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2020-12-06 人民網傳媒

【摘要】數據新聞的本質是充分運用收集、處理和呈現數據的技術,對某個公共議題或社會事件的發展情況、原因和背景等信息進行量化分析,為受眾提供中宏觀層面的認識。數據新聞的生產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煉數據,二是可視化敘事與傳播,迥然相異於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理念、技術操作和傳播方式各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就數據新聞產品的內容製成來看,尤其是它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報導結構和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在新聞敘事的實踐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義。

【關鍵詞】新聞生產;新聞敘事;可視化呈現;參與式文化

1. 大數據環境與數據新聞的興起

2017年1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建設數據強國看作是推進位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呈現出大總量、多維度的整體特點,不同於以問卷調查結果和政府統計報告為主的傳統資料庫,一方面政府數據開放逐步成為主流趨勢,網際網路的雲端數字功能為傳統的資料庫提供了不斷整合更新的機會,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信息留痕特點也讓網民的瀏覽、評論、行動等網絡行為統統成為資料庫的組成部分,被允許接入資料庫的人員在分析這些數據之後,將可能得出某些微觀思考過程中較難得出的結論。由於大數據是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平臺之上繁榮發展起來的,網際網路的連接之廣和社交媒體的平臺類型、關係圈層之多樣也影響了它所呈現出的信息特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新聞生產者不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來準確描述社會運行的整體特點和微觀事件的事實本質,身處其中的公眾就容易因為信息的駁雜,難以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正確的決策。

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初步實踐起源於國外,隨著計算機科技和可視化設計軟體的逐漸發達,《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等國外主流媒體陸續生產出數據新聞作品,各家機構專門負責數據新聞的部門紛紛成立,評價數據新聞質量好壞的全球性大獎「數據新聞獎」也在2012年舉行了首屆頒獎典禮,對數據驅動的調查新聞、新聞可視化敘事和數據驅動的應用三類新聞產品進行了評選。在中國,數據新聞自2013年左右興起以來,從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新浪「圖解天下」和騰訊「數據控」到財新網「數字說」、新華社數據新聞等,形成了由網絡門戶網站到傳統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浪潮。總的來看,大數據環境增大了受眾對綜合提煉出有效信息的數據新聞的需求,為數據新聞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來源。

2. 文獻回顧與評述

2.1 數據新聞的沿革與發展

數據新聞的興起並非毫無預兆,它是歷史實踐經驗積累與大數據環境刺激雙重前提下的創新事物。方潔(2013)梳理了數據新聞與「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報導」和「數據可視化」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精確新聞(Precision Journalism)主張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用到新聞實踐中,強調科學的收集資料、查證事實,用數據來說話,從而提高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卜衛(1998)認為計算機輔助新聞報導(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簡稱CAR)指的是用計算機來輔助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新聞報導方式,經歷了數據收集來源多元化、數據處理工具簡單化、新聞生產環節數位化的發展過程。數據可視化的概念相對寬泛,韓衛國等學者(2004)認為它指的是將大量數據組合構成數據圖像,將數據的各個屬性值以多維數據形式表示,使人們能以更直觀的方式從不同維度觀察數據及其結構關係。發現數據中隱含的信息。

從時間線前後來說,這幾個概念的出現順序是數據可視化-計算機輔助新聞報導-精確新聞-數據新聞,前三個概念與數據新聞的關係分別是表現邏輯、技術手段和內容生產方式,它們與新聞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與數據新聞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大,從觀念到實操逐漸為數據新聞生產的實踐打下基石。但同時也應看到數據新聞與這三個概念的相異部分,首先,數據新聞注重的更多是數據可視化和文字報導的有機結合;其次,隨著數據新聞在報導選題和報導功能上的擴展,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核心焦點也從計算機可視化軟體的運用轉移到了新聞選題的價值和新聞內容的整合水平;另外,精確新聞強調的是新聞記者在報導中應體現科學的操作技術,而數據新聞在此之外還注重受眾的參與製作和互動傳播。

