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2021-01-11 醒獅解讀

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9個小孩妝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騎著紙糊的各色竹馬,走村串社表演經典曲目《昭君出塞》,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

  「郎騎竹馬來,昭君遠出塞。」新村村的竹馬戲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300多年來,每到正月十三,金山鎮新村村的村民們就舉辦竹馬戲民俗表演活動。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竹馬戲不同民間小戲,它以天地為舞臺,山水為帷幕,以土音唱南北曲,以鄉音演唱戲文。表演的孩子們在鼓、鑼、鈀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著圍場、南蛇遊、四柱穿、疊馬等多個隊形的舞蹈。舞蹈後,孩子們戰成一圈,每人唱一段南區,曲調古樸,節拍行緩,行腔婉轉,有著濃厚的鄉土風味。濃厚的民俗文化風味引來不少村民駐足觀看。

  300年的傳承,竹馬戲在新村村流傳不止、久演不衰。時間豐富了它的演繹方式和藝術內涵。咚鏘的鑼鼓聲,咿呀的唱曲,竹馬戲是當地村民對於生活的美好祝願,更是文化和血脈的一種傳承。竹馬戲理事會顧問劉建輝表示,將一代一代的把竹馬戲傳承好,把最好最傳統的技藝展現在群眾面前。(記者 陳惠華 通訊員 謝威 江峰 吳麗娜)

相關焦點

  • 「竹馬戲」 面臨失傳 南靖縣一祖孫接力傳承
    2月14日,在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馬戲」傳承人林朝元正手把手教孫子糊竹馬。「竹馬戲」在新村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村裡都有竹馬戲表演,以慶祝豐收、祈求平安,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 聞香品茗 奏一曲福建漳浦非遺新聲
    程豔斐現為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講師、一級茶藝技師,擔任高校茶文化教師10年來,傳承功夫茶技藝,帶徒3000多人。她家裡世代務農,自曾外祖父起便熱衷於閩南功夫茶,到如今,已經傳承到了第五代。「最開始,曾外祖父戴老響在家裡開闢家庭茶園,通過手工做茶,泡飲功夫茶。當時所用的一把朱泥小壺也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戴老響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務農時無暇喝水,但閒時一定要泡茶。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2015年至2017年,再次在全縣36個鄉鎮大規模開展彝族克智、彝族婚俗、畢摩音樂三個國家級和彝族民間傳統音樂的普查,此次普查全面完成民間彝族克智能手120名、民間音樂藝人150名和彝族畢摩86名人員的基本資料採集和錄入,錄製彝族克智200餘首和彝族畢摩音樂100餘首音、視頻資料,收集300餘首民間音樂。
  • 峨眉山:中國武術名師省級非遺體驗基地傳技
    11月17日至18日,中國武術名師、年過6旬的峨眉武術專家溫佐惠應邀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體驗基地---峨眉山大佛禪院國學館授課,向大眾傳授42式太極拳,吸引了峨眉山市及全省各地太極拳愛好者近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
    1月10日上午,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帶隊到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山亭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西集鎮以及學院相關係院、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王洪齡一行實地參觀了伏裡土陶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甘言地的製作車間、研學課堂和棗莊市伏裡土陶研究協會的土陶展館。座談會上,山亭區就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匯報;與會的學院專家、學者、教授就伏裡土陶的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就學院與山亭區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伏裡土陶傳承教育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福建南靖蘭花觸「網」飄香遠
    據南靖縣蘭花協會會長劉宏遠介紹,南靖的蘭花電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2000年之後發展特別快,到現在已有5000多家蘭花電商,全縣蘭花產業日均快遞量超過5萬件。蘭花產業標準化南靖已有2000多年的蘭花種植歷史,古時因多出名蘭佳品而被稱為「蘭陵」「蘭水」。在南靖縣城的西環路、北環路、南環路周邊,一家家蘭園、蘭花場、蘭莊在「流水線」上不斷生產出蘭花。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對於從傳統中走來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主動去傳承,更要努力去傳播。   非遺除了具備人文價值,本身還有精神力量。然而,如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轉變方式,融合時尚,結合產業,激活非遺的傳播潛力,擴大非遺的影響半徑,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
  • 宿州:刀尖上的「非遺」 傳承中華工藝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體現了這一點。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圖為瑪曲縣傳統手工工藝展示。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圖為瑪曲縣非遺彈唱藝術。 鍾欣 攝為弘揚和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在瑪曲縣近期舉辦的第十二屆格薩爾賽馬節期間,該縣打造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流動文化體驗館,館內設有表演藝術、傳統知識、遊牧文化三大體驗區,免費為遊客開放。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一段精彩的短視頻明確論壇主旨,即:「說傳承,說堅守;說迷茫,說困惑;說見微知著,說可行之行;緊緊把握髮展脈搏,強調用事實說話;堅持展現傳統、專業、學習力;努力表達嚴肅話題,真情實感;不辜負,水滴石穿;不辜負,血脈相傳。」  緊緊圍繞這一主旨,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圍繞非遺研學教育、非遺與文物保護、非遺文創開發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滾燈也叫「頂燈」,是一種祭祀性舞蹈,2007年滾燈舞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使滾燈舞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永昌鎮石碑村與和寨九年制學校採用「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讓「非遺」走進學校向「娃娃徒弟」教學。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4年演了幾百場 金華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
    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豐松說,我市是全省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地市之一,迄今已獲批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1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5人。同時金華又是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行地市之一,全市已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28億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34家,位居全省第二。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他們想到了這個活動。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體驗「米塑藝術」活動安仁米塑是安仁人民用來慶祝節日或喜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安仁米塑,俗稱「琢雞婆糕」,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安仁人們自發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習俗。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