運用和處理,這也是每個人用相同的技巧卻可以表現不同風格藝術的關鍵點。
記者:現在學習葫蘆絲的人很多,聽說當年您學習葫蘆絲特別難,給我們講講當時的情況?
李春華:與葫蘆絲的故事,就要將時間追溯到1991年。當時我還在昆明師範學校讀書,在一次學校匯演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陌生的樂器———小巧、古樸,以葫蘆作為音箱,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在葫蘆的下端,音色是那樣輕柔細膩、圓潤質樸,富有表現力。我一下就被這個聲音打動了。
於是,我找到了演奏這件樂器的學長,才知道這就是葫蘆絲,一種流行於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民族樂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作為少數民族民間樂器的葫蘆絲,它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遠沒有如今這麼高。可是那位學長不肯教我,我也一下子找不到教葫蘆絲的老師,我的個性是很倔的,於是就開始自學。
那時想要擁有一隻製作比較精良、專業的葫蘆絲,似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葫蘆絲和巴烏是一家,那個時候我們學校就只有一隻巴烏,我就說哪天我自己要擁有一隻巴烏就好了。但那時候沒錢,我省吃儉用,終於攢了幾個月,攢了50塊錢。那個時候葫蘆絲是80塊錢一隻,巴烏是50塊錢一隻,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買了一隻巴烏。我如獲至寶,在學校裡吃飯也帶著巴烏,睡覺也帶著巴烏,上課都帶著巴烏,隨身攜帶,形影不離。後來我們學校進了一批樂器,我就從學校借了一隻葫蘆絲,天天練。
擁有了人生第一隻葫蘆絲,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葫蘆絲的演奏中。沒有老師,甚至連像樣的譜子都沒有。一開始我就一個一個音琢磨。幸好當時主修二胡和鍵盤專業的我對於樂理和演奏技巧有著很好的掌控力,因此入門階段並未帶給我很大的障礙。
當時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於同學和老師,原來我是學二胡和鋼琴的,現在學葫蘆絲,大家都理解不了我的選擇。當時我為了學習鋼琴,每年暑假申請留校,義務看管宿舍樓,就是為了能夠專心地彈鋼琴、練二胡,如今我把這股勁兒用到了學葫蘆絲上,甚至為了全心研究葫蘆絲演奏,我放棄了二胡和鋼琴。
1998年,我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享譽中外音樂界的葫蘆絲大師哏德全。哏德全老師那時剛從芒市來到昆明。有了一個工作室做葫蘆絲,純手工製作。一下班我就到他工作室,他把經典的獨奏曲全部按他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個時候應該算是我接觸到的真正專業、地道、正宗的葫蘆絲,結束了自學生涯。他給我上課的次數並不多,但這幾次課可以影響我一輩子。
記者:您一直致力於推廣葫蘆絲,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李春華:學習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是沒有老師和資料,沒有對比,幸好我自己是學習音樂的,我深知審美的普遍規律是一致的。2000年,我的第一部作品《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出版了。教程從音階、按孔圖到練習曲,再到樂曲,各章後面還附有相關樂理知識,書中匯集整理了大量適合葫蘆絲演奏的曲譜。書的最後還配有各種調音階的指法表。即便是不懂樂理的人,看了這本教程也能簡單地學會吹奏葫蘆絲。學葫蘆絲不再困難,葫蘆絲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和普及。2002年,當時葫蘆絲的市場和演奏方法都不是太規範、科學。我又推出了更實用的《怎樣演奏好葫蘆絲和巴烏》VCD版本,當時我不知道理論上對還是錯,直到今天這個光碟還是賣得最好的,應該在100萬張以上吧,說明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
在理論和教學上葫蘆絲是個全新的民樂,當年的我可以說是無知無畏吧,憑著對葫蘆絲的熱愛,致力於各種教材的編寫和各種公益講座。我相信,優秀的民族樂器需要有人去傳承去弘揚,我更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經典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古典作品更是如此。
記者:《打跳歡歌》是您創作的第一首葫蘆絲音樂,後來又陸續創作了很多新的葫蘆絲音樂,您是出於怎樣的一種思考來進行創作的?
