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統手藝魚燈籠,業者堅守百年,讓年味更濃

2020-12-06 圖說一二

2月6日,在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成家廒頭村,成元安和他的妻子正在家中製作魚燈籠。成元安的家鄉成家廒頭村是一個傳統魚燈籠製作村,以前每年的臘月至來年的正月十五期間,村裡幾乎家家都會製作這種充滿地方特色的燈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塑料電燈籠逐漸將手工燈籠取代,現在村裡做魚燈籠的也只剩了6家。

成元安今年54歲,他告訴記者,他的祖祖輩輩都做魚燈籠,受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跟父親學習燈籠製作。成元安告訴記者,別看做好的魚燈籠看起來不複雜,但所有的工序加起來就有近40種,每天他加上妻子倆人忙活一天也就能做10多個。成元安說,魚燈籠質量好不好,最重要的看魚骨架搭的牢不牢。魚燈籠的骨架主要是由一根根的蒲葦杆兒搭成。 記者看到,葦蒲杆被截成幾段後,在成元安手裡簡單幾下就折成一個魚形的燈籠骨架。

骨架完成後,成元安的媳婦先用兩張白紙糊上白色的「魚肚皮」,隨後在魚形的印版上塗上紅顏色,把紙放在上面用一塊蘿蔔在上面來回滑幾下,一條魚的形狀就出現了。這時候將骨架刷上澆水然後將老成印好的圖案粘在骨架上面,在外面晾曬一下午後再用紅綠兩種顏色的畫筆畫出魚鰓魚尾,粘上魚尾巴。

魚燈籠結合了當時地的民風民俗,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有連年有餘的寓意。成元安家中正在使用的魚型印版見證了成員安一家祖輩對老傳統製作的堅守。

「這個印版是一種特殊的木材,木質硬、不吸色。原來這塊印版很厚,隨著一代代人的使用,印版被抹平後再重刻,一直沿用到至今。」成元安說。

「照毛蟲、照毛蟲,照的毛蟲害腚痛,針錐扎,麻線縫,看你腚疼不腚疼。」山東日照等周邊,每年元宵節,都有打燈籠的習俗,80後以前的人都會有打著魚燈籠念順口溜的記憶。成元安告訴記者,對於魚燈籠的來源已經無從考究,但這首兒歌他們村裡的男女老少在元宵節都會唱。象徵著來年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這種傳統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近幾年颳起了一股『懷舊風』,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成元安說,「他現在做燈籠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更多的是對傳統製作的堅守,讓祖輩的這份手藝不失傳。」

