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老手藝,壽光的李漢傑還在堅守

2021-01-10 澎湃新聞
這門老手藝,壽光的李漢傑還在堅守

2020-07-14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當今機械化運作代替手工製作的時代,許多祖輩傳承下來的老手藝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面籮工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在壽光市田柳鎮東頭村,見到了村裡一位製作面籮的人,他叫李漢傑,今年72歲,製作了40多年面籮。通過他,記者了解了面籮工藝的興與衰。 

記者見到李漢傑時,他正在製作面籮,手中的木料被他箍成結實的圓圈狀,接口處鋦上「鋦子」,鑲入口徑大小合適的籮底,不到20分鐘,一個面籮就做好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主要以地瓜幹、高粱面、玉米面為主食,這些都要靠人工「推磨」完成,「推磨」自然離不開面籮,所以家家戶戶都有面籮。

李漢傑說:「那個時候下鄉以修籮為主,大家都有籮,用壞了,就去給修。」

李漢傑25歲的時候加入到「修籮」隊伍中,那時是跟著村裡的老人走街串巷「修籮」,再後來他就開始自己做籮,然後賣「全籮」。

李漢傑說:「原先最好的時候有300戶,壽光東頭村做籮最多的,現在沒做的了。」

後來,機械運作逐漸代替了人工推磨,面籮卻依然被廣為使用,因為它的用途發生了變化,主要用來「籮」面裡的蟲子。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開始到麵粉廠「換」麵粉。每到莊稼收穫的時節,村裡人就會去麵粉廠一次性換幾十斤麵粉,存在家裡備用。那時的人省吃儉用,一袋麵粉一年都吃不完。當時麵粉都是用粗布口袋裝的,容易受潮,生出蟲子,這時面籮自然派上了用場。李漢傑告訴記者,不管是哪種用途,在當時面籮都是個賺錢的行當。

李漢傑說:「那個時候去集上賣,我們叫全籮,賣籮成本0.5元,賣1.52元,賣20個能賺10元多,幹一天建築才賺3元。」

對於東頭制籮工藝的起源,村民口口相傳稱,明朝永樂年間,祖輩移民東頭村時,已經有人開始制籮,制籮工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製作材料也在變化。

李漢傑說:「原先修籮用曲木,人家有專門做籮圈的, 弄好了我們買回來再修籮,現在是買來膠合板再割開,圈起來加工籮。籮網原先是銅的、絲的,現在是聚乙烯的。那個時候是銅籮、鐵籮、螞蟻籮,蠶絲籮現在沒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賺錢的方式多了,年齡大的「修籮」人不幹了,年輕人都去尋找體面的工作,「修籮人」也就越來越少。

