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最著名的是毛澤東那句膾炙人口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它讓這一美食享譽全國,成為湖北的一道招牌菜。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毛澤東多次來武漢,為他做武昌魚的是東湖客舍(即現在的東湖賓館)的主廚楊純清和助手付家寬。

  據悉,此次入選省級非遺名錄的「武昌魚製作技藝」,保護單位是武漢豔陽天商貿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姚偉鈞說:「東湖賓館、大中華酒樓過去都做過武昌魚,大中華的柳學洪是第一代傳人,如今已到第四代。近年來,豔陽天在傳承和保護『武昌魚製作技藝』方面更突出。」

  豔陽天董事長餘震彥介紹,公司自1995年創辦以來,就把武昌魚作為「看家菜」之一,先後邀請付家寬、汪顯山、蔡學仁等三位湖北魚菜大師擔任技術顧問。1998年,豔陽天的3名年輕廚師拜師付家寬,現在他們都成長為「湖北烹飪大師」,在首屆中國美食節上捧回4金2銀。

  「我們每年可銷售30萬條武昌魚,河北、河南、陝西等地消費者還能在當地分店嘗到地道的武昌魚。」餘震彥說。

  豔陽天還與鄂州武四湖漁場合作建立武昌魚養殖基地,和「武昌魚製作技藝」第三代傳人盧永良聯合成立淡水魚鮮菜品研發中心,並通過武昌魚美食節等推介武昌魚文化。

  據悉,我省共有56個項目和26個擴展項目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保護單位共113個。

  武昌魚是梁子湖特產

  1955年首次定名團頭魴 記者黃徵 通訊員孫慧

  武昌魚為何又叫團頭魴?人們常吃的鯿魚和武昌魚有什麼區別?

  昨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導劉煥章介紹,1700多年前的三國初期,梁子湖隸屬當時的武昌縣,人們習慣把梁子湖裡的魴魚和鯿魚通稱為「武昌魚」。

  易伯魯為團頭魴定名

  上世紀50年代之前,很多人誤認為團頭魴和普通的鯿魚是同一類魚。

  1955年,易伯魯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人員在梁子湖進行新中國首次大型湖泊的魚類研究。其間,易伯魯發現了魴屬魚類的一個新品種,定名為團頭魴。2009年,95歲高齡的易伯魯去世。

  劉煥章說:「團頭魴是梁子湖的特產,但過去學術界沒有這個物種的記錄。易伯魯第一次為團頭魴定名,並確定了它的拉丁學名。」

  團頭魴從梁子湖走向全國

  劉煥章介紹,自古以來,武昌魚在梁子湖一帶是個模糊的說法,它包括團頭魴、三角魴、長春鯿等魚類。

  1978年4月16日,本報刊登了易伯魯的文章《武昌魚》,文中說:「經過考證和推斷,武昌魚應是產於梁子湖的團頭魴。在50年代之前,這種魚還未向外移植馴化,不但全國各地沒有這種魚,在湖北其他湖泊中也未曾發現……現在稱作團頭魴的魚,是經過調查研究,在50年代確定的新種。」

  因此,國內外魚類學者一致公認團頭魴(武昌魚)的模式標本出自湖北梁子湖,稱梁子湖為「武昌魚母親湖」,易伯魯被稱為「武昌魚之父」。

  過去只在梁子湖生長的團頭魴,從1960年起漸漸成為全國馳名的新興養殖品種。

  武昌魚真有13根半刺?

  如何區分武昌魚和其他鯿魚?

