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很少,大多數都是通過這個字的結構看意思。有的時候把聲符寫在旁邊,甚至兩個聲符。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現場
甲骨文的時間線:3000餘年的塵封與120年間的鉤沉發明
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當時的商王朝使用一種成熟的、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用於紀事佔卜的文字,是為甲骨文。
三千多年後的19世紀末,河南安陽小屯村村民在種莊稼時總是挖出一些礙事兒的動物骨頭,於是把它們扔到一邊的廢井,或者帶回村子賣給剃頭匠磨成刀瘡藥。
1899年,當時的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最高級主管)王懿榮得到了一味叫「龍骨」的藥。這味「藥」為龜甲或獸骨,但部分碎片上則遍布刻畫符號。有金石學功底的王懿榮看到這些符號不尋常,鼓勵古董商們速速去大量購買這種「龍骨」,他願意全部收購。
1900年時,義和團運動蜂起,王懿榮投井殉國,他收藏的甲骨流散,但好在很大一批轉到他的朋友——《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手中,劉鶚研究了部分甲骨並出了《鐵雲藏龜》一書,之後學者孫怡讓又根據《鐵雲藏龜》寫作了《契文舉例》。
20世紀上半葉,甲骨文的研究蔚為大觀,尤以「甲骨四堂」貢獻卓著,分別為「雪堂」羅振玉、「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觀堂」王國維。
「觀堂」王國維與「雪堂」羅振玉
「雪堂」羅振玉廣收甲骨,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撰寫了影響一眾人的《殷墟書契考釋》;
流亡日本的「鼎堂」郭沫若則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1929年完成《甲骨文字研究》的寫作,晚年他還主編了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彥堂」董作賓則參與了多次考古發掘,1933年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甲骨斷代學。
1917年,「甲骨四堂」中的「觀堂」王國維則以一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被郭沫若稱「新史學的開山」。他通過對甲骨文字的識讀與考證,爬梳出商代帝王世系,並與傳世的史料如《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等相對應,把過去大家都懷疑和否定的上古歷史推到商朝武丁時代。
1928年,國民黨在北伐勝利以後,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設了考古組。考古組立即組織考古隊員到安陽進行大規模的發掘。1928年至1937年就進行了15次挖掘。
解放後,考古工作人員也對安陽進行了長期的發掘,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大量甲骨出土,安陽一地也因為甲骨的出土成為最具波詭雲譎歷史感的地方。甲骨到21世紀初的時候,在商朝在東方的一個軍事據點——今天的濟南大辛莊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甲骨。
甲骨文重現迄今120年,學者們乃至大眾甲骨文的熱忱持續不減。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重金懸賞可以識讀甲骨文的人:每認出一個甲骨文就獎勵10萬。兩年過去,只有南開大學的蔣玉斌以一篇《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對商代文字「屯」字的闡釋,成為唯一獲得這十萬元的人。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
甲骨們從不見天日的地下被發掘,之後編碼、存放在暗暗的倉庫,如今終於得以在燈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的光輝。每一絲的裂痕、每一個細心刻畫的文字都承載著三千多年前豐厚的歷史訊息和關於時間的隱喻。
不同於尋常的古代藝術展側重於視覺化的美感的體悟,甲骨文的展覽則給人觀眾多一重的壓力:面對這一片片殘缺的甲骨和久遠的文字卻難以識讀、茫然不知其所言。
騰訊文化在展覽現場對專家學者及策展人進行了採訪。
在採訪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副主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趙永也告訴記者:「甲骨文內容晦澀,如何在展陳中使其通俗一些是我們要考慮的,即我們要堅持學術性內核並以通俗的方式呈現。內容上就是不只展示甲骨,還要展示甲骨的發現與製作,同時展示與之相關的青銅器、陶器、玉器、書籍等文物。形式上,展覽中配以相關的輔助展品和多媒體,讓文物能夠活起來。」
展覽現場
「商朝重大的事都要佔卜,他們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力量」
一片完整的甲骨
如上圖所示,一片完整的甲骨上將刻有前辭、命辭、佔辭、驗辭四個部分的內容。因為絕大多數甲骨在發現時都已經零零碎碎,那麼能完整保存著這四部分內容的甲骨則顯得格外珍貴。
甲骨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