2.2 傳統與新興的新聞生產流程

傳統的新聞生產與新興的數據新聞生產流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劉義昆(2014)認為:「在過去,一個新聞的生產過程大致如下:記者發現新聞線索,前往現場採訪或遠程聯繫當事人/目擊者,最後撰稿成文或編輯播出。 」而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開放、信息共享環境下,章戈浩(2013)提及保羅·布拉德肖曾在《數據新聞的倒金字塔》一文中提出了數據新聞生產的「雙金字塔結構」,如圖1,倒金字塔自上而下是編輯、清理、情境與綜合,而通過傳播的連接,正金字塔自上而下是視覺化、敘事、社交化、人性化、個性化、應用化。

這樣看來,傳統新聞生產的具體流程可以概括為「線索-採訪-編輯」的模式,新聞線索的來源是線人或某個單獨事件,採訪是獲取新聞信息、後期形成新聞內容的核心環節,寫作與編輯製成的新聞產品往往由微觀敘事的文本或線性排列的視聽元素來呈現,整個過程中的信息流量表現出小-大-小的發展特點。而新興的數據新聞生產則恰恰相反,表現出了大-小-大的發展特點,從保羅的雙金字塔結構中可以看出一個「綜合+分析」的邏輯,綜合的過程是數據的規律發現,分析的過程則是探索數據規律在情境中如何與普通受眾建立具體的聯繫,重視情境聯繫,這樣的生產方式天然決定了數據新聞只有與受眾建立良好互動,才能發揮其本身的基本功能。

Tandoc和Oh(2017)將新聞生產要素劃分為三部分:新聞價值、新聞操作和新聞規範,分別對應著新聞選題、新聞製作和新聞報導呈現。 研究中所指的新聞價值包括揭露性、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赫性和異常性;新聞操作主要是信源選擇和可視化方式;新聞規範主要是報導的客觀原則和公開透明原則。在新聞規範方面,除去客觀性與透明性,楊保軍(2014)的《新聞理論教程》還提出了新聞報導最重要的事實原則。

這樣看來,新聞生產流程的整體內容可以被概括為「價值-操作-規範」,新聞工作者在選題時需要對新聞價值進行判斷,在具體操作時需要選擇信源和呈現方式,在整個報導過程中需要遵守相應的新聞規範,在對比傳統與新興的新聞生產方式時,研究應當關注數據新聞在判斷選題新聞價值時的考慮權重與傳統相比有哪些變化,比較兩種方式的信源選擇和可視化呈現特點,觀察傳統的新聞規範在數據新聞生產中是否被遵守,進而探討數據新聞應當如何更好地遵守新聞規範。這樣的分析方式比較完整地涵蓋了新聞生產的重要環節,也較易編碼進行量化研究,本研究也是採取了「價值-操作-規範」的模式來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2.3 傳統與新興的新聞敘事方式

作為新聞生產的製成品,數據新聞與傳統新聞報導在內容敘事方式上的差異最為明顯。新聞傳播和敘事理論的結合發軔於「新新聞」流行的20世紀70年代,新聞敘事學也在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開設。範迪克(Van Dijk,1988)的《作為話語的新聞》是第一本觸及新聞敘事結構的書,整理了新聞報導的敘事邏輯,認為故事由情境和評論組成,貝爾(Bell,1991,1998)提出的新聞表達結構與範迪克也較為相似。林東泰(2015)總結出傳統敘事文本的幾個要素:事件及其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行動者及其行動功能、人物角色、時間地點、故事情節的可預測性和資訊來源。 方毅華(2013)提出現下的新聞敘事存在的問題有敘事效果與新聞客觀原則、新聞真實性之間的矛盾,敘事時的刻板印象與新聞複雜性之間的矛盾,個體事件報導與正確歸因之間的矛盾等。

