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手、眼、身、法、步—葫蘆絲舞臺表演「五法」初探

2020-12-04 金葫蘆劉健論民族音樂

導入語:在葫蘆絲舞臺表演語境中,吹奏和演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將臺下的基礎和技巧練習稱為「吹奏」,而在舞臺上則稱為「演奏」,也就是表演與吹奏的合一。在欣賞音樂會或者在比賽環境下,臺下觀眾或評委除了從聽覺上感受和體驗表演者所創造的音響外,更多地關注表演者的舞颱風範,也就是所謂的「颱風」。因此,也可以這樣理解,演奏者要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主要包含三個因素,即對作品的理解深度、演奏技法的運用適度和舞臺表演的展現風度。本文就葫蘆絲舞臺表演相關問題談談筆者的認識和看法。

一、何謂「手、眼、身、法、步」

愛好戲曲藝術的人士對「手、眼、身、法、步」這五個字並不陌生,指的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不同戲曲藝術家各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手、眼、身、發、步」一說;程硯秋先生則理解為「口、手、眼、身、步」),與唱、念、做、打並稱「四功五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葫蘆絲吹奏技術如同戲曲中的「四功」,而葫蘆絲舞臺表演也可以用戲曲表演中的「五法」進行說明。如果要將戲曲表演「五法」移植到葫蘆絲表 演上,那我們應當先理解「五法」在戲曲中的概念,以免造成概念和理解上的混淆。

在戲曲表演中,「手」指的是手勢動作,如淨角的「虎爪」象徵著威嚴、勇猛;花旦的「蘭花指」則象徵著端莊、清秀;「眼」指的是眼神,在運用上與人物的性格和具體的戲劇情節有關係,如張飛「豹頭環眼」、「怒目圓睜」表現出了人物形象的特色和粗獷豪放的性格;「身」指的是身段、工架,如「甩袖」、「亮相」等;「法」指的是戲曲表演中各種技術、動作所遵循的原則和法度,如各種開門關門、開窗關窗等動作都有著規範的程式,用什麼手型、腕部動作以及與樂隊的節奏配合等有嚴格要求;「步」指的是「臺步」、「步法」,指的是表演中演員的各種步法動作,不同的角色則步法不同,如花旦的「小碎步」等。整體上看,戲曲中的「五法」總結為「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知,戲曲表演中的「五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五法」有著各指代領域,並有著具體的要求和規範;二是不同的角色行當所運用的「五法」有著各自的特點;三是「五法」中的各種動作具有程式性,也就是固定性。

二、漫談葫蘆絲舞臺表演「五法」

(一)「手」的運用

葫蘆絲舞臺表演中的「手」與戲曲表演中的「手」涵蓋範圍不同,此時可指「手型」、「手指」、「手腕」「手臂」,演奏時,手型應保持「半握」狀態,既起到固定葫蘆絲的作用,又能夠做到自然放鬆而不僵硬、緊張,手指第二關節要有一定的彎曲度為宜,此時才能夠給予手指按孔部位以力量傳導;「手指」應當做到靈活自如的運用,有放鬆度和緊張度,如演奏快速樂段時,有靈巧之感,有舞動之姿;演奏慢速樂段時,運用滑音手指運動自然而柔美,運用打音、疊音、波音時應宜巧而忌拙,總之追求一個「活」字。在手腕和手臂的表現上,應注重運用肩部的力量帶動、大臂的力量傳輸和肘部的支點作用,使臂、腕實現有機結合,在吹奏中、慢速旋律時,達到人、樂、器之間的律動合一,即將臂、腕的體態動作與旋律的高低起伏、節奏的強弱變化形成完美契合,而在快板旋律下則不宜採取此動作,一是不美觀、二是不自然、三是易緊張。

(二)「眼」的運用

演奏者在舞臺上情感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眼」的運用,先不論吹奏何種風格樂曲,總體來看眼要有神、又生氣、有活力,目光集中於正前方,忌斜、散、對(鬥雞眼)。就樂曲風格而言,不同的樂曲所用的眼神不同,即使同一樂曲中的不同樂段眼神運用也不盡相同,其根源在於樂段的音樂情緒。何維青先生之作《遠方飛來的金孔雀》充滿祥和、愛情、期待、希望之意,眼神則要充滿柔和情緒之感,李貴中先生之作《歡歌弦舞》,前後三個樂段,第一、三段旋律近同,但情緒不同,後者應當更加富於激情,演奏時應以眼神應充滿靈動性;第二樂段為中板,抒情性較強,有纏綿、柔美之意,要追求歌頌、留戀、嚮往的眼神之感。除此之外,還應當注重間歇式輕閉雙眼的運用,尤其是在演奏深情、悲情的旋律時,適當地在旋律進行中輕閉雙眼,有自我陶醉之感,也是詮釋樂曲情感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身」的運用

