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2020-12-06 顧紹驊的詩情畫意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甲骨的傳說】

關於甲骨的發現過程,有一種說法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國清末著名金石學家、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人

王懿榮

患病,按醫生診斷後所開的處方,派人在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藥店達仁堂購得一味叫「龍骨」的藥。王懿榮在打開藥看時,發現「龍骨」上刻有文字,儘管不認識,但仍能感覺到這可能是古文字,於是便派人將達仁堂的「龍骨」統統購買回來,進行辨識研究。不久,濰縣的古董商範維卿又攜十數片甲骨進京拜見王懿榮,也被王收購下來。之後,陸續又有古董商趙執齋攜甲骨數百片來京,悉數為王所收購。

王懿榮 像

龍骨發現另有說法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先登在其著述中也記錄有關於甲骨文的來歷。1961年,李先登認識了著名的甲骨文專家王襄先生,王襄認為王懿榮買藥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沒有根據。王襄的說法是,安陽殷墟小屯村的農民很早就在耕作中發現了商代甲骨文。但最初古董商並不認識,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淮縣古董商範壽軒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時,向王襄鶴、孟定生請教,孟定生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第二年(1899年)秋天,範壽軒從小屯買了一批甲骨帶到了天津,王襄鶴、孟廣慧各收購一些。其餘的甲骨被範壽軒帶到北京,賣給了王懿榮,甲骨文就是這樣最初被學術界發現、鑑定和收藏的

王襄

(1876~1965)中國現代金石學家、甲骨學家。字綸閣,號簠室。天津市人。清光緒二年十一月十六日(1876年12月31日)生,1965年1月31日卒。1910年在北京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礦科畢業,1913年又畢業於天津民國法政講習所政治經濟科。曾在天津、福建、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等省鹽務稽核所任職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

甲骨文專家王襄

王襄業餘研治金石、甲骨之學,是最早蒐集和研究甲骨的學者之一。所著《簠室殷契類纂》一書,1920年初版時,釋字873個,1929年增訂再版時,釋字957個,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佔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佔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但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考古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極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的賈湖契刻符號。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欣賞圖片1
甲骨文欣賞圖片2

歷史發展甲骨文文因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較為成熟的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四、勁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五、嚴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佔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蹟。

甲骨文欣賞圖片3
甲骨文欣賞圖片4
甲骨文欣賞圖片5
甲骨文欣賞圖片6
甲骨文欣賞圖片7
甲骨文欣賞圖片8

甲骨文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佔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佔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藥店為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一年。

甲骨文欣賞圖片9
甲骨文欣賞圖片10
甲骨文欣賞圖片11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裡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佔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佔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佔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佔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佔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裡佔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佔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裡,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簡化,形體複雜的字,日趨簡單,筆畫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佔卜,然後把佔卜的有關事情(如佔卜時間、佔卜者、佔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佔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徵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佔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髮,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甲骨文欣賞圖片12
甲骨文欣賞圖片13
甲骨文欣賞圖片14

甲骨文——四祀弋其卣釋文

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二字合為一字,應該同下都為祭禮);丁未,煮;己酉,王在杵,必其賜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顧紹驊編輯 於二〇一七年八月三日星期四