這樣看來,傳統的新聞敘事方式與文學敘事聯繫較為緊密,基本上以文本敘事為主,但也存在運用文本語言的編排追求視覺化效果的情況。新聞敘事理論主要聚焦於敘事時間、順序和結構要素,往往是對某個單獨事件的深入挖掘過程的呈現,較為關注對微觀細節的排列組合,除去主題提煉的操作能夠體現出一定的宏觀意識,傳統的新聞敘事基本可以被描述為微觀敘事。這樣的敘事方式在深入單個事件、反常事件的細節呈現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隨著新聞報導對事件背景和角色動力的重視程度提高,系列式策劃報導運作愈加成熟,傳統敘事方式所能呈現的深度和廣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數據新聞的敘事方式以宏觀敘事、圖像敘事和交互敘事為主要特徵。方毅華(2018)提出數據新聞的敘事聚焦於宏觀敘事和深度敘事,「宏觀敘事表現為聚焦生活與社會利益息息相關卻容易被忽視的,或者以個體力量難以觀察的事實,通過將數據組織起來展現其規模、突出值、變化、對比及整體趨勢,以量變呈現質變,從而引起社會的關注。」另外,數據新聞往往利用各類圖表元素、動態效果對主情節進行可視化的補充,朱莉(2018)總結出數據新聞的三種可視化敘事策略:基於時間線、地理圖和圖表的敘事策略,從中可看出數據新聞的敘事重視事件相關元素的時空聯繫和社會網絡關係。

3. 對數據新聞生產流程和敘事方式的分析

3.1 對數據新聞生產流程和敘事方式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進行分析。

在研究數據新聞的新聞生產流程時,本研究將新聞生產劃分為新聞價值、新聞操作、新聞規範三個部分。新聞價值的內容有揭露性、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赫性和異常性6個。新聞操作包括信源類型和可視化特點,信源類型的研究包括人物信源和數據信源的類型,人物信源的內容分別是無人物信源、政府人員、專業人士和普通人4個,數據信源類型的內容有政府、媒體報導、官方組織、商業信息和學術成果6個。新聞規範包括客觀性和透明性,考察數據新聞是否帶有觀點,以及是否公開原始數據,只有提供了能直接訪問原始數據的連結才算數據公開,僅公開數據來源屬於部分公開。

在研究數據新聞的敘事創新時,對數據新聞的圖像敘事、宏觀敘事和交互敘事方式進行質性研究,即回答數據新聞如何以圖像語言進行宏觀的、深度的敘事,如何在宏觀敘事和受眾生活之間建立具體聯繫的問題。

3.2 從新聞選題看數據新聞如何判斷新聞價值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選題分析,如表1,研究發現數據新聞選題最看重的新聞價值是接近性和重要性,兩類的比例都佔到了78%,遠遠高於其他幾類。其次是異常性、揭露性,分別佔了42%和36%的比例,而傳統新聞報導注重的時效性在數據新聞選題中卻顯得並不特別重要,只佔到了25%的比例,這與數據新聞專注深度、強調互動的特點是一脈相承的。 

3.3 從數據來源和可視化特點看數據新聞如何操作報導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數據來源分析,如表2和表3,研究發現過半的數據新聞不會使用人物作為報導的信源,相對較多的是採訪普通人或專業人士得到的信息,但是從變化趨勢來看,數據新聞使用人物信源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新聞工作者逐漸意識到質性材料在數據新聞中能夠起到畫龍點睛或形成人物群像的作用,其實是對數據分析的一種有益補充。數據新聞最主要的三個數據來源渠道分別是官方組織(64%)、政府(53%)和媒體報導(47%),這一點來看,新聞工作者傾向於信任權威信源的操作方法在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是得到延續的。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可視化分析,如表4和表5,研究發現數據新聞極其注重對互動視覺設計和數據圖表的呈現,分別佔據了81%和78%的比例,其次也常使用地圖來可視化報導中涉及的空間關係,視頻與照片雖然整體使用較少,但經常在人物為核心的選題中出現,能夠給人強烈的真實感。數據新聞的文圖比例基本是均衡或者以圖像為主的,這也符合了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特徵,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生產出優秀的數據新聞,在圖像元素的設計和呈現首先必須質量過關之外,文本內容和圖像的有機結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3.4 從新聞偏向性和數據開放程度看數據新聞如何遵守新聞規範

經過對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數字專題2017年以來的交互型數據新聞可視化作品共36篇的新聞偏向性和數據開放程度分析,如表6和表7,研究發現數據新聞基本延續了客觀性的報導規範,並不會在報導中有所偏向。但數據新聞的生產在公開透明性上仍舊有所欠缺,大多數的數據新聞(61%)僅公開了數據來源所屬的機構或組織,只有28%的數據新聞公開了數據來源的具體文件或文章名稱。西方新聞界製作的數據新聞所提倡的提供原始數據連結,乃至鼓勵用戶自己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的做法則是沒有見到。