演奏葫蘆絲時的「身」應當是身體的姿態,首先就是要站位準確,無論是獨奏還是多人演奏,身體要始終正面觀眾。在演奏律動性較強的旋律時,可運用膝部、腰部的力量帶動上身肢體隨音樂進行律動,但是要注意莫影響氣息的控制,很多演奏者在舞臺吹奏時,由於過分地強調身體的表現,容易使氣息呈現出顛態狀的起伏,影響了音樂的表現。因此,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應當注意身段的運用,感受力量的發力點、支點以及與氣息配合的關係。

(四)「法」的運用

論及葫蘆絲舞臺表演中的「法」,筆者認為,應當強調「法無定法」,每位演奏者都有著各自的情感體驗和處理樂曲方式,以此才能夠形成多元化的演奏風格。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同演奏者在處理同一首樂曲時,其表現是各有千秋的,我們不能說誰處理的對與錯,只能看其技術運用如何、音樂形象塑造如何、音樂情感表達如何。筆者所理解的「法」表述在兩個方面:一是演奏者要合理地運用吹奏技巧,要建立與音樂風格之間的聯繫,如傣族風格樂曲中虛指顫音的運用、蒙古族風格樂曲中「諾古拉」技巧的運用等;二是要注意理智和激情之間的關係。演奏樂曲需要演奏者有激情,但是這種激情是理智的激情,不是情感的放縱,否則過於激情表現,會造成音準、節奏等諸多問題。

(五)「步」的運用

由於葫蘆絲舞臺演奏多為站姿,因此在步法上要找準支撐點以使身體穩定,筆者的體會是雙腳切勿平齊站立,也就是「立正」,而是左右腳要稍微拉開一點距離,以前後為好,這樣會更加容易使身體放鬆、牢固,否者會站立不穩,出現演奏事故。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在葫蘆絲舞臺表演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表演規律和動作範式,當然不能僅限於「五法」,其它還有面部表情(也就是「相」)、眉頭等不同部位的運用,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在運用這些「法」時,要注重自身的情感體驗與音樂風格的切合,才能夠在演奏之路上行之愈遠