李漢傑告訴記者:"現在用得少了賣的也少了,那時候一天賣二三十個,現在一集賣三五個。年輕的沒幹的了, 不賺錢,也沒學的了。」

如今的東頭村,李漢傑還在堅持面籮手藝,光靠製作面籮,已不能維持生計,但李漢傑依然堅守著這塊陣地。他說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孫後代,記住這項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罪犯李漢傑減刑一案
    提請減刑建議書(2015)粵東監刑執字第9044號罪犯李漢傑(累犯),男,1983年9月5日出生,廣東省東莞市人,漢族,初中文化,因犯綁架罪、搶劫罪,2010年11月10日廣東省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2010)東中法刑一初字第320號刑事判決,判處罪犯李漢傑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7000元(已交完)。
  • 李漢傑:免疫系統是人體的「哨兵」
    近日,在深圳舉行的一場生物醫藥論壇上,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漢傑上臺做了分享 李漢傑介紹,他是主要做單細胞的測序開發和應用,主要研究免疫系統在腫瘤還有自身免疫病裡面的作用,「免疫系統是人體的『哨兵』,如果稍有感染、有腫瘤或自身免疫疾病,那麼免疫系統都會做出應答,但是從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上看,我們很難從基因突變上做一些檢測,因此我們研究的是從免疫細胞的組成或者是一些細胞因子的變化來開發出基於免疫系統的檢測方法。」
  • 71歲老鐘錶匠守候老手藝57年 只收「人情價」(圖)
    71歲老鐘錶匠守候老手藝57年 只收「人情價」(圖) 2017-04華師傅用右眼的眉梢和下眼瞼套上一個單眼鏡筒,一個個拆卸細如髮絲的鉚釘  在武昌徐家棚街誠善裡社區,有一位71歲的老鐘錶匠華二東,57年如一日用指尖在家門口守候著這門老手藝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變遷,純手工的掃帚現在很少有了,作為一門傳統手藝,做掃帚的人更是越來越少,但在涉城鎮上清涼村王喜廷仍一直堅持著這門老手藝。 現在市面上各種機器制的掃帚多種多樣,手工掃帚的用量銳減,然而王師傅幾十年的老手藝卻總捨不得丟下。對他來說,扎掃帚早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種情結,被結結實實地扎在掃帚裡面,絲絲縷縷,抽減不去。即便如今,也常有老主顧登門來買掃帚。
  • 消失的傳統老手藝「打草鞋」創新中復活  76歲大爺用「稻草+布」編織「創意」草鞋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草鞋基本上看不見了,打草鞋這門傳統手藝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過,27日記者在鎮江句容後白鎮西馮村發現,有一名76歲的羅業雙大爺,他利用業餘時間重新拾掇起這門老手藝,用一把稻草和幾條碎布編織起了「創意」草鞋,使得粗糙的草鞋有了濃烈的「時尚感」。
  • 到了濰坊壽光,誰也別想挨餓……
    你根本想像不到壽光蔬菜能有多野。 成熟的單瓜平均重量240斤、最大單瓜重達500斤。 這南瓜都不怕賊偷,兩個人抬都有點夠嗆!▼
  • 即墨「蠟燭村」王際昌:堅守手工做蠟40餘年 一冬能造80噸
    後來,隨著電燈等照明設備的普及,手工蠟燭的市場越來越小,賺的錢也難以支撐養家餬口,村裡大部分制蠟手藝人都放棄了這門老手藝。如今,村裡只有王際昌一家還在做蠟燭。即墨區段泊嵐鎮西大於莊村制蠟手藝人王際昌:我記得是在零二年的時候,其實我就真的想放棄了,那時在外邊幹工程,掙錢多,但是呢老爺子當時,就給我打電話,當時我真的不想回來,老爺子很火,把我逼得回來了,回來以後還是幹下去吧,說句實在實在的話,當時做了一冬蠟燭,這一冬也就是收入三千到五千塊錢,還不是純的,如果說剩下蠟燭在跟他一換的話,說句實在話,我這個當老闆的還沒有工人掙的多。
  • 紅火一時手編藤椅面臨失傳 傳統老手藝後繼乏人
    2015年11月25日訊,幾把藤椅,一位工匠,一個至今仍在北京內城裡堅守的老鋪。60歲的張慶來說的謙虛,但他並沒意識到,這門近乎失傳的手藝,現在其實是很「前衛」的文化——手作總是慢的,而這個時代,慢,是奢侈的。張慶來的製作,可能趕不上工業品的速度,但是他相信,歷經歲月變遷後,每根藤條中蘊含的心意,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每根藤條都有人情味兒韓記藤椅鋪,位於西安門大街14號。
  • 地球「太空站」——到了山東壽光,誰也別想挨餓!
    即便在你還沒真正踏進這片土地的時候,「蔬菜之鄉」也已經對你張開了懷抱。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先要知道路邊每座大棚裡都蘊藏著他們對你的熱情,不然很容易陷入某種幻覺裡。曾有位朋友坐高鐵路過壽光,近十分鐘窗外風景都是反光的蔬菜大棚讓他恍惚間以為下雪了。
  • 消防救援隊伍全力投入壽光抗擊颱風利奇馬
    省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王偉到壽光受災一線研究制定封堵方案,現場指揮營救被困村民,深入各排澇作業點檢查指導作業;總隊政委肖梟在總隊指揮中心坐鎮指揮,通過視頻系統調度現場搶險救援情況;總隊參謀長王發江堅守壽光救災一線,查看災情,指導救援工作;總隊政治部主任崔連勝到壽光各排澇點慰問一線指戰員。
  • 壽光工業小型烘箱-中奧菲達
