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人楊蝦:傳承靠市場 市場靠創新

2020-11-22 大洋網

大洋網訊 廣式硬木家具是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三大流派之一,自清代中葉開始興盛,它的造型大氣、精雕細琢,具有濃鬱的嶺南風情。如今已經81歲的廣東人楊蝦是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工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雕工煩瑣的風格被逐漸旁落,要想更好地傳承並適應市場仍需努力。」

獨領風騷:創作「九龍床」 轟動1972年廣交會

楊蝦是佛山南海人,出生於1937年,祖輩四代都是廣式硬木家具匠人。他告訴記者,中國傳統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自成一系。其中,廣式硬木家具起源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在「清宮造辦處木作」中,專門設有「廣木作」,為宮廷製作廣式家具,這時也是廣式家具的第一個創作的輝煌期。

楊蝦回憶,從13歲起,他就跟隨父親學做廣式硬木家具。之後,人們生活逐漸好轉,帶動了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的復興。當時,廣州惠福路的梳篦街、走木街、白薇街一帶有很多家私的個體手工作坊,他們生產出的家具交給位於西來初地的家具店銷售。

1958年,楊蝦進入國營的廣州木雕家具工藝廠,因工作表現出色被工廠推選至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系統地培訓木雕家具工藝設計。楊蝦回憶,這時他系統地掌握廣式硬木家具的外觀造型設計、功能選材等全方位技藝,為日後的創作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廣式硬木家具迎來第二個創作的黃金期。1972年,他與同事們歷時一年,集體創作出精美絕倫的「九龍床」十件套。他解釋,雖然名為「床」,其主體實際是一張2米長的三人「沙發」,靠背上是中國傳統特色的「九龍飛天」圖案,當時,參與的木工和雕花工還專程到北京的九龍壁「取經」。這件商品在1972年的廣交會推出,立刻引起眾多外商爭購。「當時轟動了整個廣交會,家具廠還因此獲得了『創匯獎』。」之後,楊蝦還設計並參與完成多個揚名中外的廣式家具作品,如1979年的「酸枝木大理石大寶燻沙發」。

經過改良簡化製作的廣式家具。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繼承創新:改進傳統廣式家具 使其更舒適

20年前,楊蝦退休後又幹起了個體戶,繼續著他的傳承之路。楊蝦設計的紅木家具,最大特點是在保持廣式家具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設計出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廣式硬木家具。他舉例,傳統廣式家具不使用螺絲釘而用榫卯結構,而他則根據現代需求,改變了傳統正襟危坐的高座直背式,造型類似於現代沙發的矮座彎背式,並將單人椅設計得更寬大,讓人坐著感覺十分舒適。

幾年前,楊蝦的兒子楊耀輝從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他學的專業要畫圖,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也會一起合作做傳統廣式家具。」

在楊蝦的家具店中,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他和兒子合力完成的一套五件廣式硬木家具作品,名為「荷塘月色」。這套家具使用紅木酸枝和大理石鑲嵌製作而成,靠背和茶几等位置均刻有精美雕花。其中,靠背採用雙面雕刻技藝,雕刻的荷花、鴛鴦、白鶴等尤為栩栩如生。「機械製作也能精細化,關鍵是有設計者先創作出樣本並提供參數,機械雕刻後再進行手工雕磨。」

楊蝦接受專訪。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行業困境:從業者眾多 傳承者寥寥

「現在做紅木這個行業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但做廣式傳統家具的還是比較少。」雖然年過八旬,楊蝦依然在傳承廣式硬木家具的第一線。不過,他也坦言,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