  一些廚師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普通鯿魚有十三根刺、腹內有黑膜,武昌魚有13根半刺、腹內無黑膜,餐飲界也將此作為識別武昌魚的標準。

  劉煥章說,所謂13根半刺,應該是指武昌魚肚子上的肋骨(即大刺),但到底有多少根,要以易伯魯的研究結果為準。

  記者在易伯魯的一篇論文中看到,他區別團頭魴和三角魴的方法有3種:一是團頭魴的口寬闊一些,三角魴相對較窄;二是兩者的鰾形狀不同;三是團頭魴有13根肋骨,三角魴有10根。

  「民間13根半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記者問。

  劉煥章回答:「這裡可能有一個變異的範圍。但腹內有沒有黑膜,並不能區分武昌魚和其他鯿魚。」(記者黃徵 通訊員塗臘梅 劉甜甜)

  武漢16項入選

  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

  傳統技藝類(5項):

  武昌魚製作技藝

  曹祥泰酥京果製作技藝

  傳統植物染料染色技藝

  武漢國漆精製技藝

  金石器物全形傳拓製作技藝

  民間文學類(3項):

  黃陂民間彩詞

  梁子湖傳說

  卓刀泉傳說

  傳統醫學類(3項):

  林氏中醫瘡瘍外科診療方法

  章真如診療技術

  鍾氏中醫外科療法

  傳統舞蹈類(2項):

  高蹺故事亭子

  南湖高龍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項):

  楊氏洪門拳

  武漢雜技

  傳統美術類(1項):

  竹雕

  (塗臘梅 整理)

