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由於在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所產生的音樂風格也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常說西北黃土高原音樂高亢嘹亮,江南音樂婉約細膩,其實就是由上述原因所產生的。當我們在判斷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時,如何能夠更為簡便地進行確定,實際上也有著一定的判斷方法。本文就以葫蘆絲音樂為例,從音樂形態的角度談談如何判斷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
現代漢語中,形態指的是形式或狀態,即事物存在的樣貌。音樂形態指的是由音樂構成要素而表現出的「樣貌」,這裡的「樣貌」我們可以理解為音響效果,構成音響效果的諸元素包括節奏、節拍、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在具體的器樂音樂中,還應當包括演奏技法、個性音色等元素。也就是說,從音樂形態諸元素的角度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認識音樂的地域風格特徵。下面主要從節奏節拍、調式音階、旋法特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判斷葫蘆絲音樂的地域風格。
一、節奏、節拍
音樂中的節奏包含著速度、長度、力度三個方面的意義,節拍則具有語言方面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形成音樂的基本架構。從節奏、節拍的角度去確定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主要是與地域音樂中的節奏、節拍元素建立聯繫。如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節拍多表現為三拍子,注重「長短」節奏型的運用。如朝鮮族民歌《阿里郎》為三拍子民歌,運用了附點四分音型與平八音型的組合;生活在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則較多地運用混合節拍,二拍子、三拍子、六拍子、七拍子的結合隨處可見,當然在節奏重音的變化上也是十分的豐富。如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的節奏多表現為前短後長的特點。
二、調式音階—色彩音
調式指的是以一個音為核心,按照一定音程關係和音高排列起來的樂音組合形式,將調式中的各個音按照高低排列起來成為調式音階。如西方傳統音樂中大、小調式,主音(核心音)分別唱作dol、la,自然大調式音階唱名為(dol-re-mi-fa-sol-la-si-dol)、自然小調式音階唱名為(la-si-dol-re-mi-fa-sol-la);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為基礎,即(宮、商、角、徵、羽),以某音作為主音(核心音),則成為某調式,如宮調式、商調式等。又因為所使用的的樂音數量不同,又分為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三種類型。除了西方傳統大小調式、中國民族調式,在各世界不同地區還存在著多種調式類型,如教會調式、阿拉伯調式、日本的都節調式等。在本文中,主要從中國葫蘆絲音樂的角度談談地域風格問題。
以陝北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七聲徵調式居多,由於受到秦腔音樂的影響,在調式音階運用上,多用升fa和降si兩個色彩音,(嚴格地說,這兩個音並不是十二平均律律高),代表樂曲如《灞柳情》、《寶塔山下》等。
以苗族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六聲、七聲宮調式為主,常運用降mi作為調式的色彩音,代表樂曲如《苗語花香》。
以江南風格葫蘆絲樂曲為例,以六聲、七聲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次之,很少使用有特殊意義的色彩音。代表作品如《曲水蘭亭》、《夢裡江南》等。
當然不同地域風格葫蘆絲樂曲有著各自的調式特色,值得我們進行探究,本文就不一一例舉了,
三、旋法特點
旋法指的是旋律進行的特點,具體表現在級進、跳進、模進等微觀音高進行上,從宏觀上看,則表現為具體的「線型」,如內蒙草原風格的旋法表現為「拋物線」型,即從調式主音開始,然後上行,達到一定音高后,反向進行,如《草原美》中慢板部分的樂句進行,就表現出這一特點。
江南風格葫蘆絲音樂的旋法特點,以三度及以內的音程進行為主,為「波浪式」的線條,如《水鄉素描》快板部分中連續的十六分音型進行;
陝北風格葫蘆絲音樂的旋法特點在於多存在四度上行跳進和四度、五度下行跳進,多圍繞調式主音、下屬音和屬音進行,因此在此種風格樂曲中,能夠經常見到sol-dol、re-la、re-sol的音程連接。
判斷某一地域葫蘆絲音樂風格的方法多種多樣,從音樂形態方面進行判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而音樂形態也包含多種元素,本文只是簡略地進行說明。在《中國葫蘆絲、巴烏音樂概論》一書中有著具體的介紹和論述,大家如有興趣可參考此書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