李春華:2005年,我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原創音樂———《打跳歡歌》。當時完全是一種自然的流淌,或者說是靈感吧。有一次我與朋友去麗江,當地的東巴音樂打動了我。回來後的一個晚上我睡不著,忽然腦子裡流淌出這些旋律,我趕緊用鉛筆記了下來。甚至後來沒有修改,就是一種衝動和激情使然。
「打跳」是中國納西族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也許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用傣族的樂器來演繹納西族的曲調呢?這個風格在創作上是非傣族元素、非傣族題材,但是源於葫蘆絲本韻,源於傣味。我充分借用我之前學的音樂基礎和音樂的感覺,比如我拉二胡,我就追求在葫蘆絲中有弦樂的感覺;我學過聲樂,我就追求葫蘆絲裡面有歌唱的感覺,後來我把自己的風格個性結合傣族葫蘆絲的本韻,糅合成了自己的風格。
後面的創作也都像活火山,力量積累到一定階段的噴發。我的原則是不重複我自己,也不拘泥於狹小的地域範圍,而是用葫蘆絲來表現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同時在技巧上一定要有新的拓展,豐富葫蘆絲音樂表現的各種可能性。藏音樂風格的《藍色的香巴拉》這首作品中運用囊瑪歌舞的結構作為全曲的曲式結構,即前奏、慢歌段、快舞段,並以藏族酒歌為音樂素材進行創作,在此曲中也充分運用了舞蹈節奏形式———四拍三踏步,此曲描繪了一幅藏區仙境般的畫面。新疆音樂特點的《雪蓮花開》則原創了「叉指顫音」,豐富了葫蘆絲的音樂技巧。江南小調般的《斷橋殘月》尋找到了「4」音,使得音樂感穩定。近年創作的《孤獨的黑駿馬》、《茉莉花》等則採用了合奏的方式。
記者:創新是個很熱的話題,關於民族器樂的創新您的體會是什麼?
李春華:作曲的方法學校裡可以教,但是旋律感是一種天賦,很難學習。民族器樂的特點是旋律感,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一把二胡就可以把那麼美好的旋律表達出來,但是很多人拿二胡去演奏狂想曲。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但有人創新地去用到協奏曲中,這些嘗試都可以,但肯定不是民族器樂的主流和方向。
記者:對於普通的葫蘆絲愛好者,您有什麼建議給他們?
李春華:葫蘆絲具有好學、好看、好聽、好帶、好吹五大特點。它的音色好聽,簡單好上手,特別適合大家用來豐富自己的生活。不過,上手雖然容易,如果要學起來,一定要有專門的教材和專業的老師指導。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沒有音樂基礎或是沒有音樂天分,其實那都不重要,將近90%的人對音樂都沒有特別的悟性,只要你想學好,認真學,努力學,就一定會有讓你滿意的成績。
練葫蘆絲最重要的是練好一口氣,如果只是愛好,不需要過多地要求自己跟原奏一模一樣,要追求流暢、自然、優美,要以樂為主,以自己為主,最重要的是以快樂為主。吹奏葫蘆絲可以鍛鍊身體,調節心情,相信它會是一件令你開心的樂器。
我是看好葫蘆絲的發展的。從沒有一本教材到現在到處是學葫蘆絲的人,據我所知,一個生產葫蘆絲的廠家一天可以在淘寶上賣出500個葫蘆絲,快遞員天天在他家蹲點。雖然沒有一所大學開設相關專業,我相信這個開心的音樂一定會越來越受歡迎。現在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師資力量不夠,我們每年舉辦教師資格培訓,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為葫蘆絲的發展多一些貢獻。(陳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