相關焦點

  • 湖北「三國傳說」等21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新社武漢12月4日電   記者4日從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由湖北省申報的「三國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武漢雜技」、「越調」、「楚劇」、「嶽家拳」、「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等21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甘肅非遺助力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促進非遺與旅遊...
    為充分展示近年來甘肅省非遺保護成果,省文旅廳組織遴選部分優秀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此次會議舉辦的酒店、實地觀摩點集中開展了非遺展示展演活動。花兒歌手與遊客自發合作《我和我的祖國》浪街景區非遺集中展銷為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甘肅省文旅廳細化方案、分解任務、嚴密部署,在榆中縣隴鑫大酒店、李家莊田園綜合體、老家浪街景區三個區域,於9月10日開始布展,13日撤展,為期四天。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陣地意識、堅守意識,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生態;以創新的精神,持續不斷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開創了美姑縣非遺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項(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尼木措畢祭祀、畢摩繪畫、畢摩音樂),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彝族畢摩文獻),省級6項,州級12項,縣級89項,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目前,台州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41項。歷史的饋贈,值得後人妥善保護,細心封存。近5年來,我市非遺理論研究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組織編寫了《台州亂彈常用音樂研究》《台州亂彈》《濟公傳說》《杜式太極拳》《台州市中小學師生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集》等書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百優」圖書評選活動,《堅守者——台州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口述》等10本非遺書籍入選。《台州地方藝術》這一教材內容涵蓋9個縣(市、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
    1月10日上午,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帶隊到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山亭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西集鎮以及學院相關係院、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王洪齡一行實地參觀了伏裡土陶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甘言地的製作車間、研學課堂和棗莊市伏裡土陶研究協會的土陶展館。座談會上,山亭區就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匯報;與會的學院專家、學者、教授就伏裡土陶的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就學院與山亭區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伏裡土陶傳承教育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祭冬列入世界文化名錄 千年古鎮三門亭旁的非遺傳奇
    除此之外,非遺,也是其耀眼的一顆明珠。眾多非遺展現了三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也是當地文化軟實力的體現。許多地方的傳統非遺面臨「遺失」的尷尬局面,非遺傳承究竟該何去何從,三門給出的答案是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重新走入尋常百姓家,換發時代新活力。非遺文化 燦若星辰台州有句諺語「先有丹邱,後有台州」,丹邱就在亭旁。
  • 甘肅非遺雲端秀「身姿」 「雲探店」催熱線上購物節
    截至今年5月,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68項非遺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據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發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會場活動,以「甘肅非遺影像展」為載體,緊扣「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主題,廣泛徵集並遴選各市(州)文旅部門組織拍攝的本地區優秀非遺影像視頻作品,分傳統體育、傳統醫藥、餐飲、非遺助力抗擊疫情等五個專題,依託「隴上非遺」微信公眾平臺及相關省級新媒體傳播平臺,每天擇優展播四條非遺影像,全面展示甘肅非遺項目的新貌。
  • 峨眉山:中國武術名師省級非遺體驗基地傳技
    溫佐惠授課據了解,峨眉武術去年成功入選全國50個優秀保護實踐案例,峨眉山大佛禪院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體驗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通過峨眉山大佛禪院「非遺」體驗基地,得到了廣泛宣傳推廣。同時,峨眉山市充分利用該基地特邀省內知名武術名師、專家、學者在此開展武術講座、武術培訓和武術交流等活動,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峨眉武術,進一步推進中華武術各項工作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竹馬戲不同民間小戲,它以天地為舞臺,山水為帷幕,以土音唱南北曲,以鄉音演唱戲文。表演的孩子們在鼓、鑼、鈀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著圍場、南蛇遊、四柱穿、疊馬等多個隊形的舞蹈。
  • 聽非遺講故事|熱乾麵:魚米之鄉「搞」了一碗大名鼎鼎的面
    湖北,魚米之鄉,卻「搞」了一碗好面——熱乾麵,還入選了湖北省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技藝名錄。手抓二兩麵條,用長勺在開水裡抖動幾下,撈出倒入碗裡,澆上滷水,再依次加入胡蘿蔔丁、酸豆角、小蔥等十多種佐料,最後淋上一勺香濃的芝麻醬……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乾麵。
  • 「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入選省十大非遺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近日,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2020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全省10個非遺項目案例入選其中「興國四星望月習俗」是贛南地區唯一入選的項目圖為興國四星望月。這10個非遺項目包括傳統舞蹈類2個:南昌城南龍燈、上慄儺舞;傳統美術類2個:南昌豫章繡、餘江木雕;傳統技藝類5個:寧紅茶製作技藝、貴溪鏨銅雕刻技藝、靖安黑陶製作技藝、宜春金片禪茶製作技藝、鉛山河紅茶製作技藝;民俗項目類1個:興國四星望月習俗。巨型「四星望月」粉蒸籠揭籠現場。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項目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老字號企業、非遺店鋪和非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6月13日下午,在首屆海南非遺購物節線上直播活動現場,海南省省級黎錦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手拿著精美的黎錦織繡香包,與直播鏡頭前的網友熱情互動。   被授予傳承人10年來,符秀英常常在山裡跑,為學生和農村婦女做培訓,也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作有關黎錦紡染技藝方面的專題發言,但直播卻是第一次。「我們也要跟上時代!」符秀英說。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公安這個地方擬入選這份省級榜單
    公安這個地方擬入選這份省級榜單 近日 湖北省林業局發布 《湖北省2020年省級重要溼地名錄》
  • 2020年度湖南文旅系統「光榮榜」發布 這些集體、個人獲國家級省級...
    湖南省有11部作品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慶祝建黨100周年「百年百部」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位列全國前五。民族歌劇《半條紅軍被》入選文旅部2020-2021中國民族歌劇扶持工程全國7臺劇目之一。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花鼓戲《桃花煙雨》入選中宣部、文旅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截至目前,我國有40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經過10餘年,這些項目在申遺成功前後的保護傳承情況如何?積累了哪些保護經驗?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到多地進行了調研。
  • 武昌魚是什麼 武昌魚的功效有哪些
    武昌魚是人們常吃的魚類之一,它的營養非常的豐富,吃了對人體有很大的益處,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那你們知道常吃武昌魚有哪些功效嗎?武昌魚有哪些營養價值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武昌魚的相關知識吧。武昌魚是什麼武昌魚鯉科,魴屬,它又叫鯿魚。
  • 武昌魚來自武昌嗎?「武昌魚」是怎麼來的?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作為國內餐桌上最常見的淡水魚之一,相信大家都不會對武昌魚感到陌生。不過武昌魚雖然叫「武昌」但原產地並非來自武昌,而是現在的鄂州。據說在三國時期,孫權巡遊鄂城時把鄂城改名為武昌,此後還發現這裡的鯿魚十分美味,此後這裡的魚也被稱為武昌魚。可以說武昌魚還被刻上了我國悠久的魚文化,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關於武昌魚的歷史,來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