3.5 數據新聞圖像敘事與宏觀敘事之間的關係

數據新聞主要以圖像語言來進行宏觀的、深度的敘事,前文已經描述了數據新聞較為常態化的幾項可視化方式,數據圖表和地圖之所以在數據新聞中運用廣泛,也和它們擅長進行宏觀敘事的特點密切相關。大數據時代信息大總量、多維度、碎片化的特點一方面對新聞工作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宏觀敘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以宏觀敘事的方式整合信息的新聞生產提供了內容來源。

數據新聞在受眾需求和技術支持的雙重動力下逐漸發展,它的可視化呈現方式藝術性和交互性並存,對受眾和新聞工作者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傳播中容易給受眾留下印象深刻的記憶點,這種可視化手段也就為數據新聞提供了無限生機和可能。如果說微觀敘事最好的表現方式是文本的話,那麼宏觀敘事也找到了它最好的表達語言——數據與圖像,而在數據新聞中,數據與圖像相結合從而展現出某種宏觀形態的方式大致存在三種較為顯著的敘事邏輯,分別是時間線、地理圖和形象化數據圖表。但是在財新網的數據新聞中,較少有以時間線為邏輯展開敘事的產品,這跟財新網數據新聞的選題較少涉及複雜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梳理也有關係。

地理圖是財新網數據新聞經常採取的圖像敘事方式,從2017年的《移民去遠方》到2018年的《五環以外》再到2019年的《電子菸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還有許多數據新聞都選擇了地理圖的方式進行敘事。《移民去遠方》將移民數據可視化為線條的方向、線條的密集程度和點的大小,3D設計在美學上非常有質感,受眾能夠清晰地一眼看出中國移民移入移出的情況特徵。《五環以外》既動態呈現了大北京的建設歷史,還運用顏色深淺的變化對比了北京各區域的優劣勢,市區和五環外郊區間各種指數對比被可視化為圖形形狀和顏色深淺,其中還剪輯了一段實景拍攝的視頻,這樣的整體內容組合能讓受眾看完新聞後,對北京五環以外的人的生活辛苦程度產生非常直觀的印象。《電子菸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關注的是世界各國青少年吸食電子菸的情況,以及各國法律法規如何對待電子菸的問題,世界各地被簡單化為方塊組成的圖形輪廓,相關信息通過方塊的顏色和數量變化呈現出來。總的來說,將數據可視化為線條和形狀,並且用數量、大小、密集程度、顏色變化來直觀展現數據背後地規律是數據新聞圖像敘事的基本操作,地理圖則能把不同空間位置的情況整合在一起,通過展現各地的對比情況和動態變化,特點空間環境下的整體特點和宏觀趨勢就非常容易認識和理解了。

形象化數據圖表也是圖像敘事基本操作之上,為進一步滿足受眾視覺需要而創造出的敘事方式,它不同於普通的線條、形狀、顏色等基本的可視化方式,而是會選擇擬人化、主題化、個性化的方式來進行數據可視化。例如財新網2018年的《水都不夠用,何以寫「物語」?》和2019年的《我們調查了384名高校學生與老師的相處情況,他們說……》,前者以實物杯子中藍色與透明色水的比例來對應淡水和所有水的比例,後者以抽象化、藝術化的手繪人臉來作數據呈現的基本單位,這樣的做法突破了受眾對數據新聞常規可視化方式的審美疲勞,既能夠在敘事過程中豐富圖像語言,也能夠提高產品的記憶點密度,達到更好吸引受眾興趣的效果。

3.6 數據新聞交互敘事與宏觀敘事之間的關係

研究已經發現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可視化方式是互動視覺設計,也就是說,在圖像敘事之外,可視化方式的互動性和受眾參與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數據新聞的宏觀敘事既是優點也有缺陷,如果新聞工作者不能在整體特點和宏觀趨勢與受眾的日常生活之間建立具體聯繫的話,數據新聞可視化始終不能真正為大眾所需要,所以,這裡所指的交互敘事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數據新聞的視覺設計要有互動性,突破從前的新聞內容的線性排列方式,為受眾提供儘量大的自由度;二是鼓勵受眾參與進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中來,巧妙運用用戶的反饋數據為數據新聞添彩,實現數據新聞向受眾參與式新聞產品轉變。