如上圖的這片甲骨名為「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是羅振玉舊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錄於《殷虛書契菁華》。此骨碩大而完整,敘辭、命辭、佔辭及驗辭四項俱全,只有局部殘損,十分難得。其性質屬於卜旬,即卜問旬日(十日)之內的兇吉。
一般來說,卜骨的內容頗為豐富,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如甲骨的第四列內容就寫了商王也做了相同的卜問,但「佔辭」顯示了不好的預測。果然,一日後甲午日,王逐獵犀牛,一名小臣的車馬與王車發生碰撞,子央還從車上跌落,又應驗了佔辭。
這片甲骨對應的每一列的文字內容
有趣的是,這片甲骨的背面也非常重要。前幾天網上還有關於在中國古代,有霓虹出現是吉兆還是兇兆的討論,這片甲骨的背面的內容則給出了回答。這片甲骨背面的釋文為:
王佔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宦母昃有出虹自北飲於河。癸亥卜,殻貞:「往來無禍?」王佔曰:「旬無禍。」……其亦有來艱。五日丁卯,子……,吉。若稱不殟。
癸巳卜,殻貞,旬無尤?王佔曰:「乃茲(有祟)。
大致的意思是:庚戌日,層雲從東方湧來,投下一片晦暗,而日頭偏西時北方出現彩虹,在黃河中飲水,反映了出虹為龍吸水這一古老的民間傳說,「乃茲有祟」則是證明出虹為不祥之兆。
該甲骨背面刻文
背面刻文拓片
下面的這塊土方徵塗朱卜骨刻辭,長22.5釐米,寬19釐米,為武丁時期的甲骨,也是四辭俱全,字口塗朱,也是羅振玉《殷墟書契菁華》著錄的著名大版之一,性質屬於旬卜。
殘辭內容主要記載了四天之內,商朝遭受了五場異族侵犯的事件。
第一條記載巳日,異族侵害田稼並掠走七十五人。第三條記載丁酉日,土方侵害商東部邊境沚地的兩個小邑。
下面的這塊為般無咎全甲刻辭,即便純做藝術品欣賞也是相當漂亮的。這塊卜甲保存比較完整,舊錄於胡厚宣所輯《甲骨續存》。
卜甲正面契刻有對貞二辭,貞人古貞問般這個人是否有災禍,兩側還刻有兆序刻辭。反面契刻佔辭,王佔斷般沒有災禍。般為商王武丁時期的貴族,常受商王使令徵伐。從此片王親自為他佔卜是否有災禍,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人祭、捕犀:撲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在展覽現場騰訊文化也採訪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
他介紹:「商朝重大的事都要佔卜,他們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或是祖先。要想得到他們的幫助,就需要佔卜儀式,判斷事情好壞。從這些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殷商時期王室的重要記錄,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禮制文化和重建殷商文明非常重要。」
現場有記者提出是否有表現「積極正面」的甲骨卜辭時,黃德寬帶著大家在展廳找了一圈兒也沒有找到。他說:「甲骨卜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祭祀、徵戰等,表現祭祀的內容非常多,有各種形式的祭祀,甚至有以人來祭祀的內容。商代晚期,商王採用翌、祭、洅、劦、彡五中祭祀方法。」
據了解,商代祭祀儀式據統計有一百多種,有些祭儀為商代獨有,如萬祭、燕祭、束祭、爿祭等 ;祭品大多是祭牲,為羊、小牢、牛、牢、犬、豕、豚等,甚至還有人牲。
學者胡厚宣在《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上篇)》中統計:「記錄人祭的卜辭是1350片,卜辭1992條,僅在商王武丁時期(大約42年)的人祭卜闢就有甲骨673片,卜辭1006條,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條卜辭未記人數。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個奴僕作祭祀。」
如下面這塊甲骨拓片中的「用羌」,即殺羌人祭祀。
羌人在殷商時期非常悲慘,只要我們在甲骨文中看到一個手抓在脖子上、或者腳上掛了鎖的字形,都是可憐的羌人又被拿來祭祀了。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獲羌人」
腳上也綁了鎖的羌人的形象
甲骨文的卜辭也不都是那麼細碎,比如下面這塊很有名的小臣牆刻辭,就記載了殷末一次重要的戰爭中擒獲的首領、渠帥、活著的眾族以及被殺的人。
下面的這塊宰豐骨匕非常精美,背後嵌著綠松石,就骨版上文字的解讀,普遍讓人接受的辭文為:壬午,王田於麥麓,獲商戠兕。王賜宰豐、寑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大概的意思是:「壬午那天,商王在麥這個地方,獵獲了一頭兕(犀牛),賞賜了臣下,這件事發生在商王六年五月,並進行了肜祭和供奉。」
現場拍攝照片
網上可見的這塊骨匕的正反面
「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回到甲骨文究竟有多重要這個話題,19世紀末,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掀起了一股懷疑中國歷史的思潮。很多的學者認為中國的上古歷史靠不住,有的學者就提出了觀點:「東周以上無信史」。
