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駐阿根廷使館文化參贊韓孟堂(中)為一等獎獲得者費利佩·梅洛維奇(左一)和校友聖地牙哥·布卡略(右一)頒發證書。
一等獎獲得者費利佩·梅洛維奇演奏葫蘆絲。
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曲調悠揚婉轉,旋律娓娓動聽。半年前,當15歲的阿根廷男孩費利佩·梅洛維奇第一次聽到這一旋律時,他「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漢語橋』比賽中親自演奏這曲音樂」。
一年一度的「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阿根廷賽區賽21日在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舉行。費利佩和其他兩名同學代表聖安德烈斯中學參賽。當小夥子從布袋中抽出葫蘆絲,清楚地用漢語說出「為大家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時,全場觀眾幾乎同一時間坐直了腰杆。
聽多了中文歌曲,看慣了武術表演的觀眾,此時都半信半疑地看著眼前這個拿著「長相奇怪」的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的阿根廷男孩,好奇他究竟要演奏出什麼樣的音樂。結果出人意料,費利佩嫻熟的演奏打動了在場所有觀眾。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一次偶然機會,費利佩聽到葫蘆絲演奏,於是用百度搜索葫蘆絲音樂,結果看到一段《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演奏視頻,一個執念由此產生:「我要學會演奏這首曲子。」
如何搞到這個「長相十分奇怪的樂器」呢?聰明的少年想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中國街」應是距離答案最近的地方。果然,他在一個臺灣老僑民那裡,找到一隻真的葫蘆絲。他清楚地記得,那名老伯從箱底抽出葫蘆絲遞給他時的詫異表情。
雖說學會《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非難事,但要把滑音、疊音、虛指顫音等技巧運用嫻熟並不容易。如果不是親眼目睹,很難相信這樣婉轉悠揚輕柔的旋律會出自一名15歲阿根廷少年之手,而這一切「從無到有」只用了不到3個月。
當記者問費利佩師從何人時,他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自始至終只有那段從網上下載的視頻。今年夏天,費利佩把自己關在家裡,跟著視頻學習指法,然後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用3個月時間最終習得這曲音準味正的《月光下的鳳尾竹》。
「我第一次在網上聽到葫蘆絲演奏時就喜歡上了這種聲音,每次練習時,我都會閉上眼睛,想像著傣家的閣樓和月光下的鳳尾竹,真的好想有一天能坐在傣族的閣樓上,在月光下吹奏這首優美的葫蘆絲……」費利佩感慨地對記者說。
費利佩的願望即將變成現實。他在當天的比賽中奪得阿根廷賽區一等獎,將與另一名同學前往中國參加「漢語橋」的複賽和決賽。萬裡之外的阿根廷,一曲悠揚的葫蘆絲,激起了一個異域男孩對中國傣族文化的嚮往,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文化聯繫。
對未來的中國之行,學習了4年漢語的費利佩充滿期待。除了能在傣族閣樓上演奏葫蘆絲,他還想找一名真正的師傅,學會更多優美的葫蘆絲曲調,然後帶回阿根廷與朋友們分享。(趙燕燕 葉書宏)
(責編:呂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