互動性視覺設計的應用比較普遍,數據新聞基本選擇突顯整體結構、隱藏部分信息的方式呈現,為受眾提供了選擇其感興趣的部分內容的自由,符合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心理特點,也在互動中增強了受眾對數據新聞產品的需求黏性,而財新網的數據新聞作品中,在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方面做的比較突出的有2019年的《電子菸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和2018年的《深港雙城生活》,兩者都是以問卷填寫的方式加入了受眾參與環節。由於人們對電子菸的了解並不深入,《電子菸正成為青少年的「流行病」》在新聞開頭首先進行了受眾對電子菸的態度調研,人們可以實時看到這個調研的結果,而在新聞結尾處,同樣一套問卷再次出現,這時可以看到人們在了解信息後的態度轉變情況,類似於社會科學實驗的前測與後測,也算是一種很有益、有趣的信息。《深港雙城生活》則是在故事主人公講述自己的故事過程中實時提供相應的問題,如「往返兩地的最深刻記憶」,人們在觀看新聞主人公的敘述時可以隨時瀏覽網友的精選回答,也能夠參與進話題的討論,最終,整個數據新聞的內容生產就是新聞工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並且可以不斷更新的,這樣就突破了傳統的大眾媒體單方面提供信息的束縛,在展現某個議題或事件的時候內容更加多樣化、更貼近受眾的生活。

4. 結論與討論

4.1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直觀上體現在新聞實踐環節的變化,傳統新聞生產流程中的發現新聞線索、採訪相關人物、寫作編輯稿件各個環節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數據新聞生產的核心環節分別有根據主題的情境對數據進行收集、清洗和綜合,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發現的特徵、趨勢和規律,結合受眾的特點來設計互動內容,進而推動數據新聞的傳播。

深入新聞生產的全過程,研究發現從事於數據新聞生產的新聞工作者在判斷新聞價值的時候看重新聞的接近性和重要性,同時並不十分重視新聞的時效性,這一點側面反映出數據新聞側重宏觀深度內容和互動傳播的特點,由於數據所擅長展現的宏觀內容與受眾的個人生活往往聯繫並不直接,新聞的接近性就成了吸引受眾閱讀興趣的重要要素。

新聞來源選擇和視覺化方式是能夠對新聞質量產生較大影響的兩種新聞生產操作方式,研究發現數據新聞的信息來源雖然不重視人物信源,但也逐漸意識到人物信源作為質性材料在數據新聞中增添豐富性的作用;同時,從事於數據新聞生產的新聞工作者仍舊對權威信源情有獨鍾,他們對商業市場上數據的信任遠遠低於對來自政府與官方組織的數據的信任。從數據來源的角度來說,數據新聞工作者的眼界與傳統新聞工作者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接觸到的信息本質是同樣的性質,只是兩者分別側重的是宏觀與微觀的信息而已。數據新聞著重設計視覺化內容的生產方式在恰當的操作下確實能夠更好地傳達信息,但是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對每個數據圖表或地理圖的所要展現的核心信息都要有準確的認識,進而選擇最合適的可視化方式來盡力突顯這個核心信息,達到直接將圖像嵌入受眾的思維過程中的效果,而不是還需要受眾自己費力將圖像語言翻譯為文字之後努力理解意思。

研究還發現數據新聞在遵守新聞規範的層面與傳統新聞生產並無二致,對新聞的客觀性和信源的公開透明性都有清楚的認識,只是國內的數據新聞與國外一些優秀的數據新聞實驗室出品的作品相比,在徹底開放數據方面做的仍有欠缺。總的來說,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本質上是新聞報導著眼點的改變,在從微觀向宏觀、整體敘事轉變的過程中,信息來源、加工方式、呈現方式、傳播方式等環節也就隨之發生了創造性的轉變。

