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9個小孩妝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騎著紙糊的各色竹馬,走村串社表演經典曲目《昭君出塞》,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
「郎騎竹馬來,昭君遠出塞。」新村村的竹馬戲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300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三,金山鎮新村村的村民們就舉辦竹馬戲民俗表演活動。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竹馬戲不同民間小戲,它以天地為舞臺,山水為帷幕,以土音唱南北曲,以鄉音演唱戲文。表演的孩子們在鼓、鑼、鈀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著圍場、南蛇遊、四柱穿、疊馬等多個隊形的舞蹈。舞蹈後,孩子們戰成一圈,每人唱一段南區,曲調古樸,節拍行緩,行腔婉轉,有著濃厚的鄉土風味。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引來不少村民駐足觀看。
300年的傳承,竹馬戲在新村村流傳不止、久演不衰。時間豐富了它的演繹方式和藝術內涵。咚鏘的鑼鼓聲,咿呀的唱曲,竹馬戲是當地村民對於生活的美好祝願,更是文化和血脈的一種傳承。竹馬戲理事會顧問劉建輝表示,將一代一代的把竹馬戲傳承好,把最好最傳統的技藝展現在群眾面前。(記者 陳惠華 通訊員 謝威 江峰 吳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