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甲骨的傳說】
關於甲骨的發現過程,有一種說法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國清末著名金石學家、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人
王懿榮
患病,按醫生診斷後所開的處方,派人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藥店達仁堂購得一味叫「龍骨」的藥。王懿榮在打開藥看時,發現「龍骨」上刻有文字,儘管不認識,但仍能感覺到這可能是古文字,於是便派人將達仁堂的「龍骨」統統購買回來,進行辨識研究。不久,濰縣的古董商範維卿又攜十數片甲骨進京拜見王懿榮,也被王收購下來。之後,陸續又有古董商趙執齋攜甲骨數百片來京,悉數為王所收購。

龍骨發現另有說法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先登在其著述中也記錄有關於甲骨文的來歷。1961年,李先登認識了著名的甲骨文專家王襄先生,王襄認為王懿榮買藥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沒有根據。王襄的說法是,安陽殷墟小屯村的農民很早就在耕作中發現了商代甲骨文。但最初古董商並不認識,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淮縣古董商範壽軒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時,向王襄鶴、孟定生請教,孟定生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第二年(1899年)秋天,範壽軒從小屯買了一批甲骨帶到了天津,王襄鶴、孟廣慧各收購一些。其餘的甲骨被範壽軒帶到北京,賣給了王懿榮,甲骨文就是這樣最初被學術界發現、鑑定和收藏的
王襄
(1876~1965)中國現代金石學家、甲骨學家。字綸閣,號簠室。天津市人。清光緒二年十一月十六日(1876年12月31日)生,1965年1月31日卒。1910年在北京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礦科畢業,1913年又畢業於天津民國法政講習所政治經濟科。曾在天津、福建、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等省鹽務稽核所任職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

王襄業餘研治金石、甲骨之學,是最早蒐集和研究甲骨的學者之一。所著《簠室殷契類纂》一書,1920年初版時,釋字873個,1929年增訂再版時,釋字957個,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佔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但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考古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極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的賈湖契刻符號。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歷史發展甲骨文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較為成熟的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四、勁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五、嚴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佔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蹟。






甲骨文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佔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佔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藥店為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一年。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裡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佔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佔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佔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佔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佔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裡佔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佔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裡,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簡化,形體複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佔卜,然後把佔卜的有關事情(如佔卜時間、佔卜者、佔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佔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徵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佔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髮,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四祀弋其卣釋文
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二字合為一字,應該同下都為祭禮);丁未,煮;己酉,王在杵,必其賜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顧紹驊編輯 於二〇一七年八月三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