數據新聞生產的敘事創新主要體現在微觀敘事和文本敘事向宏觀敘事、圖像敘事和交互敘事的轉變。在傳統的文本敘事當中,個體事件的細節要素和主角的行為動機是故事的重點敘寫對象,文字在呈現群體性和宏觀形勢的時候往往難以直接傳達,而是需要藉助以小見大、重複等手法來展現,所以文本敘事大多著眼於微觀敘事,新聞內容的來源也相應地多由對當事人或相關者的採訪得來。大數據時代信息大總量、多維度、碎片化的特點一方面對新聞工作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宏觀敘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以宏觀敘事的方式整合信息的新聞生產提供了內容來源。圖像敘事的本質是把數據信息以圖像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數據可視化的效果,圖像敘事具體的組織邏輯主要是時間線、地理圖和形象化數據圖表三種,這樣整合形成的數據新聞往往能夠通過對長時間或大空間的整體特點呈現,從而較好地完成對某議題或某事件的宏觀敘事。交互敘事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提高受眾在閱讀吸收新聞產品時的主動性,通過增強其信息選擇的自由度,允許且鼓勵其參與新聞生產,既能夠彌補傳統敘事方式略為單一、稍顯居高臨下的缺點,也能通過受眾參與來不斷修補更新新聞產品內容,使得數據新聞經過時間的淘洗反而更有價值。

4.2 數據新聞的隱憂與未來發展

最後,數據新聞雖然在新聞生產方式和新聞敘事創新方面為新聞報導的多樣性作出了貢獻,但是也要承認數據新聞本身是存在一些隱憂的。首先,數據新聞所依賴的大數據存在漏洞或者說局限性,大數據模型在透明度、公平性和避免導致擴大規模應用等方面仍常有缺陷,加上國內新聞媒體沒有與受眾分享原始數據的慣例,數據新聞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難以判斷。其次,在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原始數據的採集、清洗、加工的過程尚且沒有行業共識的標準規範,對數據背後宏觀趨勢的過度重視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微觀個體、異常個體的存在性,數據新聞仍需在宏觀數據和微觀的個人故事間找到平衡點。最後,數據新聞的可視化究竟能否讓受眾更好地理解信息?這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也是本研究沒有涉及到的部分,值得日後繼續研究思考。僅從本文對數據新聞可視化方式的分析來看,真正能夠把數據新聞可視化做到圖像無需轉化為文本,而能夠直接嵌入受眾思維的作品雖然也有,但是精品數量極其有限,同時,在受眾尚未充分了解數據新聞的時候,過多或者過於複雜的互動設計也是對受眾耐心的挑戰。

數據新聞是一項開闢性的新聞報導方式,在擁有傳統新聞過去沒有的一些優勢的同時,自然也會有很多發展初期必然會存在的問題,重點在於數據新聞的未來發展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數據新聞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探索文本與圖像的有機結合模式,將來自人物信源、關注微觀個體的文字報導和大數據背後的宏觀趨勢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加全面透徹地聚焦事件或議題,如果這樣的新聞報導被大眾接受,那麼數據新聞和傳統新聞報導的操作方式兩者都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能。另外,數據新聞是開放數據時代的產物,數據的開放和透明化是歷史的發展趨勢,普通大眾掌握數據可視化的技術是可以想見的未來,新聞媒體既要順應潮流推出更加符合大眾需求的受眾參與式數據新聞,同時也要保持進取心,不斷探索自己作為專業媒體的存在價值,提升媒體生產的數據新聞呈現信息、解釋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許向東.數據新聞可視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2] 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3] 林東泰.敘事新聞與數位敘事[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4]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 彭增軍.新聞的情商:數碼時代新聞的情感轉向[J].新聞記者,2019(04):38-42.

[6] 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35(06):73-83.

[7] 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新聞記者,2013(06):7-13.

[8] 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3):32-36.

[9] 彭蘭.「信息是美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圖表的價值及運用[J].新聞記者,2013(06):14-21.

[10] 王斌.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J].編輯之友,2013(06):16-19.

[11] 劉義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現狀、影響與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1):103-106.

[12] 劉傑.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5(16):26-27.

[13] 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導[J].新聞記者,2015(02):49-55.

[14] 史安斌,廖鰈爾.「數據新聞學」的發展路徑與前景[J].新聞與寫作,2014(02):17-20.

[15] 楊雅.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新聞傳播的新範式——「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創新」研討會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4,36(03):161-168.

[16] 陳昌鳳.數據新聞及其結構化:構建圖式信息——以華盛頓郵報的地圖新聞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3(08):92-94.