他說,如今邀請一個廣式家具的設計師都很難,因為沒人願意去學,也沒有一間專門的學校去培訓,要做這一行的設計師,一定要有這一行的知識,懂得工藝流程、產品結構、工藝美術、力學用料等等,所以讀完書後還要工作實習一段時間才能成才,如此辛苦,很多人都不願意做。面對這樣的局面,楊蝦感到既無奈又痛心。他介紹,目前在廣東省有超過20萬人從事硬木家具製作,大小工廠逾1萬間。不過,真正具有設計能力的工廠只佔5%,真正製作廣式硬木家具的工廠更不超過10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廣式家具產品以實用為主,不講究流派樣式;大家也不願創新,互相抄襲,導致質量良莠不齊。」

振興建議:有市場才有傳承

「只有創新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傳承。」當談及如何傳承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時,楊蝦陷入短暫的沉思並說出這番話。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式家具也應有所改良。他建議從業者應認真吸收傳統家具的風格和技藝,著力在榫卯結構、造型線條、圖案雕刻等方面提升和創新,創作出符合時代氣息的廣式家具作品。

楊蝦建議,在大型接待會議,當地政府部門或許可用廣式家具作擺設或接待設備,或在大型展會上為廣式家具等傳統工藝預留公益展位,提高曝光度。其次,廣式家具行業也可與院校合作,編寫中國傳統家具榫卯結構教程或廣式家具設計理論及實踐教程。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申卉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申卉

相關焦點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喜訊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日,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直播紅木宮燈製作全流程、非遺教材《洪拳》上線
    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等齊亮相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白雲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6月13日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介紹非遺項目。「做一盞宮燈,首先要組裝好燈架,然後在磨砂玻璃上畫畫。」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 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出身製糖世家的竹園鎮製糖師傅韓紹林卻用40餘年的時間來傳承弘揚這門技藝,只為留住竹園人百年鄉愁。 韓紹林的製糖廠,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開幕儀式於2019年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在內蒙古美術館隆重舉行。「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是在借鑑前幾期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項目以培養傳承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具有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目標,旨在弘揚蒙古族服飾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區域民族服飾產業發展。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織錦是我的興趣,我沒想到此後幾十年裡這項技藝會逐漸『瀕危』,更沒想到自己會一輩子走在這條傳承道路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劉香蘭發現,隨著老一輩的不斷離去,織錦技藝也在遠去……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一樣,《格薩(斯)爾》、古琴藝術等一大批非遺項目也紛紛陷於傳承困境。
  • 解鎖節慶新「姿勢」,來這裡賞花燈感受非遺魅力
    10月1日,節慶「嘆」非遺中秋國慶系列活動——「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樓展廳開展。展覽展出了由非遺傳承人和新銳設計師親手製作或設計的燈彩作品百餘件,涵蓋了大良魚燈、佛山彩燈等多種傳統燈彩。展覽將持續到10月30日。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
  • 百度百科直播揚州「富春」 感受國家級非遺富春茶點技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網訊(範楊青)昨天,百度百科專程在揚州富春茶社進行了一次「非遺美食周」的公益傳播推廣活動,由主播藉助「一直播」平臺帶領網友在線互動,走進富春茶社,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製作技藝的魅力。此外還邀請了數名網友到店進行美食體驗並在線互動分享。
  • 1280度高溫裡的非遺走紅抖音 短視頻拍過的作品被一搶而空
    湘繡、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湖南非遺技藝,今後在抖音上就可以觀摩學習。由瀏陽夏布製作的檯燈,融合了現代和古典之美的可攜式莫是毛筆……眾多精美和實用兼具的非遺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非遺傳承人入駐抖音秀技藝。圖為非遺傳承人劉坤庭的抖音短視頻錄製現場。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 越秀再添五項區級非遺
    、「讓廣鍾回家」——廣鍾製作技藝宣傳展暨經典機械時鐘展覽等。在本次啟動儀式上,越秀區正式公布了熊氏少林大易筋經、廣式燒賣製作技藝、廣式腸粉(布拉腸製作技藝)、廣府傳統婚禮習俗、相聲(粵語相聲)共五項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弘揚武術、飲食、曲藝等廣府生活方式,豐富了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