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之一,雖然它並不是漢族的古樂器,但是它也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之一,畢竟「中國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所以到現在依然還是有很多人非常的喜歡葫蘆絲這個傳統樂器。雖然葫蘆絲的出現到現在已經很久遠了,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葫蘆絲在各方面的應用依然很寬廣許多的民族樂團,樂隊的表演中都可以看到葫蘆絲的出現,就算是平常在街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人在吹奏葫蘆絲,並且葫蘆絲也非常的簡單易學,但是它的音色卻非常的悅耳動聽。

既然葫蘆絲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那麼與葫蘆絲密切相關的自然就是各種少數民族了,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傣族吧,畢竟傣族中,有一首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就是葫蘆絲最為出名的一首曲子了。也許使用其他的樂器也可以演奏出來《月光下的鳳尾竹》這一首曲子,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首曲子還是用葫蘆絲演奏,是最為好聽的。

葫蘆絲的演奏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了,月光下那種朦朧的意境之美,也演奏出了鳳尾竹在風的吹動下發出的沙沙聲那種有規律有韻律的節奏感。並且用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會更符合當時這首曲子做出來的情景,葫蘆絲的吹奏也表現出來了當時少年少女們之間的纏綿愛情。展現了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伴著葫蘆絲的聲音成堆地在竹林中談情說愛的場景。

葫蘆絲顧名思義是用一個葫蘆的。葫蘆絲是用一個葫蘆掏空中間的所有東西,在插上三個有孔的管子通過葫蘆口進行吹奏的樂器。葫蘆絲並不是一個單一形式的樂器,它根據附管數的不同分成了雙音葫蘆絲,三音葫蘆絲。根據附管的形式分為音塞式,多音式。還有按音高分為的超高音葫蘆絲、高音葫蘆絲、次高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多個類種。當然其實現在聽說得更為多地的分類葫蘆絲的方法是按它所在的不同地域進行分類,畢竟因為時間的流逝導致許多地域的葫蘆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葫蘆絲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到現在為止葫蘆絲大約已經用了兩千多年的年齡了。那麼葫蘆絲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其實葫蘆絲最早出現的就是先秦時代,在當時葫蘆絲就已經在多個少數民族之中流行了,其中最為流行的幾個民族就是傣族、阿昌族、佤族、得昂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也因此和葫蘆絲本身帶有極其濃鬱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又被稱為葫蘆簫,傣語把葫蘆絲叫做「篳郎叨」,其中"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總稱,「郎」表示直接吹奏,「叨」就是葫蘆的意思,所以整個意思就是直接進行吹奏的葫蘆。葫蘆絲在阿昌語中又被稱為「拍勒翁」,佤語稱為「拜洪廖」。葫蘆絲是由葫蘆笙演變而來的一種樂器,至於後面為什麼取「絲」這個字,就是因為葫蘆絲所吹奏出來的顫音就像抖動的絲綢一樣給人一種非常順滑的感覺。

到了現代社會葫蘆絲發生了許多的改變,就比如葫蘆絲的音域擴展為14個音,還研究出了一種六管葫蘆絲,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以及兩個合音旋律加持續音等多種不同組合。雖然現在給予葫蘆絲發生了其他的改變,但是也並不是說所有的葫蘆絲都變成這樣了,只是說在原有的葫蘆絲的基礎上發生了一些演變和發展僅此而已,當然也為葫蘆絲的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