[17] 蔡淑婷.數據新聞在深度調查報導中的應用對比——以「全美網絡新聞獎數據調查作品」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04):18-19.

[18] 朱莉.數據新聞的交互敘事策略初探——以財新網數據新聞報導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5):16-17+193.

[19] 李俊偉.數據新聞的敘事策略研究——以財新「數字說」《移民去遠方》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4):40-42+75.

[20] Edson C. Tandoc,Soo-Kwang Oh. Small Departures, Big Continuities?[J]. Journalism Studies,2017,18(8).

[21] Stephen Cushion,Justin Lewis,Robert Callaghan. Data Journalism, Impartiality And Statistical Claims[J]. Journalism Practice,2017,11(10).

(責編:劉揚、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痛點、難點,煙臺流程再造改革取得成效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6日訊 (記者 高寧) 1月6日上午,「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情況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煙臺市政府辦公室流程再造辦科長陳偉光介紹,煙臺市圍繞便民利企,提高政務服務效能,流程再造攻堅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 企業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則
    企業實施流程再造應符合六個原則,只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企業流程再造才能順利開展,具體的原則如下:(一)圍繞結果而非具體任務實施再造工作企業實施流程再造過程中,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由過去的以任務為主向以產品為主變更
  • 數據驅動的數位化轉型:從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
    流程定義的世界到數據定義的世界    從企業信息化建設伊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將物理世界的流程在信息世界中定義一遍,傳統的信息系統是流程驅動的。    而過去的企業轉型也一直是圍繞著流程來走的,從最早的信息化系統建設,將線下業務流程搬到線上,信息化,再到BPR業務流程再造。
  • 《再造「病人」》楊念群著
    《再造"病人"》並不能說是全然創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與新的寫作手法上,它能夠以比較成熟、相對完整而又具備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現,這就決定了它將同時獲得作為界標和作為典範的雙重肯定。  粗略地說來,歷史著作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敘事(narrativ e ) ,一類是論說(argum ent ) .19世紀中期以來,無論是在西洋還是在東方,論說型的歷史著作成為史學界的主流,被排擠到邊緣的敘事型史書通常被認為只具普及性價值,只是學術圈外的大眾讀物而已。
  • 即墨區:建章立制,實現議題合法性審查「流程再造」
    即墨區:建章立制,實現議題合法性審查「流程再造」 2020-05-08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內數據新聞研究的知識圖譜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一種創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以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為基礎的數據新聞被各大媒體所青睞,尤其是在2012年之後,國內數據新聞實踐日漸推廣,引起了新聞傳播學界的持續關注。2016—2017年,數據新聞相關論文數量逐漸減少,研究選題逐漸集中到生產流程和新聞教育等方面。2018—2019年,數據新聞論文增速放緩,學者們開始對數據新聞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研究,如一些學者關注數據新聞敘事範式、算法對數據新聞的影響等。作者及其合作情況的網絡分析。經過對作者發文量及合作發文情況的統計,發表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人數僅為20位,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數量比例較高。
  • 「流程再造」,是一場「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
    前言 20年前在西方商業社會中,流程再造也被稱為「公司再造」、「變革工程」也被稱為一場「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
  • 「眼見為虛」:淺析國內VR新聞生產現狀
    本文通過對上遊新聞客戶端VR頻道中的229條VR新聞進行研究,分析得出我國現階段的VR新聞生產還處於初級階段,存在技術理念不夠成熟、選題傾向娛樂化、受眾關注度不高等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及思考,以期為我國VR新聞發展提供借鑑。
  • 《激情的歲月》:創新敘事的審美價值
    > 《激情的歲月》: 創新敘事的審美價值必須創新,才能有不同的審美價值。該劇在敘事上跳脫出以高層決策、功勳科學家科研貢獻為主體的模式,而是將原子彈、氫彈具體科研真實事件與虛構的青年科學家的愛國情懷結合起來,通過青年科學家、安全保衛、後勤保障等「工農學兵」群像塑造藝術手法,彰顯了新中國舉全國之力,集中資源「辦大事」的社會主義體制優勢,以及兩彈研發是集體主義智慧結晶的內涵。
