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2021-01-21 騰訊網

▽以下是正文

彌勒市竹園鎮紅糖製糖工藝,開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到今天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現在掌握這門技藝的製糖師傅已經是鳳毛麟角。

出身製糖世家的竹園鎮製糖師傅韓紹林卻用40餘年的時間來傳承弘揚這門技藝,只為留住竹園人百年鄉愁。

韓紹林的製糖廠,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

臘月,彌勒市竹朋壩子的甘蔗到了採收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裡,韓紹林每日要收購優質的白甘蔗60餘噸用於榨汁製糖。在韓紹林的製糖車間裡,工人們實行兩班倒工作,以保證完成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的任務。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我們選甘蔗的時候儘量選最好的原料來做,過濾上所有的工藝都是按現在的高要求,全部採用304不鏽鋼設備,在糖水澄清方面,我們都是採用土法來做的。

韓紹林出身製糖世家,父輩的都從事製糖工作,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熟知每道製糖工藝,並嚴格按照工藝要求來製糖。現在已經60歲的他,儘管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兒孫,享受天倫,但只要榨機一動,他總要到製糖車間和子侄一起忙碌,一鍋糖好不好,技藝完全由他掌握。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製糖師傅對色、香、味的把握也是很關鍵的,糖汁不能太多,每一鍋糖如果多了,顏色不好,對味道也有很大的影響。

傳承百年製糖技藝,創新生產滿足各地市場

竹朋壩子種植甘蔗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初年,清朝道光年間,竹園鎮從廣東引進位糖技藝,製作碗糖,這個工藝一直保留至今,已有280餘年的歷史。

甘蔗入榨機榨出糖液,輸送至榨房,過濾後入糖鍋熬煮,待蔗汁濃縮成糊狀,取出攪拌結砂,舀入模具定型,特定形制紅糖成品。這樣的糖一上市,備受消費者青睞。

如今,韓師傅不僅局限於生產碗糖,經過市場調查後,根據各地市場消費者習慣的形制來進行生產。或生產30公斤一塊的大磚糖銷往四川,或生產小方糖銷往廣東沿海等地,或生產出碗糖、元寶糖滿足彌勒本地及周邊群眾的需求。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我家的小糖基本都是往外面訂,他們每年要的紅糖拿去做出涼水很香。紅糖從原料上就是很純正的,又加上我們土法的工藝做出來,紅糖在全國都很受歡迎。

韓紹林:希望做大做強竹園紅糖品牌,留住鄉愁

現在,韓師傅已經成立了自己的製糖企業,並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如何讓竹園製糖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他一直在探索,現在他和同行的師傅們正在抓緊籌備成立製糖商會和製糖協會,儘快建立自己的營銷體系,做大做強竹園紅糖品牌,留住鄉愁。

【彌勒市級非遺傳承人 韓紹林】:還是希望把竹園的紅糖傳承下去,我們一代一代人,把祖輩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要不然竹園紅糖這個品牌丟失,確實是竹園人民,包括彌勒市人民可以說是一大損失,因為我們祖祖輩輩靠甘蔗生存,所以我們有這個責任,把這個紅糖技藝傳承下去。

