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在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成家廒頭村,成元安和他的妻子正在家中製作魚燈籠。成元安的家鄉成家廒頭村是一個傳統魚燈籠製作村,以前每年的臘月至來年的正月十五期間,村裡幾乎家家都會製作這種充滿地方特色的燈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塑料電燈籠逐漸將手工燈籠取代,現在村裡做魚燈籠的也只剩了6家。
成元安今年54歲,他告訴記者,他的祖祖輩輩都做魚燈籠,受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跟父親學習燈籠製作。成元安告訴記者,別看做好的魚燈籠看起來不複雜,但所有的工序加起來就有近40種,每天他加上妻子倆人忙活一天也就能做10多個。成元安說,魚燈籠質量好不好,最重要的看魚骨架搭的牢不牢。魚燈籠的骨架主要是由一根根的蒲葦杆兒搭成。 記者看到,葦蒲杆被截成幾段後,在成元安手裡簡單幾下就折成一個魚形的燈籠骨架。
骨架完成後,成元安的媳婦先用兩張白紙糊上白色的「魚肚皮」,隨後在魚形的印版上塗上紅顏色,把紙放在上面用一塊蘿蔔在上面來回滑幾下,一條魚的形狀就出現了。這時候將骨架刷上澆水然後將老成印好的圖案粘在骨架上面,在外面晾曬一下午後再用紅綠兩種顏色的畫筆畫出魚鰓魚尾,粘上魚尾巴。
魚燈籠結合了當時地的民風民俗,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有連年有餘的寓意。成元安家中正在使用的魚型印版見證了成員安一家祖輩對老傳統製作的堅守。
「這個印版是一種特殊的木材,木質硬、不吸色。原來這塊印版很厚,隨著一代代人的使用,印版被抹平後再重刻,一直沿用到至今。」成元安說。
「照毛蟲、照毛蟲,照的毛蟲害腚痛,針錐扎,麻線縫,看你腚疼不腚疼。」山東日照等周邊,每年元宵節,都有打燈籠的習俗,80後以前的人都會有打著魚燈籠念順口溜的記憶。成元安告訴記者,對於魚燈籠的來源已經無從考究,但這首兒歌他們村裡的男女老少在元宵節都會唱。象徵著來年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這種傳統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近幾年颳起了一股『懷舊風』,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成元安說,「他現在做燈籠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更多的是對傳統製作的堅守,讓祖輩的這份手藝不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