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彌勒市竹園鎮紅糖製糖工藝,開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到今天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現在掌握這門技藝的製糖師傅已經是鳳毛麟角。
出身製糖世家的竹園鎮製糖師傅韓紹林卻用40餘年的時間來傳承弘揚這門技藝,只為留住竹園人百年鄉愁。
韓紹林的製糖廠,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
臘月,彌勒市竹朋壩子的甘蔗到了採收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裡,韓紹林每日要收購優質的白甘蔗60餘噸用於榨汁製糖。在韓紹林的製糖車間裡,工人們實行兩班倒工作,以保證完成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的任務。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我們選甘蔗的時候儘量選最好的原料來做,過濾上所有的工藝都是按現在的高要求,全部採用304不鏽鋼設備,在糖水澄清方面,我們都是採用土法來做的。
韓紹林出身製糖世家,父輩的都從事製糖工作,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熟知每道製糖工藝,並嚴格按照工藝要求來製糖。現在已經60歲的他,儘管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兒孫,享受天倫,但只要榨機一動,他總要到製糖車間和子侄一起忙碌,一鍋糖好不好,技藝完全由他掌握。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製糖師傅對色、香、味的把握也是很關鍵的,糖汁不能太多,每一鍋糖如果多了,顏色不好,對味道也有很大的影響。
傳承百年製糖技藝,創新生產滿足各地市場
竹朋壩子種植甘蔗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初年,清朝道光年間,竹園鎮從廣東引進位糖技藝,製作碗糖,這個工藝一直保留至今,已有280餘年的歷史。
甘蔗入榨機榨出糖液,輸送至榨房,過濾後入糖鍋熬煮,待蔗汁濃縮成糊狀,取出攪拌結砂,舀入模具定型,特定形制紅糖成品。這樣的糖一上市,備受消費者青睞。
如今,韓師傅不僅局限於生產碗糖,經過市場調查後,根據各地市場消費者習慣的形制來進行生產。或生產30公斤一塊的大磚糖銷往四川,或生產小方糖銷往廣東沿海等地,或生產出碗糖、元寶糖滿足彌勒本地及周邊群眾的需求。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我家的小糖基本都是往外面訂,他們每年要的紅糖拿去做出涼水很香。紅糖從原料上就是很純正的,又加上我們土法的工藝做出來,紅糖在全國都很受歡迎。
韓紹林:希望做大做強竹園紅糖品牌,留住鄉愁
現在,韓師傅已經成立了自己的製糖企業,並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如何讓竹園製糖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他一直在探索,現在他和同行的師傅們正在抓緊籌備成立製糖商會和製糖協會,儘快建立自己的營銷體系,做大做強竹園紅糖品牌,留住鄉愁。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還是希望把竹園的紅糖傳承下去,我們一代一代人,把祖輩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要不然竹園紅糖這個品牌丟失,確實是竹園人民,包括彌勒市人民可以說是一大損失,因為我們祖祖輩輩靠甘蔗生存,所以我們有這個責任,把這個紅糖技藝傳承下去。
總編/孔令勇
值班編輯/孔德雲
記者/何勇 王傑
排版/孔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