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2021-01-10 騰訊網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裡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發源於漢字的萌生。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甲骨文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秦統一文字表楊曉君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併天下,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隸書

由篆書演化來的隸書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隸書為後來的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奠定了基礎。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裡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華夏無窮智慧的結晶。

漢代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這一期間,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

趙孟頫書法作品

元代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風格。而到了明代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清代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書法

從魏晉時期開始,中國歷史上湧現了一批批書法大家。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法家。宋代書法雖然發展緩慢,但是也有為後世所推崇者的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元代趙孟頫,明代唐伯虎等都是為後人所熟知的書法大家。

蘇軾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經過歷代文人墨客對書法的傳承研究與創新,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除署名外,其餘圖片均來自網絡)

責編:張欣

相關焦點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花兒
    花兒,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蒙等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民歌。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宣紙製作...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的美譽。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藝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是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雕版印刷技藝古稱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再於印板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圖文轉印於紙張的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提名揭曉,中國2項入圍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提名揭曉,中國2項入圍中國鴨綠江沿岸一個鳥語花香的河口,緬甸高山上矗立的古老的八卦寺,奧地利的一條深受尋求刺激者歡迎的高山公路,這些都是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提名名單。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可以是傳統口頭文學、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也可以是禮儀節慶等民間風俗。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尚未收到埃及對中國山寨「獅身人面像」的...
    新華網合肥5月27日電(記者呂秋平 詹婷婷 朱青)針對近日河北石家莊山寨「獅身人面像」事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基肖爾·拉奧27日在此間表示尚未收到埃及官方對此事的正式投訴。    「據我所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收到埃及官方的正式投訴。我目前對此事的了解都是通過媒體報導獲知的。」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特別是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貴州省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零的突破,對我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截止2019年底,我州共有48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39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94人入選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013人。紮實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
  •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合作夥伴座談會舉行
    12月29日下午,一年一度的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合作夥伴座談會在北京線下和線上同步召開。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剛出席長沙分會場活動。本次會議從中國14座聯合國創意網絡城市中選取了北京、南京、長沙、揚州、澳門五個城市作為代表發言。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中國太極,成功申遺!看仙居高山之巔太極表演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單獨申報的
  • 從瑞安山旮旯到聯合國會議桌,這個「字」承載了這麼多值得玩味的...
    11月28日至2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印刷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 在此,我們特邀十年前該項目申報材料的執筆人和申報過程的主要工作參與者之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木活字印刷技術》作者吳小淮先生撰文,披露瑞安木活字印刷傳承、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在下一步工作中,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將全力支持普洱市申遺工作,普洱市要準確把握形勢,樹立底線思維;嚴格按照申報標準,對照先進經驗和專家指導意見完善工作方案,力爭申遺籌備工作無懈可擊;在項目規劃和產業發展中,要處理好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關係,力爭把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打造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遺產傳承保護利用的典範。
  • 2019世界遺產提名清單出爐,中國兩地入圍,最終結果7月10日公布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放榜的時刻了,今年中國有哪些地點將會上榜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吧。據外媒6月25日報導,本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進行為期11天的會議,審議並選出2019年上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名單。
  • 【人類遺產·瑰麗文化】西班牙世界遺產之安達盧西亞篇
    2016年,西班牙安特克拉石墓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西班牙瓦倫西亞法雅節被列為非物質遺產...也許這就是西班牙的魅力所在,不僅有令人嚮往的陽光、沙灘,刺激你味蕾的饕餮美食,還有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那麼西班牙到底擁有多少世界遺產呢?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可選擇部分項目為示範推進標準研究工作,待相關研究工作較為成熟之後再推廣,而選取已經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且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的項目,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樣板作用。研究者要在學術反思的基礎上與政府有關部門、生產企業、項目傳承人等努力建構起溫情且動態的有利於具體非遺項目傳承、發展轉化的標準體系,從而推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  注釋  [1]苑利:《〈名錄〉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有個奔馳保護神(圖)
    從2013年開始,項目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的指導下,開展了遺產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對管理人員及社區居民進行培訓和能力建設、完善世界遺產地誌願者協會、完善世界遺產地展示系統等活動。  8年以來,「自然之道 奔馳之道」項目在多方合作夥伴的共同協作和努力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