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廣式硬木家具是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三大流派之一,自清代中葉開始興盛,它的造型大氣、精雕細琢,具有濃鬱的嶺南風情。如今已經81歲的廣東人楊蝦是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工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雕工煩瑣的風格被逐漸旁落,要想更好地傳承並適應市場仍需努力。」
獨領風騷:創作「九龍床」 轟動1972年廣交會
楊蝦是佛山南海人,出生於1937年,祖輩四代都是廣式硬木家具匠人。他告訴記者,中國傳統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自成一系。其中,廣式硬木家具起源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在「清宮造辦處木作」中,專門設有「廣木作」,為宮廷製作廣式家具,這時也是廣式家具的第一個創作的輝煌期。
楊蝦回憶,從13歲起,他就跟隨父親學做廣式硬木家具。之後,人們生活逐漸好轉,帶動了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的復興。當時,廣州惠福路的梳篦街、走木街、白薇街一帶有很多家私的個體手工作坊,他們生產出的家具交給位於西來初地的家具店銷售。
1958年,楊蝦進入國營的廣州木雕家具工藝廠,因工作表現出色被工廠推選至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系統地培訓木雕家具工藝設計。楊蝦回憶,這時他系統地掌握廣式硬木家具的外觀造型設計、功能選材等全方位技藝,為日後的創作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廣式硬木家具迎來第二個創作的黃金期。1972年,他與同事們歷時一年,集體創作出精美絕倫的「九龍床」十件套。他解釋,雖然名為「床」,其主體實際是一張2米長的三人「沙發」,靠背上是中國傳統特色的「九龍飛天」圖案,當時,參與的木工和雕花工還專程到北京的九龍壁「取經」。這件商品在1972年的廣交會推出,立刻引起眾多外商爭購。「當時轟動了整個廣交會,家具廠還因此獲得了『創匯獎』。」之後,楊蝦還設計並參與完成多個揚名中外的廣式家具作品,如1979年的「酸枝木大理石大寶燻沙發」。
經過改良簡化製作的廣式家具。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繼承創新:改進傳統廣式家具 使其更舒適
20年前,楊蝦退休後又幹起了個體戶,繼續著他的傳承之路。楊蝦設計的紅木家具,最大特點是在保持廣式家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設計出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廣式硬木家具。他舉例,傳統廣式家具不使用螺絲釘而用榫卯結構,而他則根據現代需求,改變了傳統正襟危坐的高座直背式,造型類似於現代沙發的矮座彎背式,並將單人椅設計得更寬大,讓人坐著感覺十分舒適。
幾年前,楊蝦的兒子楊耀輝從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他學的專業要畫圖,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也會一起合作做傳統廣式家具。」
在楊蝦的家具店中,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他和兒子合力完成的一套五件廣式硬木家具作品,名為「荷塘月色」。這套家具使用紅木酸枝和大理石鑲嵌製作而成,靠背和茶几等位置均刻有精美雕花。其中,靠背採用雙面雕刻技藝,雕刻的荷花、鴛鴦、白鶴等尤為栩栩如生。「機械製作也能精細化,關鍵是有設計者先創作出樣本並提供參數,機械雕刻後再進行手工雕磨。」
楊蝦接受專訪。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行業困境:從業者眾多 傳承者寥寥
「現在做紅木這個行業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但做廣式傳統家具的還是比較少。」雖然年過八旬,楊蝦依然在傳承廣式硬木家具的第一線。不過,他也坦言,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
他說,如今邀請一個廣式家具的設計師都很難,因為沒人願意去學,也沒有一間專門的學校去培訓,要做這一行的設計師,一定要有這一行的知識,懂得工藝流程、產品結構、工藝美術、力學用料等等,所以讀完書後還要工作實習一段時間才能成才,如此辛苦,很多人都不願意做。面對這樣的局面,楊蝦感到既無奈又痛心。他介紹,目前在廣東省有超過20萬人從事硬木家具製作,大小工廠逾1萬間。不過,真正具有設計能力的工廠只佔5%,真正製作廣式硬木家具的工廠更不超過10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廣式家具產品以實用為主,不講究流派樣式;大家也不願創新,互相抄襲,導致質量良莠不齊。」
振興建議:有市場才有傳承
「只有創新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傳承。」當談及如何傳承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時,楊蝦陷入短暫的沉思並說出這番話。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式家具也應有所改良。他建議從業者應認真吸收傳統家具的風格和技藝,著力在榫卯結構、造型線條、圖案雕刻等方面提升和創新,創作出符合時代氣息的廣式家具作品。
楊蝦建議,在大型接待會議,當地政府部門或許可用廣式家具作擺設或接待設備,或在大型展會上為廣式家具等傳統工藝預留公益展位,提高曝光度。其次,廣式家具行業也可與院校合作,編寫中國傳統家具榫卯結構教程或廣式家具設計理論及實踐教程。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申卉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