而甲骨文的發現和王國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寫作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則發現,甲骨上有非常完整的商朝各個王的世系,王國維把這個王的世系跟《史記·殷本紀》加以對照以後,發現這兩者基本上是吻合的,這就證明這些傳世文獻如《史記》《三代世表》都是可靠的。一方面王國維印證了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資料,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甲骨的研究,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是準確可靠的商代歷史資料。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所收的他考證出的甲骨卜辭中可以和傳世文獻相對應的世系
本次展覽中有商朝君主「王亥」字樣的甲骨碎片
甲骨文的發現把過去大家都懷疑和否定的上古歷史往前推到了商朝武丁時代。所有的學者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誰也不能否認商朝的存在,不能否認商朝所達到的文明的高度。
當然,從甲骨文這個字體本身,它也代表了當時創製和使用它的先民們的驚人的智慧。
現在發現的5000多甲骨文中,有相當體量的形聲字。在採訪中,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認為:「實際上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很少,大多數都是通過這個字的結構看意思。有的時候把聲符寫在旁邊,甚至兩個聲符。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形聲字被認為是文字很成熟以後才會大量出現的,所以說甲骨文本身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既然武丁時期已經有這麼成熟的文字,它之前一定有一個很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所以我們為什麼說夏朝歷史和商朝早期歷史一定是很可靠的。
宋振豪說:「我們的文獻記載了故事體系,我們的老祖宗講夏商周確實存在的。既然王國維能考證出殷本紀跟甲骨文是對應的,那麼文獻中記載的夏也應當是可靠的,商朝往前可以追到河南二里頭,地理時空都能對應,這是考古事實。夏一定是有文字的,但是不一定跟甲骨一樣。」
關於甲骨文的識讀,宋振豪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仍有很大的餘地可以有所作為:「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用大數據加工可以減少很多人工失誤,很可能有多路徑的對當時社會歷史的理解。對於甲骨文的研究目前還大多數是對語法的直觀認識,有三分之二還沒找到對應的現代漢字,理解起來還不到位,這一塊還需要加強。甲骨文畢竟是中國信仰的源頭,漢字的鼻祖,反映了中國早期社會的性格特點,無法用文字表述,得慢慢悟,這個觀念是沒法直接講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研究方法,如黃德寬談道:「現在公認的被認出來的甲骨文大概是1400字左右,當然被專家考證過的就不止這麼多了,但是沒有形成共識。我們說一個字是否被認出來,是知道形是什麼意思,音怎麼讀,意思怎麼用,且行業裡能夠公認,不能有不同意見。老一批的學者們離開,年輕人用的研究手段不一樣,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進步,早期學者很辛苦,找一個龜甲的拓片都很難。」
甲骨文設計字庫「漢儀陳體甲骨文」
談起甲骨文,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稱其「晦澀」:識讀困難,意義不明,字形不固定……而即便不認識,這些刻畫的字符看上去也很有美感,符號精巧、字體錯落,且豐富多變。
古文字學家董作賓先生曾以甲骨書寫字形為甲骨文斷代,將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至武丁為第一期,字體氣勢卓偉、秀麗端莊;祖庚、祖甲為第二期,字體工整凝重,溫潤靜穆;廩辛、康丁為第三期 , 字體頹靡草率、細麗工整;武乙、文丁為第四期,字體勁峭粗獷峭峻;帝乙、帝辛為第五期,字體大小錯落,章法疏朗。
現場展覽的甲骨 像小帆船的那個字為「吉」
展覽的策展人趙永說現在甲骨被收藏在許多博物館,如此次展覽就向國家圖書館、山東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考古研究院、寶雞周原博物院等單位借調了甲骨文物。
「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還是需要系統學習和了解,這也是我們日後努力的方向。」趙永說。
他談到國家博物院館也在推廣甲骨文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比如與清華的老師合作,和開發一些文創產品等。
本次展覽開發的文創周邊
而對甲骨文的普及做了最多工作的或許還要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他是全球首款甲骨文設計字庫「漢儀陳體甲骨文」設計者。
相對於其它字庫開發,甲骨文字庫從字體到字庫的過程更顯艱難,1.0版所需的3500字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據陳楠在採訪中講述,「可識別的甲骨文只有1500字左右,想要滿足書法藝術所表達的內容,有大量的字需從金文、籀篆、石鼓中尋找部件或將現有甲骨文加以拼組。而硬性要求陳體甲骨文的1.0版要滿足3500字的常用字量,使得確定標準字形成為這套字庫開發真正的觸點所在。」
「漢儀陳體甲骨文」設計示意圖
「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