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發源於漢字的萌生。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甲骨文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秦統一文字表楊曉君攝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併天下,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隸書
由篆書演化來的隸書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隸書為後來的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奠定了基礎。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裡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華夏無窮智慧的結晶。
漢代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這一期間,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
趙孟頫書法作品
元代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風格。而到了明代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清代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書法
從魏晉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湧現了一批批書法大家。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法家。宋代書法雖然發展緩慢,但是也有為後世所推崇者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元代趙孟頫,明代唐伯虎等都是為後人所熟知的書法大家。
蘇軾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經過歷代文人墨客對書法的傳承研究與創新,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除署名外,其餘圖片均來自網絡)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