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流傳於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蒙等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民歌。
花兒的歷史
花兒因在歌詞中將女性比作花朵而得名,它誕生於明代初年,以漢語演唱為主。除人們在平常田間勞動、山野放牧以及旅途中即興漫唱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行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族競唱活動——「花兒會」。
花兒在當地被稱為「漫花」,由於其發音多帶「兒」音,在外人聽來便有「漫花兒」。當地青年男女會在「花兒會」的這一天背起乾糧,到附近山中「漫花兒」去。他們以歌會友,有的單打獨唱,有的一問一答,有的相互對唱,形式多樣,自由而散漫,所以稱為「漫花兒」。
花兒分類及分布地區
花兒因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不同,又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3大類。其中流行於固原地區的花兒又分為:「河州花兒」和「山花兒」。
第一類「河州花兒」,它發源於河州地區,相當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轄域,遍及臨洮、康樂、和政、廣河、永靖、夏河等縣,有的甚至流傳到寧夏。
第二類「洮岷花兒」,在洮岷地區,即甘肅省的臨潭、岷縣、卓尼一帶。
第三類「西寧花兒」,它發源於西寧地區,在青海省的西寧、湟源、貴德、樂都、循化一帶。
花兒的曲調
花兒具有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等特點。其音樂形象絢麗多彩,文學內容豐富。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
另外,在河湟地區有著上百種的曲調,不同的曲調不同「令」。按流行地分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互助令」「西寧令」。按照花兒的襯詞又分「白牡丹令」「尕馬爾令」「好花兒令」「花花尕妹令」「溜溜兒山令」「楊柳兒姐令」「咿呀咿令」「水紅花令」等。
花兒的內容
花兒的內容有情歌、生活歌以及本子歌。花兒的主體是情歌,其藝術水平高超,充滿思想激情,集歷代勞動人民群眾的智慧於一體,是花兒中最精彩、最動人、最豐富的部分。生活歌指的是情歌之外反映人們生活的內容,前景廣闊。本子歌花兒的唱詞分為「散花」「本子花」,其中「散花」為單首或幾首獨立成篇表達比較簡單內容,「本子花」則是反映歷史故事的花兒,其特徵為表現內容與故事的聯貫和富有敘事性。
花兒的現狀
隨著經濟大潮和現代文明的衝擊與滲透,在當地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花兒的生存空間正在面臨著萎縮,原有農村生活被打破。再加上現在很多年輕姑娘與小夥已不能滿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紛紛離開家長外出賺錢和尋找新的生活夢想,熱愛花兒並為之努力的傳唱把式越來越少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