相關焦點

  • 劉健(文):談談葫蘆絲舞臺表演的幾個特點
    音樂表演指的是在舞臺上的音樂二度創作,是彰顯表演者音樂表現能力的最為基本的實踐,對於每一位表演者而言,必須高度重視音樂表演的過程、價值和意義,才能夠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升華自己的表演意識、鍛鍊自己的表演能力。
  • 負責人表演葫蘆絲,拿反了卻吹得很專注,事後稱為了「舞臺效果」
    現在,很多人都學習樂器演奏,有的學鋼琴,有的學習小提琴,還有的學習二胡,也有的學習古箏,當然,只有極少人是希望在這方面將來有所建樹,多數人都是出於愛好,能夠在單位或者學校舉辦活動的時候露一手,讓大家覺得自己多才多藝,同時自己也享受表演的過程。
  • 葫蘆絲很難學?竟然有人在晚會上倒著吹葫蘆絲,網友評論很有意思
    不過即使是這麼簡單的樂器,還是有人在舞臺上假吹。根據曝光的視頻來看,事件發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中秋晚會上,當時的節目是葫蘆絲演奏《荷塘月色》,一個女演員倒著這拿葫蘆絲吹得很投入,甚至旁邊的人發現之後,想要幫她糾正,還遭到高傲的拒絕了。事情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 劉健:如何紓難葫蘆絲練習過程中的「高原現象」
    本文就如何紓難葫蘆絲練習中的高原現象談談自己的看法。一、保持練習心態,放鬆心情進入到高原現象階段的練習者,此時應當注意心情的放鬆,使自己意識到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沒必要產生過多的焦慮,從意念上給予自己一定的鼓勵。
  • 少兒語言教師「朗誦+表演」培訓項目落地鄭州
    不是為了登臺表演或者參加比賽,而是為了塑造自己,培養自己的語言技巧和表達能力,利用語言來彰顯情感、文化、價值觀。——演誦藝術創始人 胡樂民近日,麥潤教育與北京和弦曲表演朗誦藝術中心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就少兒語言表演教師培訓、全國青少兒朗誦表演活動與比賽、「演誦語道」註冊培訓師落地與推廣等項目進行深層次合作。
  • 劉健:如何辨識葫蘆絲音樂中的「板式」
    中、西方音樂除了在風格、音樂形態以及人文精神體現與追求等方面有著明顯區別外,在速度的標識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本文以葫蘆絲音樂中的「板式」為例,談談如何辨識「速度」這一概念。一首完整的葫蘆絲樂曲均建立在一定速度的基礎上,特別是「多段式」葫蘆絲樂曲,可以說每一個樂段都以不同的速度呈現。
  • 倒吹葫蘆絲的女主席:我會吹,我是為了舞臺效果
    這幾天,黑龍江齊齊哈爾民間民族藝術交流協會的主席一下成了「名人」,源於她在齊齊哈爾文聯主辦的中秋晚會上一段「倒吹葫蘆絲」表演。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位女主席倒拿葫蘆絲吹的很是投入,旁邊的表演者想糾正她,直接被無視了。
  • 藝協主席倒吹葫蘆絲刷屏,搭檔試圖糾正被傲嬌拒絕,神回復亮了
    近日,一段女演員在舞臺上倒吹葫蘆絲,且表情十分投入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她回應記者,當時因黑幕中換場,工作人員遞倒了葫蘆絲,發現錯誤後為保證舞臺效果而未改正。「整個畫面你不能影響了,就是表演吧,別吹了。我是專業學校畢業的,我的主修就是聲樂,舞蹈,葫蘆絲也會。」楊姝榮稱。
  • 簡單三步初學者輕鬆學習葫蘆絲快速入門
    葫蘆絲是我國少數民族樂器一種,音色甜美,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愛,那麼如何學會葫蘆絲,只要懂得三步即可輕鬆入門。一葫蘆絲基礎知識音樂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葫蘆絲的振動主要取決於簧片,簧片的振動是靠氣壓達到震動條件起到音高位置,葫蘆絲低音部分需要氣息量稍大才能達到準確音高,而高音需要氣量減少,氣量大反之影響葫蘆絲的音色音量。葫蘆絲音域音節為中國調式排列為低音567中音12356.左手大拇指為5,全部開孔為6.
  • 藝協主席倒吹葫蘆絲被指濫竽充數,回應:我會吹!網友神回復亮了
    她回應記者,當時因黑幕中換場,工作人員遞倒了葫蘆絲,發現錯誤後為保證舞臺效果而未改正。@凸眼蛇皮:會吹的人一拿就知道有沒有反。倒吹葫蘆絲,「現實版濫竽充數」為何讓人不能忍?對於「倒吹葫蘆絲事件」楊姝榮回應的是工作人員遞倒了葫蘆絲,她發現錯誤後為保證舞臺效果而未改正。
  • 最簡單易學的樂器:葫蘆絲——適合老年人自學或兒童學習
    現在出現了九個按孔的葫蘆絲,原調的音域也隨著增加了中音xi和高音dol,當然難度也稍微增加了一點點。常用的降B調葫蘆絲二、 葫蘆絲的挑選葫蘆絲的製作材質有多種,最常用的是紫竹吹管和天然葫蘆做的初學普通一支葫蘆絲的價格在一百多元就可以,葫蘆絲有D調、C調、降B調、G調、F調,不同調的葫蘆絲音色高低和指孔間的距離不同,有的音色細而高,有的音色粗而低,兒童年齡在七八歲(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手較小,一般選擇C、D調的較合適,音色高而亮,孔距近,二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選擇降B調,成人最常用的也是選擇降B調,音色美,適中,喜歡聲音粗獷低沉的可以選擇G調、F調的,按孔距離就會稍遠些。