相關焦點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位于越秀區光孝路的寧家裡,就有這麼一間手作燈籠店——「天就行」。但凡路過的人,都會被店門口形狀各異的燈籠所吸引:金魚、楊桃、蓮花、蝴蝶……款式多達70多種。對於老粉絲來說,這些手作燈籠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其細緻的做工,小小的燈籠裡更飽含了手藝的傳承,也是老廣們的情懷所在。
  • 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三代制燈人的堅守 跨越百年有餘
    40年。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文/圖 記者 黃文水)傳統佳節,張燈結彩。不過,您可曾想過,這燈籠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在同安古街松柏林街123號,有一盞「燈」就一直亮著――那裡有三代制燈人的堅守,跨越百年有餘。近日,記者走進同安古街,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
  • 大紅燈籠高高掛,濃濃年味亮出來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每逢佳節便張燈結彩,這裡的燈指的就是燈籠,它是喜慶的象徵,是節日必不可少的點綴。中國燈籠,又被稱為燈彩。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使用燈籠的記錄。每年喜慶的節日裡,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喜慶的氛圍,期許著來年能夠紅紅火火、闔家團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安奇樂易旗艦店的植絨大紅燈籠,外觀、材質、做工、性價比都超值哦!
  • 濰坊八旬老人堅守老手藝 手工製作宮燈美輪美奐
    陳世三整理宮燈。這個少年時期的夢想一直記在陳世三心裡,等到改革開放後,個體戶開始漸漸增多,陳世三也從原來工作的地方辭職回到家裡開始專心做起燈籠。「我年輕時在建築公司裡一直做走馬燈加上自小就喜歡自己琢磨著做燈,所以開始正式做宮燈的時候,也比別人入門快了很多,後來做的燈越來越受歡迎,每年到過年時候,很多廠子、單位的早早的就過來定上兩個大宮燈,過了年後等到十五的時候掛了廠裡,又氣派又好看。」陳世三回憶道。
  • 堅守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叮噹,叮噹…… 他堅守了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然而,儘管在打白鐵被視為夕陽行業的當下,古鎮石龍依然有人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讓這老手藝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街頭難覓的「老行當」  在石龍中山西路騎樓街的南面,有一間經營多年的白鐵店。還未走近,便聽到店裡時不時傳出「叮叮噹噹、叮叮噹噹」的敲打聲。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佛山非遺中心主任關宏心情非常沉重,她說,「這是佛山非遺傳承極大的損失。」黎偉是帶著一生的手藝離世的。
  • 貼春聯、殺年豬、打年糕 年味越來越濃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編輯 沈晶晶「爆竹一聲除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之傳承和創新
    中國竹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時期,竹編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慢被工業化生產製品所取代,幾代人堅守的手藝順勢減少,傳統竹編手藝人多數轉了行業,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門傳統手藝,勉強維持生活。竹編工具現在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高追求,新的環境下竹編手藝又慢慢進入人們視野,從而新的年輕手藝人也慢慢加入竹編行業
  • 口福+幸福+健康 「大觀園」文化節 讓年味更濃厚了
    作為街道的傳統品牌活動,今年在傳統年貨集市、非遺展示和文藝演出基礎上,增設「漁文化」和「全民健身」主題,年貨+民俗+運動,奏響幸福「三重奏」,讓年味更濃,更醇、更悠長。各式年貨,被搶購一空上午9點不到,各個年貨攤位前就擠滿了人,不少人排著隊購買。
  • 探訪安陽內黃木版燈籠畫傳承人張四清
    據張四清介紹,內黃燈籠畫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到他這兒已經第七代了,他家裡現在還存有清代的老版五六十塊,民國版有20多塊,內容有:《西遊記》《隋唐演義》《八仙過海》等戲曲經典人物圖案。還有花、鳥、蟲、魚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案。 做畫:給燈籠畫上色 「這種燈籠是紙糊的,裡面放蠟燭,所以這種燈籠容易壞,蠟燭倒了燈籠就被點著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燈籠一度被淘汰。」
  • 徐州:五代人堅守制陶工藝 老手藝鋪就致富之路
    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茱萸山街道辦事處有個土盆村,五代傳承非遺制陶手藝的張開業,守著祖傳的兩座老窯,憑著自己的制陶手藝
  • 鶴壁動態:既接待遊人又加緊施工;今年冰層好厚;大紅燈籠掛起來
    是的,有水的地方都結了很厚的冰,確實比往年厚多了。對此,你認為呢?03年味漸濃,淇濱區開始掛燈籠了喜慶的日子裡, 特別是春節,我國各地都會貼對聯掛燈籠,這是每家每戶都會做的一項工作,也是我們的民族傳統。祈願來年平平安安,紅紅火火,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並以此迎接新年。 今年也不例外。
  • 濰坊泥塑手藝人連夜趕製泥娃娃 送給親友寓意吉祥
    劉勇製作的泥娃娃。做娃娃感受年味濃1月27日,記者在黃家莊社區劉勇家的地下室看到,這個不足十平方米的地方正是他的泥塑工作室。地下室的西側和南側靠牆位置有兩個木架子,上面擺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泥娃娃,有的已上了顏色,有的還是土胚,另外還有一些模具。此時,48歲的劉勇正伏在桌上做泥娃娃,旁邊有兩大塊黃泥。
  • 堅守老鋪的秦渡街道木桿秤傳承人——一把木桿秤 計量傳統文化之重
    小小一桿秤,量的是斤兩,稱的卻是良心,展現了農耕文化與商貿文化的豐富內涵,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鄠邑區秦渡街道楊氏秤鋪在上世紀初由楊逢吉開設,自此楊家幾代傳承,成為存留近百年的老鋪子。今年44歲的楊衛斌,是楊氏木桿秤手工製作技藝的第4代傳承人。他說,做秤是個良心活,守住公平正義,守住手藝人的良心,才能做出一桿杆「良心秤」。
  • 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香港:百年浸潤城市多元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根 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李豫川  1841年,香港開埠,西方人大量湧入,漸成華洋共處之勢。
  • 石家莊這些地方年味兒最濃!
    看花燈、逛廟會、賞花遊園、觀展覽……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春節假期遊玩攻略來啦,石家莊這些地方的年味兒最濃▼▼▼燈會2019年中國宮燈博物館新春燈會賞百年花燈會藁城是宮燈的故鄉,藁城宮燈博物館的燈會不同於其他燈會,這裡文化氣息十足
  • 百年茶屋嘆傳統Hightea
    精緻的傳統英式下午茶。文/記者曾繁瑩 實習生易玲如果你去英國,卻沒有享受過一次純正又精緻的傳統英式下午茶,那你算不上是真正感受過英國。要去約克郡的你,就一定不能錯過這個人氣爆棚、有著百年歷史的貝蒂茶屋。貝蒂茶室是一位瑞士烘培師在1919年開創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一間傳統中帶著古老氣息的英式茶座,許多到約克郡遊玩的訪客紛紛都慕名而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冬酷暑,在門店外都呈現出排長龍的景象,周末更是顧客不斷,按照某些網友的說法就是「排隊的男女老少甚至可繞店一圈」。
  • [中報]千禾味業:2019年半年度報告
    [中報]千禾味業:2019年半年度報告 時間:2019年08月26日 17:00:55&nbsp中財網 原標題:千禾味業:2019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代碼:603027 公司簡稱:千禾味業 E:\千禾味業LOGO.png 千禾味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半年度報告
  • 百年富春三頭宴:豬頭魚頭獅子頭
    紅燒或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餚肉、松鼠鱖魚等系列菜品均為著名菜餚。到揚州,得吃淮揚菜。富春、冶春、共和春,都是春風徐來的芬芳。或者已經易幟的菜根香、九爐分座,依稀尚存舊時口味。一報菜名,再看菜品,淮揚菜可海啦,就挑招牌菜。哪都別去,上得勝橋,尋百年富春茶社,品三頭宴。朱自清先生客居揚州時就寫《說揚州》,說「揚州是講究吃的好地方」。
  • 夏季的魚口味偏素,餌料宜淡不宜濃?別盲從,用餌講究靈活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咱們得相比較而言,就拿極冷和極熱兩種天氣狀況來說,冬天冷、水溫低,導致魚的活性差、行動遲緩,這個時候用味道濃一點的餌料,確實是能夠激發魚咬鉤的積極性,另外餌料不但要濃,最好還能多含一點動物蛋白,這樣可以補充魚兒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