總編/孔令勇

值班編輯/孔德雲

記者/何勇 王傑

排版/孔德雲

相關焦點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德明4歲就開始跟奶奶學些粗淺的竹編手藝。在年幼的張德明心中,竹編手藝太有用了,家裡的生活條件靠著賣竹編產品改善了不少。        等到逐漸長大,豐富的人生經歷讓張德明對竹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上學期間,他向同學學習編「細篾條」扇子賣錢補貼家用。同時學習了採用索驥法在細篾條扇子上編織簡單花紋和字。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與銅「對話」58載:紹興銅雕大師延綿東方技藝
    項菁 攝   中新網紹興4月15日電(記者 項菁)一鑿一刻,耗時10多天,又一銅雕抗疫題材作品出爐。對於68歲的趙秀林而言,疫情期間「宅家創作、線上傳播」的新模式為傳承紹興銅雕技藝,鋪設了新路。
  • 永勝太極紅糖:甘蔗產業與傳統製作技藝的結晶
    在永勝縣濤源鎮太極村委會,至今延續著傳統土法熬製紅糖的技藝,太極紅糖製作久負盛名,彌久不衰,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傳統產業。太極村委會西安村村民代文學,是村裡紅糖製作的「老把式」,家裡的8畝土地,和租借的20多畝土地都種植著甘蔗。冬春之際,正值甘蔗收割的旺季,也是每年他家最為忙碌的時候。
  • 又到了南門甘蔗豐收時節,快來吃南門紅糖啦!
    此圖源:野山椒(開州本土攝影愛好者) 如今,又到了新糖熬製的日子,南門農民伯伯、嬢嬢正忙碌著為大家奉上最新鮮的紅糖!
  • 吃了這麼多年的紅糖都是假的?不是紅色就是紅糖,教你幾招買到真紅糖
    常見的食糖有3種,即白糖、冰糖和紅糖,使用範圍最廣的是白糖,而人氣最高的卻是紅糖。 其實,這3種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不過加工工藝不同。
  •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2020-10-09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
  • 我國製糖工業水汙染物減排潛力分析及建議
    在各種汙染預防措施施行後,製糖工業的基準排水量大幅下降,但是,主要水汙染物總量控制形勢仍較為緊張。2016年,製糖工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佔到了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的21%和9%。而依據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製糖行業排汙係數進行核算,2018年,製糖工業廢水排放量仍達到了1.75億t,COD和氨氮的排放總量分別為4.46萬t和0.18萬t。
  • 傳承古老工藝,攪拌擂出古法紅糖
    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重慶錦興瑞紅糖廠」生產的古法紅糖,最早從陳家的一個熬糖的小作坊起家,歷經了從清朝中期工匠用直徑0.2米粗青岡木杵搗甘蔗出糖水,至清朝末年,用牛拉石磙磨盤榨糖水,到現在採用的大型專業甘蔗榨汁機榨取糖水的發展過程,雖然生產技術歷經革新,但古法老工藝製作紅糖的「秘方」從來都沒有變。
  • 他讓傳統米糖走上口味巔峰 四代傳承全憑一腔認真
    這家紅糖加工廠不僅榨紅糖,還開展深加工業務——切米糖。米糖的質量在這一帶頗為有名,不時有城區居民驅車而來購買。  對於榨紅糖、切米糖等活兒,今年49歲的陸紅平頗為精通。作為東陽紅糖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紅平通過改進家傳的切米糖技藝,把小小的米糖送上了口味巔峰。
  • 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寄情竹編六十載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生於1945年的樓長流是大陳溪後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篾匠。樓長流16歲初中畢業後,就跟著師父周雲才在楂林學習竹編工藝。
  • 【上海教育新聞網】大醫精誠 同濟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百年誕辰
    84歲走上非典一線,他是中醫的傳承人,更是中醫創新的拓荒者。11月21日,同濟大學舉辦紀念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百年誕辰活動,深切緬懷他為我國中醫學事業作出的貢獻和高尚的醫德風範,並激勵後學更好地繼承並發揚他的學術思想,為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顏德馨是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也是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
  • 吃了那麼多年的紅糖,竟不知道有假?
    紅糖作為一種暖宮養胃的佳品,補血效果也一級棒,甜度也沒有白糖冰糖那麼高,因此深受養生達人的喜愛。但是大家在選擇紅糖的時候,一般會怎麼選呢?是選擇大品牌?還是選性價比高的?在超市裡頭走一圈,大家會發現紅糖的選擇並不少,大棗紅糖、生薑紅糖、阿膠紅糖……有塊狀的,粉狀的,價格幅度從幾塊到上百都有。為什麼同為紅糖,價格會差那麼多?那是因為——有些紅糖是「假」的!
  • 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鐵木」生花,古老技藝傳千年  提起海柳,人們還比較陌生,卻不知,海柳雕技藝已有千年歷史。  海柳即黑珊瑚,因其外形美似柳樹得名,但實屬腔腸動物類,系珊瑚科的一種。它以吸盤固定在礁石上,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幹粗枝密。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中國傳統技藝大師吳敏:讓渾天儀重燃生命
    2011年,吳敏與團隊成員一起花了近一年時間深入北京天文館、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搜集查看了上百萬字的資料,又耗費數月跑遍了全國二十多家加工點,與專家和工匠商討製作流程。經過多年的努力,吳敏團隊成功複製了第一臺1比1的渾天儀。為了達到原汁原味地呈現,他們在試製的過程中屢次失敗,毀掉過十多個不成功的作品,1比1大小的渾天儀做出來時,他們足足花了兩年時間。
  • 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人楊蝦:傳承靠市場 市場靠創新
    如今已經81歲的廣東人楊蝦是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工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與紅木打了60年的交道,經歷了廣式家具跌宕起伏的發展,始終致力於推進廣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他坦陳,如今家具市場規模雖大,廣式家具市場卻「遇冷」,這讓他對廣式家具工藝傳承有些擔憂。真正掌握嫻熟技藝的師傅屈指可數,傳承也面臨「雙無」局面:既無人願教,也沒有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