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當今機械化運作代替手工製作的時代,許多祖輩傳承下來的老手藝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面籮工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在壽光市田柳鎮東頭村,見到了村裡一位製作面籮的人,他叫李漢傑,今年72歲,製作了40多年面籮。通過他,記者了解了面籮工藝的興與衰。
記者見到李漢傑時,他正在製作面籮,手中的木料被他箍成結實的圓圈狀,接口處鋦上「鋦子」,鑲入口徑大小合適的籮底,不到20分鐘,一個面籮就做好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主要以地瓜幹、高粱面、玉米面為主食,這些都要靠人工「推磨」完成,「推磨」自然離不開面籮,所以家家戶戶都有面籮。
李漢傑說:「那個時候下鄉以修籮為主,大家都有籮,用壞了,就去給修。」
李漢傑25歲的時候加入到「修籮」隊伍中,那時是跟著村裡的老人走街串巷「修籮」,再後來他就開始自己做籮,然後賣「全籮」。
李漢傑說:「原先最好的時候有300戶,壽光東頭村做籮最多的,現在沒做的了。」
後來,機械運作逐漸代替了人工推磨,面籮卻依然被廣為使用,因為它的用途發生了變化,主要用來「籮」面裡的蟲子。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開始到麵粉廠「換」麵粉。每到莊稼收穫的時節,村裡人就會去麵粉廠一次性換幾十斤麵粉,存在家裡備用。那時的人省吃儉用,一袋麵粉一年都吃不完。當時麵粉都是用粗布口袋裝的,容易受潮,生出蟲子,這時面籮自然派上了用場。李漢傑告訴記者,不管是哪種用途,在當時面籮都是個賺錢的行當。
李漢傑說:「那個時候去集上賣,我們叫全籮,賣籮成本0.5元,賣1.52元,賣20個能賺10元多,幹一天建築才賺3元。」
對於東頭制籮工藝的起源,村民口口相傳稱,明朝永樂年間,祖輩移民東頭村時,已經有人開始制籮,制籮工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製作材料也在變化。
李漢傑說:「原先修籮用曲木,人家有專門做籮圈的, 弄好了我們買回來再修籮,現在是買來膠合板再割開,圈起來加工籮。籮網原先是銅的、絲的,現在是聚乙烯的。那個時候是銅籮、鐵籮、螞蟻籮,蠶絲籮現在沒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賺錢的方式多了,年齡大的「修籮」人不幹了,年輕人都去尋找體面的工作,「修籮人」也就越來越少。
李漢傑告訴記者:"現在用得少了賣的也少了,那時候一天賣二三十個,現在一集賣三五個。年輕的沒幹的了, 不賺錢,也沒學的了。」
如今的東頭村,李漢傑還在堅持面籮手藝,光靠製作面籮,已不能維持生計,但李漢傑依然堅守著這塊陣地。他說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孫後代,記住這項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