    壽光工業小型烘箱-中奧菲達河南奧菲達儀器烘箱 -河南奧菲達儀器有限公司主營:馬弗爐、高溫爐、管式爐、氣氛爐、乾燥箱,烘箱,工業烘箱,及各種非標訂做產品。加熱元件:採用覆套式遠紅外發熱器(SHEATHED HEATER)無塵化U型不鏽鋼管狀電熱發生器,分2組加熱,連續使用壽命可達5萬6萬小時以上測試須知:測試點應距離內壁材料至少120毫米,距離門至少100毫米,測試時間應在到達溫度(恆溫狀態)後至少15-20分鐘產品附件說明:隨機備品:使用說明書,保修單,合格證各一份保修範圍:產品整機保修一年
  • 壽光鉛板防護牆施工方案
    壽光鉛板防護牆施工方案聊城譽恆射線防護器材有限公司承接了多家三級核醫學輻射防護工程的前期規劃、防護設計、方案制定、圖紙深化和後期施工的工程。質優價廉,有保障。用鉛板防護也可以(1--2mm厚度即可)鉛防護門:鉛當量達到3當量即可,觀察窗:鉛玻璃厚度達到15mm即。CT室、探傷室--牆體必須要用鉛板(薄3mm)做防輻射阻斷,地板可以用硫酸鋇+水泥按4:1的比例塗抹40mm。鉛防護門:鉛當量必須達到4-5當量。觀察窗:鉛玻璃厚度必須達到10mm。批完;地面批2mmpb相當於20-24mm厚,也可一次批完.
  • 堅守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叮噹,叮噹…… 他堅守了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然而,儘管在打白鐵被視為夕陽行業的當下,古鎮石龍依然有人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讓這老手藝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街頭難覓的「老行當」  在石龍中山西路騎樓街的南面,有一間經營多年的白鐵店。還未走近,便聽到店裡時不時傳出「叮叮噹噹、叮叮噹噹」的敲打聲。
  • 每日工作參考|山東壽光:專業化管理讓村支書一心一意村裡忙
    如今,「引回一個人、轉變一個村」的例子,在壽光不斷上演。為選優配強村級帶頭人,壽光大力實施在外人才「雁歸計劃」,組織鎮街黨委摸排,通過召開座談會、上門邀請、親屬動員等方式,想方設法動員在外能人、退役軍人等回村任職,建立起724人的優秀在外人才儲備庫。每年春節、中秋等假期,壽光都會舉辦在外人才懇談會、座談會,向他們拋出「橄欖枝」。截至2020年底,已引進176名在外人才回村任職。
  • 壽光這座「全國最小的山」引熱議 待驗明正身
    對此,壽光文化部門表示,「靜山」是否是山,人們已爭論了幾十年,為給大家揭開謎底,壽光國土部門將進行實地勘測。靜山位於農田中,只有一米多高3月24日,記者來到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孫家集村與馬家莊村之間的農田裡,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找到了這座壽光境內唯一的山頭「靜山」。眼前的這座「山」無比嬌小,更像是一塊石頭鑲嵌在土層之中,周圍環繞著蔬菜大棚,記者一步就能將它跨過去。
  • 壽光這座跨河大橋正式合龍
    近日,壽光金光街跨彌河大橋主橋鋼箱梁順利合龍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市民關注。7月30日,金光街跨彌河大橋現場仍在有序施工。合龍後,跨河大橋已初步成型。大橋俯拍圖據了解,金光街跨彌河大橋工程是壽光第一座進行驗收、備案的橋梁工程。該橋橫跨彌河,是壽光中心城區主幹陸路網「五橫八縱」的中心橫軸。
  • 濰坊八旬老人堅守老手藝 手工製作宮燈美輪美奐
    陳世三整理宮燈。雖然後來為了生計,陳世三已經很少再製作宮燈,但是把製作宮燈的這門手藝傳下去確始終是他心裡的一塊石頭。      直到近幾年,很多老手藝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陳世三便把這些年陸陸續續做的宮燈又都整理出來,希望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傳統宮燈的大氣和美麗。「我現在年紀也大了,現在做燈不管是精力還是體力上都已經跟不上了,現在最希望能的是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宮燈的美麗,能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
  • 壽光除了蔬菜,還有一座中國最小的山
    提到壽光,全國人民尤其是北方人民都會想起「蔬菜之鄉」這個稱號。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沒有人不知道壽光。其實,壽光地處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南畔。壽光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倉頡就是在這裡創造了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農學巨著《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也誕生於此,夙沙氏在此開創了「煮海為鹽」的先河,是文聖、農聖、鹽聖「三聖」故裡。壽光南部沃野平疇,水源豐沛,是國家確定的蔬菜、糧食、果品等產品生產基地。壽光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蔬菜產業馳名中外。除此之外,壽光還有一座山東省乃至全中國最小的山——靜山。
  • 一腳入山頂——壽光靜山
    陽光男孩DIY來給大家分享壽光最小山——靜山美景啦,有愛旅遊的寶寶們請多多支持一下哦!靜山是壽光境內唯一的山,位於縣城西南8公裡孫家集與馬家莊之間,由於長期以來不再增高,而得名「靜山」。壽光本無山陵,千百裡坦蕩平野中,一山巔微露頭角兀然而立,故能吸引遊人前往探奇。清末將境內劃為15個區,內有以靜山命名的「靜山區」。「靜山路」也是以此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