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曲的創作沒有固定的原則,其遵循的還是一般創作的模式,這種模式首先體現在曲式結構上。中國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在中國樂系中,人們常常按照節奏節拍的均分律動和非均分律動的特點安排樂曲的結構,於是就形成了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漸變性結構形式。當然,對具體的葫蘆絲改編曲的結構分析,不能單純的套用上述結構範式,應當具體的結合作品綜合分析才能找出其創作規律。筆者通過對改編曲的研究,總結了12種結構模式。
從以上表格的節奏模式中可以看出改編曲的基本結構框架,也能明確的表示出改編曲的改編方法,但要特別指出的是,具體到每一首曲的改編方法還是不同的 ,因此必須對每一個結構元素作出分析。葫蘆絲改編曲的引子在內容上分為兩種,以偶重視基於主題素材的引子,第二種是創作性的引子,前者是通過對主題的非均分律動的手法,變化主題材料的節奏節拍。如王厚臣編曲的《婚戀》的引子。
後者是新創作性的引子,有主題的因素。如高明改編的《信天遊》的引子部分
(二)主題改編曲的主題與創作曲的主題不同。創作曲的主題可以選擇素材的某一二小節或某一二樂句進行發展,而改編曲的主題多是指整體的主旋律或是片段,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完全呈現主旋律,二是在主旋律的基礎上少做變化。有的改編曲一開始便呈現主題,有的是接在引子之後。因此又可以細分為四種。1、樂曲開始呈現主旋律2、樂曲開始呈現變化主旋律3、接在引子之後呈現主旋律4、接在引子之後呈現變化主旋律。第一種類型的改編曲如馬雨賢改編的《映山紅隨想》,鄭江力改編的《滬調新韻》等。第二種類型的改編曲如劉鳳山改編的《北京的金山上》、《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第三種類型如胡結續改編的《康定情歌》,第四種類型如劉鳳山改編的《沂蒙風情》等
(三)變奏變奏是改編曲的主要成分,變奏的素材基於主題旋律。葫蘆絲改編曲的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主題旋律節奏、節拍的變化形成不同的節奏組合和長短的節拍時值,並富於變奏樂段一定的演奏形式,這種變奏特點在所有的葫蘆絲改編曲中都有體現。(四)擴展擴展的手法在改編曲的運用中也較為常見,一般的改編曲主要成分是主題呈現、主題變奏與主題再現三個部分。引子、尾聲屬於附加成分,比較複雜的改編曲基本上都有擴展部分,從一定的角度上說,擴展也應屬於變奏的一種,但是為了區別一般的主題變奏,應當視擴展為一種獨立的結構。擴展有兩個特點,一是與主題旋律形成調性調式上的對比,可當作新材料的插入。第二個特點就是擴展體現了原創的成分,是改編者的創作。
(五)主題再現與尾聲主題再現體現了前後主題的統一,是作曲中呼應原則的體現,有的改編曲是以主題再現的方式作為樂曲的尾聲,因此主題再現常常具有結尾的功能 。尾聲有時也是以變奏、擴展的末樂句作為結尾的情況。在有引子部分的改編曲中,尾聲也以再現引子的方式出現,形成與引子的前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