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布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先祖們還沒有掌握棉紡織技術時,人們用樹皮製作成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製品,由《東觀漢記》可知,在漢朝時,人們就用樹皮製冠,樹皮布見證了人類從無紡布到有有紡布的歷史。在2006年,該製作工藝更是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單,即便如此,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它的傳承岌岌可危,延續了3000多年的歷史可能就此消失。

在黎族地區,可用來製作樹皮布的樹木有很多,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樹樹皮捶成布來製作衣物,已故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運英老人曾介紹,見血封喉樹是製作樹皮布的最佳樹種,用這種樹製作成的樹皮布不僅經久耐洗,而且柔軟、白淨。要把樹皮製作成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狀和縫製。儘管工序繁多,但用的工具並不多,主要有鉤刀(砍刀)、木槌、木棒等,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其製作過程大致如下,
選材剝取。在上山選樹前,先用麻線量好物體尺寸,再到森林裡選擇所需的樹木,把量好尺寸的麻線大致比劃後,才用鉤刀在樹幹的一段上下各劃一圈。剝取樹皮前,用木棒拍打樹幹,稍為松後,再用鉤刀豎劃一刀,便可從豎刀縫翹皮。如遇到難剝處,須用削尖的木棒楔進樹皮,剝下的樹皮成片狀。
壓平浸泡。剝下的樹皮不平整,要放在地上用石頭或其他物件壓平,約過10多分鐘後,再把樹皮放入溪水裡浸泡,使樹皮充分地吸收水分並脫膠。
捶打。將浸泡好的樹皮取出放在石頭上,用木槌捶打,需有一定的力度,但又不能把纖維擊斷。反覆多次,樹膠脫落後,顯出柔軟、潔淨的纖維。
晾曬。把含有水分的樹皮纖維放在乾淨處晾曬,約1天時間便可曬乾,成為成品樹皮布料備用。
縫合。製作樹皮布時,把片狀的樹皮纖維按尺寸劃開,再用竹針系麻線縫合。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穿用樹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蠻落後的標誌,而是文明進步的象徵。用樹皮布製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在人類學和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黎族樹皮布及其製作工藝,不僅是研究黎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而且對印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堪稱是研究黎族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凝聚了古人智慧的樹皮布製造工藝不應就此消失,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