  • 奇葩女藝協主席舞臺倒吹葫蘆絲,群體內的南郭先生危害有多大
    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不過他不喜歡聽樂團表演,人家要聽獨奏。南郭先生這回可就抓瞎了,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只會吹牛啊!於是,聰明的南郭先生撿了個空檔,夾起尾巴逃走了。說來也真是可悲,南郭先生既然有本事混進齊宣王那麼龐大的管樂隊,怎麼就沒跟著樂隊好好學習,把吹竽的本事練到家呢?真以為在大團隊裡混吃等死就能享受一輩子嗎?
  • 劉健:葫蘆絲重奏曲的創作特點
    從目前葫蘆絲巴烏重奏曲的創作情況看,主要有兩種創作方式。一是運用編曲的手法對某一首樂曲進行重新編排,這些樂曲可以稱為編曲素材。分為三種類型:(一)以國內外的民歌為素材。如喬志忱編曲的《小河淌水》、《很久以前》、《鈴兒響叮噹》等二重奏作品。
  • 阿清講葫蘆絲:盤點學習,葫蘆絲的7個教學計劃
    大家好,我是你們帥氣的小編阿清,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帶來本期的原創作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葫蘆絲。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聊一聊關於葫蘆絲的7個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歡迎收藏加關注哦!
  • 倒吹葫蘆絲的那位女演員什麼來頭 事發後被停演還把責任全部推卸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段女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視頻火了,這位女演員也不是什麼有名的演員,其實當時的節目就是一個民間表演規模的小型演出,視頻火起來的主要原因就是那名女演員是在倒吹葫蘆絲。這段視頻還被網友稱為現代版的濫竽充數。
  • 怎樣快速掌握葫蘆絲演奏
    葫蘆絲是一種很容易吹響的少數民族樂器,也是一種很難吹好聽的樂器;能吹響並會按音,基本就能演奏一首小曲子,但若要達到讓聽眾不討厭和舞臺表演的程度,就要找老師慢慢地學了。本文所說的快速掌握葫蘆絲的演奏,指的是要能在舞臺上完美地演奏一首曲子,而不是簡單地把曲子吹下來。下面就說一下完全掌握葫蘆絲演奏的練習步驟:1.手指靈活度練習。
  • 葫蘆絲社團教學計劃
    讓學生知道葫蘆絲是一種音色優美、音樂表現力很強的民族樂器,葫蘆絲音色亮麗而又柔腸百轉,旋律富有詩意和舞蹈性,既有管樂器的特點,也有弦樂器的特點,開發樂器訓練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學習葫蘆絲的過程中,不但鍛鍊意志,而且還開發智力,並通過短時間就能吹出好聽的曲子,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產生美感,陶冶情操。
  • 劉健:玉雕冰塑,清新脫俗—評葫蘆絲歌曲小品《快樂姐妹花》
    《快樂姐妹花》是由何清平作詞、何藝輝作曲的一首葫蘆絲歌曲小品,完成於2020年6月。一、歌詞分析葫蘆絲與巴烏均是雲南少數民族吹管樂器,前者流行於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聚居地區,後者流行於彝族、苗族等聚居地區,雖流傳地域和民族不同,但是兩種樂器有著發音原理的一致性和地緣文化的關聯性,因此在傳播過程中被認為是「同源同類」。歌詞以葫蘆絲、巴烏作為表現對象,通過擬人化的修辭手法體現出兩者形象的生動性,如「小小巴烏會說話」、「葫蘆絲呀唱起歌」,具有童真的趣味。
  • 石頭聊葫蘆絲:吹奏葫蘆絲的注意事項,打下牢固基礎
    快進來,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知識分享,我是你們風趣幽默,搞笑古怪的葫蘆絲愛好者石頭,專注為你們講解小知識。今天繼續講解練習葫蘆絲的方式。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下我們吹奏葫蘆絲的時候的方式,對於葫蘆絲的講解,上一篇我們說的是抓好基礎,要每天聽葫蘆絲的音樂,要保持葫蘆絲的衛生問題,要打好基礎,要唱出譜子,要慢慢練習,而後在加一些技巧。在進行一些手指靈活的鍛鍊。今天我們再繼續說一下練習葫蘆絲的方法。
  • 君姐講葫蘆絲:盤點學習,經常上臺演出的5大好處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我是你們可愛又從聰伶的小編君姐姐,今天我給大家聊一聊關於經常上臺演奏葫蘆絲的五個好處,希望對那些愛好葫蘆絲的朋友有所幫助!「當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夢想著登上舞臺,無論是跳舞、唱歌還是演奏葫蘆絲,」舞蹈演員維納斯小姐說:「當帷幕升起,音樂夥伴響起,燈光亮起,愛著那難以言喻的體驗,是的,我是為音樂舞臺而生的」,我們的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參加表演或比賽,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不僅可以局限於課堂,還可以充分利用表演和比賽來加快成長,為什麼參加比賽很好?小編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