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黎族潤方言女子上衣。
非遺傳承人王瑞妹現場展示黎族織錦技藝。
現代黎族樹皮衣。
清代龍鳳呈祥圖龍被。
現代黎族踞腰織機。
開幕式的黎錦服裝走秀。
巧手織黎錦,衣被書錦繡。深暗的底色上有色彩斑斕的神龍山鹿,鮮麗的花紋中有通經斷緯的人形舞姿。
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甄選出的150件黎族紡織品及相關文物向大眾普及黎族紡織技藝,展示海南多彩黎錦,傳播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
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背後,也有海南黎族先進紡織技藝的浸潤。縱觀海南幾千年的紡織文化,可探中國紡織之源,可明其流傳,更可現其歷史地位。
瓊島「織貝」
百世經緯
9月8日,恰逢《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對外發布第100天,經過精心籌備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走進北京,為首都群眾奉上一道來自海南自貿港的文化盛宴。
提起紡織,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為人津津樂道。而被稱為中國紡織史上「活化石」的海南黎錦,似乎缺少了應有的古今共鳴和震蕩。
然而,當觀眾走進展覽館,看到海南陵水石貢貝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紡輪,海南悠久的紡織歷史便可窺一斑。
海南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拍和陶紡輪證明,黎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已經懂得種植棉花、紡紗織布。「吉貝」為木棉、棉花別稱,海南島的吉貝種植尤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卉服」是指棉布所制之衣,表明早在戰國時,海南島黎族棉紡「織貝」工藝已達很高水平。
海南先進的「織貝」工藝從何而來?此次展出的樹皮衣、麻被和編織器具或許就是答案。
其實,海南島先民在使用麻、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年代。
人們把見血封喉樹、構樹等樹皮扒掉,經過修整、浸泡、拍打、縫製等一系列程序,製成可以蔽體的衣物原料。展廳中,泛著微黃的樹皮上衣、樹皮裙、樹皮衣被等,讓人們看到充滿原始氣息的「無紡」年代。
與此同時,瓊島的先民們也在不斷探索其他自然物料用於生產生活。
黎族種麻、運用麻纖維紡織的歷史悠久。《漢書·地理志》關於海南島有如下記載:「男子耕農,種禾稻薴麻,女子桑蠶織績」,說明早在漢代就有關於黎族先民紡織原料的文字記載,而如今黎族婦女利用麻纖維的技術仍十分嫻熟。此次展出的長176釐米、寬114釐米的黎族麻被,顯示出黎族人民對於自然饋贈的巧妙利用。
草編的葵葉笠、簍葉帽,竹編的腰簍、花筐,藤編的藤筐、衣簍……展館內,各類實物十分樸實,讓人不禁仔細端詳其充滿藝術感的紋樣編織。黎族先民充分利用海南島豐富的竹、藤、草等為材料,用手工進行經緯線勾搭,編製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
在長期編織過程中,人們對於纖維紡紗和經緯線互相挑壓原理愈發熟練精湛。當這些技藝應用於紡織時,便開啟了精彩的黎族紡織時代。
手經指掛
千種織繡
「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開幕當天,走秀模特所穿的黎族貫首衣讓現場觀眾仿佛回到千百年前那個手經指掛、機杼聲聲的時代。
海南島是我國最早種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區之一。相比於黎族先民用來紡紗織布的木棉花的纖維,棉花的棉絮纖維較長,所紡的紗較細,用其紗線織的布料柔軟而耐用,因此棉花用途越來越廣。當優質原料與精湛手藝相結合,黎族先民便創造出領先的紡織工藝,誕生了廣幅布傳奇。
廣幅布始見於秦漢。漢代黎族先民織成的棉布因質地柔軟,「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汙」而聞名海內,成為上貢朝廷的珍品,馳名海內。
從手捻紡錘到腳踏紡車,從黃姜等染色原料到各種色線,從踞腰織機到腳踏織機,一件件展品引得觀眾駐足停留,仔細端詳黎族先民在紡、染、織等方面的獨到之處。
通過文字、圖片和實物,此次展覽為觀眾們呈現了黎族傳統紡織工序:先紡染,後織繡。黎錦織造前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如上漿、導線、整經與穿筘等。織錦時,也多用黑色或藍黑色做底線(經線),根據圖案的需要,用各種色線搭配,錯綜地織出各種凸起的圖案。經緯交錯間,色彩愈發斑斕,圖案漸漸顯現,不同織法造就出優良精美、千變萬化的黎族錦布。
因為品種繁多,織工精細,海南島所產棉織物的質量、色彩均居全國之首,不僅成為貢品,還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極為繁榮,海南紡織品被運送到東南亞的許多地方,而且是大宗的貿易商品。
此時流落崖州的黃道婆在與黎族人民的共同勞作和交往中,了解和熟悉了紡織各道工序,掌握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元貞年間(1295-1297年),黃道婆踏上了北歸的路途,在烏泥涇改革紡織工具,傳授在崖州學到的整套棉紡織技術,將黎族先進的棉紡織經驗和漢族傳統紡織工藝相結合,將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松江一帶由此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有了「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的美譽。
「黃道婆把黎族紡織技術帶到江南,帶動當地棉紡織業發展,全國人民受惠於此。可以說,衣被天下,源頭在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說。
錦輝若雲
萬樣衣冠
展覽館內,製作精良、色彩鮮豔、圖案生動的明代雙鳳圖三聯幅龍被、清代黎族鳳魚圖三聯幅龍被等展品讓人十分震撼,讓不少觀眾以此窺見黎族紡織背後巧奪天工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原本為穿著耐磨耐用和避寒等實用功能需要而產生的黎族刺繡逐漸演變成裝飾,人們在織好的布上繡上圖案花紋,或者在織花、提花的基礎上再刺繡圖案,使之更加美觀。
由黎族傳統大被演變而來的龍被以棉線和蠶絲混織,圖案藝術造型受兄弟民族特別是漢民族文化的影響,被面紋樣出現龍紋、鳳紋、麒麟紋、魚紋為主體,花卉紋、漢字紋為輔的多種紋樣,為歷代統治者所青睞,因此成為朝廷的貢品,崖州被之名也由此而來。
近代,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海南紡織文化也隨之悄然發展進步,但黎錦技藝在海南島依然相對完整保留,成為我國古代紡織文化的活化石。黎錦技藝延續數千年,在有些地區仍保留著簡單而又原始的紡織工具及紡織技藝,黎族婦女運用最原始簡單的工具,創造了複雜而高超的工藝,織造出「豔若雲」的黎錦。
黎族紡織工藝品從遠古走來,無論是馳名於世、製作年代久遠的龍被,還是近現代服飾,無論做工精緻細膩,還是簡約粗糙,都蘊含著黎族人民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成為黎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2006年5月20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正式批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錦也隨之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和保護。
黎族織錦用色彩斑斕的錦線編織著海南島所獨有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精髓,也成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本版照片均由省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