人民網強國論壇積極推薦《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系列》

相關焦點

  • 書法篆刻家傅偉華試驗數千次創出「甲骨文鈞瓷龜甲片」被河南省...
    7月20日下午,「『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河南四通實業有限公司隆重舉行。是日,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攜手創作團隊將創作出的一片「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和甲骨文書法長卷《蘭亭序》捐贈給了河南省檔案館,為頌揚黃河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韓天雍講座回顧|吉金為尚——甲骨文、金文書法賞鑑與研習
    2021年1月8日,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韓天雍教授應邀來到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帶來《甲骨文、金文書法賞鑑與研習》的講座。本次講座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院長、博導羅宏才教授主持。
  • 校園|高校用「甲骨文橫幅」迎新,學生:看不懂但……
    與其他學校的迎新橫幅不同的是,這裡所有的橫幅內容都採用甲骨文形式,吸引了不少師生駐足觀看。圖為「甲骨文橫幅」。受訪者供圖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宣統處教師劉曉毅告訴記者,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為了普及甲骨文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國際教育學院自6月份就開始策劃這次別出心裁的標語迎新活動。
  • 漢字DNA大檢測——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眾所周知,在龐大的漢字家族裡,有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者,他誕生於殷商時期,影響著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他就是——甲骨文!那麼,甲骨文和我們今天書寫的漢字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呢?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 硬筆書法理論知識|楷書的概念及其特點
    初學書法一般皆以楷書打基礎,而楷書中則先學唐楷,然後學魏碑,以求從嚴謹的唐楷中解放出來。楷書,顧名思義是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書,因完整規範、法度嚴謹而得名。硬筆臨摹八大山人作品今天的黑體字、宋體字、仿宋體字及其他各種印刷文字、美術字都是以楷書為基礎創造的。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據介紹,漢字演變書法展大致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石鼓文、戰國簡帛、秦小篆、漢隸書、章草、魏晉行書、唐楷,上下幾千年漢字字形字體代表性作品仿作,全面展示從殷商以來至今九種主流字體字形的基本特徵。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書更多地承載了文字意義與功能,漢字形態的顯現離不開書法,而書法也離不開漢字的產生和發展。沒有漢字就沒有書法,沒有書法也就沒有漢字,這如同雞和蛋誰生誰一樣難以確切回答。中國書法附於漢字而產生和發展,由於漢字而崇高和輝煌。研究中國書法的產生、發展和特點,必須從研究中國漢字起源開始。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今天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長三角文博會正在大虹橋地區的「四葉草」舉辦,昨天下午,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壯哉中華——長三角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研討會」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開幕。來自蘇浙皖滬等長三角地區的文博專家、書法家、篆刻家及文化界嘉賓200餘人出席展覽,共商中國文字的源頭與未來。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 清朝皇帝比賽書法,冠軍將花落誰家?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一)各種書法體簡介:1、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
  • 黑土學地理(普及版)45
    世界地圖黑土學地理(普及版):世界地理(四十五)說完世界組織,接著說世界之最和各大洲之最。一、自然地理(一)河、湖、海、洋15.第二大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中國,面積5萬平方千米;第三大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越南,面積4.4萬平方千米;第四大三角洲:尼日河三角洲,奈及利亞,面積3.6萬平方千米;第五大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緬甸面積3萬平方千米;第六大三角洲:勒拿河三角洲,俄羅斯,面積3萬平方千米;第七大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國,面積2.6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甲骨文重現迄今120年,學者們乃至大眾甲骨文的熱忱持續不減。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重金懸賞可以識讀甲骨文的人:每認出一個甲骨文就獎勵10萬。兩年過去,只有南開大學的蔣玉斌以一篇《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對商代文字「屯」字的闡釋,成為唯一獲得這十萬元的人。
  • 香港學者金耀基:漢字常存,中國獨特的書法就會常存
    所以陽明山山坡上有我學生時代的書法。誠然,不是父親,絕不會有今日我的書法展,父親是「我的書法緣」的第一緣也。金耀基書七言字對(王勃 滕王閣千古寫景絕誦)二我一生寫了70多年的字,像所有現代的中國知識人一樣,用鋼筆、原子筆寫字遠多於毛筆。毛筆的實用性日減,也因此毛筆寫字便更是純審美的藝術行為了。
  • 甲骨文表情包走紅網絡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甲骨文表情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牆內看花)   如今,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已經成為鬥圖圈的「新寵」。意蘊深遠的傳統文化符號竟與「神馬、有木有」等網絡流行詞產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
  • ​B2B跨境電商美翻網融資1000萬,甲骨文公布第二財季淨利潤同比...
    據介紹,美翻網目前有兩塊業務,一是把國外的貨品通過跨境的方式賣到中國,先面向代購,再通過代購尋找客戶繼續銷售;二是幫助國際上的其它品牌在中國做落地服務,讓客戶的產品在國內的第三方平臺上線。 甲骨文公布第二財季財報:淨利潤同比增10% 新浪科技消息:甲骨文今天發布了2018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報告顯示,甲骨文第二財季總營收為96.2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0.35億美元相比增長6%;淨利潤為22.3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0.32億美元相比增長10%。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表徵,在孕育之初,就具備中國經典文化的精神。從漢字的起源來看,漢字的創造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這與中國古代經典《易》中所載八卦起源說一致。
  • 書法五體,各顯其美
    一次朋友聊天,我說退休後有了時間要把書法「五體」從頭來過。朋友說那多麻煩,喜歡什麼體就練什麼啪。我說,書法五體,各顯其美,學楷行草不知隸篆之變,難得其妙。中國書法以漢字為母體,從原始社會晚期的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籙、隸、楷、行、草,一路發展演進而來,形成了一個清晰可見的運行軌跡。學書一般從唐楷開始,到了一定程度會自然而然地對篆隸行草感興趣,乃至對"五體"從頭來過。在融諸體之長、觸類旁通的高起點上,再精練一兩體,加上"字外功",這是歷代大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和規律,概莫能外。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的文字變遷
    一、知識介紹中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漢字的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歷程:甲骨文目前最早的有體系的可考文字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顧名思義,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最早被晚清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在近代對其研究頗有造詣的有四位學者並稱「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目前可考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左右。金文顧名思義,金文多刻在青銅器上,用於記載天子貴胄和功臣的事跡。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美索不達米亞文字不過,除了古埃及,還有很多文明古國早期都出現過象形文字,如中國、美索不達米亞目前,世界公認的人類最早文字是《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裡記載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象形文字,迄今為止,共發現了兩千多個,大多寫於泥板之上,但這種象形文字還未釋讀成功,所以不知其意,此外,還有克裡特島、哈拉帕和瑪雅文化中的象形文字都沒有被釋讀出來。
  • 欣賞: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的12幅行草書書法創作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擅長行草書寫法,從學生時代就酷愛書法,早期臨習王羲之、米芾、文徵明等諸家行草書風格,對書法理論也頗有研究,寫了100多篇學習心得在各類書刊發表各種書法理論性文章300隨著不斷的磨練和寫法的創新,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既保留了一定的古法元素,又突顯現代書家的創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