  • 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摘要:大數據時代對新聞生產的改變,不但是讓報導擁有了海量的數據,關鍵在於數據的「廣度」和「深度」,讓新聞報導的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可視化新聞就是隨著數據在新聞中的廣泛運用出現並發展起來的。從最初英美主流媒體率先實踐,到如今全球各國媒體重視發展讓其擁有廣闊應用前景,本文總結歸納了可視化新聞一路走來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這將有利於探索大數據時代對新聞報導的影響,以及未來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合適途徑。
  • 楊少傑:中國企業面臨的不是創新危機,而是流程危機
    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遇到了創新問題,創新源自於客戶需求的改變,需求變化產生了創新問題,但並非是創新危機,為何會這樣說?因為創新危機是體現創新能力的強與弱,而現如今是要面對創新能力有沒有,因此不是創新危機,而是流程危機,只有解決流程危機,才會遇到創新危機,這一點可以從企業進化-危機線路圖當中看到這一規律。
  •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未來金融競爭的關鍵在於金融科技創新
    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相伴相生新一代信息技術從算力、算法、網絡等方面為金融系統架構升級、業務流程再造、服務渠道拓寬等提供強勁的變革動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不能做變為可以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激發金融創新活力,不斷催生出金融新業態、新模式。李偉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
  • 面料再造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面料再造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發表時間:2018/4/11 文 | 吳訓信
  • 思維、創意與技術:融媒體時代傳媒產品的生產路徑創新
    新聞傳播業的數位化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過程,依託代碼與編程,任何符號的信息得以兼容共存。媒體的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升級、前端產品的生產創新,更涉及市場創新與思維創新。在多元化的兩會新聞產品中,存在著多種技術「跨界」整合,如人民網出品的H5《「兩會」 入場券》中包含著移動直播,反映了跨媒體元素的整合;「小明AI兩會」體現了人工智慧中人與媒介的互動、虛擬與現實的融合……場景時代的到來,追求個性化的適時體驗成為超越時空的重要因素。   融合新聞產品注重用戶體驗,利用大數據與VR技術創造出一個輕鬆的閱讀場景,結合大數據簡化信息,提高了閱讀效率。
  • 審計觀察 | 以成效為導向推動審計業務流程再造
    為打造高質量的優秀審計項目,基層審計機關以實現審計項目成效為導向,推動審計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再造,強化項目質量事中控制,充分發揮審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以成效為導向的審計計劃編制流程控制審計計劃是整個審計業務流程的龍頭,也是實現審計項目成效指標的源頭控制環節。
  • 項目、創新、落實,下半年山東各市「高頻詞」說明了什麼?
    原標題:望嶽談|項目、創新、落實,下半年各市「高頻詞」說明了啥上半年經濟數據陸續發布。上半年,山東各地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回暖的趨勢。各市在亮出成績單和擺出問題同時,都在緊鑼密鼓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梳理發現,「項目」「創新」「落實」,成為不少地方部署工作的高頻詞。
  • 北京海澱: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科技實力雄厚的北京市海澱區,創新城市治理理念,積極將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政務服務、民生改善等領域,推動城市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另外,該論文還創新性的將敘事納入遊戲的框架內進行討論,解釋了遊戲與敘事的關係及差異。自此之後,關於遊戲的研究,遊戲的敘事性成為各方爭論的核心話題之一。圍繞「遊戲是否敘事」以及「遊戲能否敘事」問題,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探討,與此同時,研究敘事學的學者也加入了這場討論之中,這也展開了遊戲學與敘事學的爭議(The 「Narratology Vs. Ludology」 Debate)。
  • 《紅樓夢》中對於古典小說的敘事創新以及對後世的意義
    小說中的敘事風格更是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慣例,將紀實與詩化的藝術相結合給讀者帶來了不用以往的藝術體驗,同時採用一網狀敘事脈絡和靈活變化的敘事視角,以林黛玉與賈寶玉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將殘酷的社會現實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實地反映豐富複雜的處於資本主義萌芽初期的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生活並展現了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本文將從敘事創新的角度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 望嶽談|項目、創新、落實,下半年各市「高頻詞」說明了啥
    上半年經濟數據陸續發布。上半年,山東各地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回暖的趨勢。各市在亮出成績單和擺出問題同時,都在緊鑼密鼓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梳理發現,「項目」「創新」「落實」,成為不少地方部署工作的高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