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想挖老鼠洞
——中國鳥人首次出境護鳥記事(8)
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徐亞平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4月22日,「跟著大雁去遷徙」志願者從哈爾濱奔向同江。遼寧環保專家王敏老師車上突然飄出《橄欖樹》的旋律。
此歌,無疑是華語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曲目。40年矣,長盛不衰。歌家齊豫稱,《橄欖樹》是上天給她的寶。內地最早是由歌唱家朱逢博唱響的。她深情美麗的歌聲感動了無數的聽眾。
《橄欖樹》是一首有故事的歌。因為寫它的人叫三毛,也是有故事的才女,曾經踏遍大漠、閱盡人間,在故事裡道盡了她的人生,有對滾滾紅塵的愛和痴,有蝕骨的孤獨和赤子的純真。三毛文字裡的萬水千山,對生活的執念和對時光的眷戀,一次次、一代代擊中世間痴情兒和女。
旋律悠揚。王敏等開始都是靜靜地聽,聽到那句「為了天空的小鳥」,車上三男一女都跟著唱起來:「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
中國鳥人,跟著大雁去遷徙!
多好的中國故事啊!
故事裡還有另類好故事——
在長長的哈爾濱到童江的高速上,鳥類科學家周海翔教授用長達半小時的時間,分享了他年輕時候挖老鼠洞的故事。這個故事充分證明,不會挖老鼠洞的教授不是好的生態學家。
話說糧食困難的年代,少年海翔家裡到了秋冬時候,就把魔手魔掌伸向了老鼠洞。
那麼,老鼠洞裡有什麼呢?老鼠洞裡有玉米、黃豆、綠豆、紅小豆。周家把最好的糧食留給自己煮粥,把二等的糧食玉米賣給別人。周教授稱,通過挖老鼠洞,每年能多收幾百斤糧食,拿到鎮上去換糧票,解決了他們的學費問題。
老鼠洞裡還有什麼呢?還有學問。
少年海翔是個有心人。「挖了很多老鼠洞後,就對老鼠洞的結構,豎洞、橫洞的深度和走向、大小,糧食的多少、種類,洞的新舊,了如指掌。」
成功,沒有秘密。挖老鼠洞就是周海翔成為科學家的緣起吧。周教授說,在70年代糧食緊缺的時候,老鼠反而很多,老鼠窩還有那麼多糧食,這個現象說明,要富起來,必須打土豪。
言歸正傳。那個時候拼命地「除四害」打老鼠;但是老鼠過得還跟滋潤,現在不打老鼠了,老鼠反而不多了。這是什麼原因?值得思考。周教授認為,老鼠是不怕人的,但是它怕化肥、怕農藥。
周海翔教授的中國夢,就是想找一個老鼠洞重新挖一次,把它的住房結構拍個紀錄片。他自信地說:「做這個紀錄片,我是最合適的人選。」
謹以此篇獻給周海翔教授的青春期。
[責編:王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