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木諾娜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陳勇教授於2014年為葫蘆絲而作的一首協奏曲,其總譜厚度長達100多頁,時長20多分鐘,這是葫蘆絲藝術發展歷程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作品。記得2012年我跟隨陳勇教授學習和聲時,在一次課餘時間我向陳老師提出為葫蘆絲寫作品的願望,沒想到時隔兩年便如願以償,更沒想到是陳老師創作的是一部厚重的協奏曲!當面對如此龐大的樂隊和複雜多變的調式時,我倍感壓力!溫婉若水的葫蘆絲如何才能扛起如此大鼎,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煎熬和思辨,於2018年8月4日一氣呵成完成了該曲葫蘆絲部分的錄製。曲中用了七孔、九孔和十指三種制式的葫蘆絲,每種制式的葫蘆絲又分別用了不同指法,這對演奏者來說體量有點偏大,除了不停的更換樂器,還得對各種制式葫蘆絲的指法要非常熟練,特別是十指葫蘆絲的指法有一定難度,因其指法排列全新而獨特,需打破慣性思維重建全新的演奏理念和方法。
《喃木諾娜幻想曲》旋律優美、織體豐滿、婉轉而震撼,其演奏難度和審美境界需不斷練習和思辨方能逐破漸深。感謝陳勇教授的辛苦付出,感謝「昭華民族音樂平臺」網絡首發此曲。
——李春華
葫蘆絲與樂隊《喃木諾娜幻想曲》作曲:陳勇 演奏:李春華
20:30來自昭華民族音樂
《喃木諾娜幻想曲》
作曲:陳勇
演奏:李春華
葫蘆絲與樂隊《喃木諾娜幻想曲》樂曲簡介
「喃木諾娜」是傣族長篇敘事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傣語「孔雀公主」的譯音。這是-部以愛情為主線的敘事長詩,大致內容為:勐板加國的王子召樹屯與勐董板孔雀國的公主喃木諾娜在金湖邊相遇,獲得了甜蜜的愛情,但戰禍帶來了災難,主人公經過千辛萬苦,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最後重新找回了美好的愛情……。長詩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讚美,思想健康,藝術成熟,在傣族地區廣為流傳。
葫蘆絲與樂隊《喃木諾娜幻想曲》以改良加孔葫蘆絲為主奏,並隨著音樂的起伏和發展使用了調性音區不同、大小形制不一的葫蘆絲系列樂器,充分展示了葫蘆絲這一民間樂器獨特的音色特點、較豐富的演奏技法和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全曲以奏嗚曲式結構原則構成,呈示部主要表現男女主人公從相遇到相愛的愛情故事,主部為喃木諾娜的主題,g小調,抒情柔美;副部為男主人公召樹屯的主題,G大調,節奏明快,英武矯健;結束部溫暖纏綿,意蘊深遠。展開部氣氛緊張激烈,通過對主題材料的變化、分裂、發展對比等手法,展現了一幅幅戰鬥的、悽慘的畫面。再現部為省略再現,只再現了主部主題,音樂從抒情柔美逐漸發展到明快有力,最後在悠遠回味的長音中結束,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純潔愛情的不懈追求....
作曲家介紹
陳勇
著名作曲家,教授,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雲南省高校教學名師,歷任雲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雲南師範大學副校長,雲南省文聯副主席等職務,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雲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
近年來在國內各種專業音樂刊物及音像出版物中發表作品及論文400多件,並在全國及雲南省各種音樂比賽中多次獲獎,其中藝術歌曲《火把節的火把》獲全國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已出版《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月光戀》等8部個人音樂作品專集,並主編《音樂學論文集》等多部音樂理論專著。所創作的一批藝術歌曲在全國廣為流傳,並被各音樂藝術院校用作專業教材。
演奏家介紹
李春華
出生於雲南晉寧,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暨普及民族音樂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國家一級演奏員。編著了《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葫蘆絲基礎教程》 《葫蘆絲拓展教程》等,主要創作作品有《打跳歡歌》《斷橋殘月》《藍色的香巴拉》《孤獨的黑駿馬》《梨花雨》《雪蓮花開》《山之子》《春暖花鄉》《賽馬變奏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