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楊念群著

2020-12-05 南方新聞網

《再造「病人」》,楊念群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 6年3月版,36.80 元。

  《再造"病人"》並不能說是全然創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與新的寫作手法上,它能夠以比較成熟、相對完整而又具備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現,這就決定了它將同時獲得作為界標和作為典範的雙重肯定。

  粗略地說來,歷史著作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敘事(narrativ e ) ,一類是論說(argum ent ) .19世紀中期以來,無論是在西洋還是在東方,論說型的歷史著作成為史學界的主流,被排擠到邊緣的敘事型史書通常被認為只具普及性價值,只是學術圈外的大眾讀物而已。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歐洲相繼興起了"新史學"及"新文化史"運動,其與傳統史學的對立主要表現為"社會史VS政治史"、"微觀史VS宏觀史"、"敘事史VS論說史"這幾組矛盾。在這次"史學洗禮"之後,新的敘事史佔據了史壇的顯赫位置。

  "新史學"這一歐洲史學潮流在中文世界中確立地位的清晰標誌是1990年《新史學》雜誌在臺灣的創刊。在此之前,儘管作為一種史學理論的動向,它早已為漢語學人所了解,但作為一種史學實踐的指針,它還沒有廣泛地發揮其影響。也就是說,首先將歐洲"新史學"的因子注入中國史研究的,其實是臺灣學人。而在大陸,歷史工作者的敘事能力似乎已麻痺得太久,講不出什麼故事來了,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反而是文學界的跨學科研究者更早地順應了這股潮流。

  直到2006年,《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 832-1985)》出現了,我們終於可以說,在經歷了初識、嘗試與積澱之後,狹義的"新史學"在中國內地開花結果了。同葛兆光的思想史寫作、趙園的士大夫研究、揚之水的以文學為基本對象的名物考證一樣,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並不能說是全然創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與新的寫作手法上,它能夠以比較成熟、相對完整而又具備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現,這就決定了它將同時獲得作為界標和作為典範的雙重肯定。

  即便是在中國醫療史的狹小領域中,我們也很難認為《再造"病人"》是一部在具體問題上有極大突破的作品。以臺灣的李建民、雷祥麟、梁其姿,大陸的餘新忠為代表的醫學史、疾病史學者,在楊念群這部大著面世之前已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而且,他們的專著或論文與楊念群的研究對象有相當部分的重合或交叉。然而,像《再造"病人"》這樣將新穎、成熟、完整、龐大等幾大要素集於一身而又能與當代話題相契合的中國社會史專著,畢竟還是前所未有的。2006年,中醫中藥的科學性與合法性問題居然變成街談巷議的話頭,使得《再造"病人"》在其受容過程中得以體驗到"空間政治"的獨特況味。

  每一次理論轉型都會帶來新的理論範疇,《再造"病人"》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在楊念群的大著中,一些傳統的社會史範疇(如階級)

  已消失殆盡,而一些遠非不言自明的新範疇(如身體、空間)成為理論架構的基本配件。另一方面,敘事史的取向,令作者在寫作方式上採用了有時幾乎達到刻板程度的"講故事"手法,比如該書全部九個章節及最後的結論部分,都是以一個故事開頭的,有的甚至直接來自虛構文本。

(編輯:夏泠)

相關焦點

  • 楊念群《再造「病人」》:從近代醫療變革看現代中國的構造
    如同蘇珊·桑塔格所稱的,「疾病」一詞具有高度隱喻性,而對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也常與一時一地的社會文化、科學發展程度高度勾連,近二十年,醫療社會文化史也因之成為史學研究中的熱點,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即為其中最具影響的寫作。
  • 楊念群
    楊念群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導。著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甲午百年祭:多元視野下的中日戰爭》、《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楊念群自選集》等。
  • 「大一統」如何影響近代中國思想 楊念群開講嶽麓書院
    3月30日(周五)下午兩點半,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特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楊念群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大一統』觀與近代中國思想之演變」,通過梳理「大一統」觀的源起與流變,討論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的影響。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 楊念群、王笛等學者共談「數字時代的歷史研究新方法」
    《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王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版。楊念群希望大家能把「虛」和「實」兩個層次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為只有這樣,歷史研究才能完整。 王笛有些不同意楊念群的基本判斷。王笛研究民眾和邊緣人群,他並不反對學者研究帝王將相。在他看來,歷史研究本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楊念群說史學研究者要回到帝王,但大家其實從來就沒出去過。現在的歷史研究裡,研究帝王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 楊念群:「中醫」究竟是科學還是「玄學」?
    今天,活字文化特別推送人大教授楊念群在其著述《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中的相關篇章。楊教授回溯並探討了在1929年,因西醫餘巖所提出的「廢止中醫案」而把中西醫從思想到行動的交鋒直接推向了前臺的一場有關中醫生死的政治決鬥。
  • 楊念群 | 中西醫衝突下的身體與政治
    楊念群中醫與現代醫療行政制度衝突《南風窗》(以下簡稱《南》):您的新作《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據說是積10年之功寫成,《再造「病人」》這個書名有什麼寓意嗎?可是我發現那個名字誰也看不懂,後來就取了個直白的名字——《再造「病人」》。醫療史主要是從生理的角度看待病人,把「病人」打上引號以後就有一種歷史感,又比如說「東亞病夫」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中國人從沒有病的健康正常狀態變成不正常狀態?
  • 楊念群:我怎麼可能是世家子弟
    楊念群 楊念群教授接受共識網訪談,原文刊於共識網楊念群:這得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傳統空間一直在被壓縮。楊念群:對,但是這批人我覺得往事已經如煙了。中國雖然沒有貴族,在民國包括晚清的時候還是培養出了一些有世家品味的人,他們也是傳承下來的。
  • 鳴沙嘉年華︱王笛、章清、楊念群、胡恆:歷史書寫的可能性
    9月11日,社科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聯合新京報·文化客廳推出鳴沙史學嘉年華線上活動第一場,邀請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王笛,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章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恆圍繞歷史研究的方法,探討歷史書寫的可能性。
  • 幹細胞再造人體器官
    利用幹細胞的體內發育潛能,通過異種嵌合技術在動物體內實現異種組織、器官再造,可直接將獲得的人類器官進行器官移植或組織修復,被視為供體器官來源的一種更優的解決方案——異種器官再造。  此方法獲得的組織、器官理論上完全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細胞。利用胚胎幹細胞的個體免疫配型方案,或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將有望徹底避免組織和器官的免疫排斥問題。
  • 科學網—國內首個生物膜用於喉再造手術獲成功
    讓無喉者重新說話這項技術屬國際領先,目前完成260餘例。 去年以來,該中心主任徐振明在研究中發現,喉功能二期重建術用的淺層組織修復膜韌性不夠好,創面較大時易出現斑痕和攣縮,並形成肉芽,患者術後易出現發聲困難。為破解這一難題,該中心專家團隊結合臨床實踐潛心研究。一個偶然機會,徐振明觀摩心臟手術時發現,醫生成功用心臟修復膜——「牛心包補片」為一位心室缺損患者實施了修補手術。
  • 斷指再造丨操作不慎食指缺損,醫生妙手再造成功「復原」
    大多數手指缺損的患者再造意願都很強烈,他們害怕失去手指以後的生活會變得一團糟。【手指再造案例重現】來自安徽的陶先生,前段時間他在自家幹活時不慎被機器擠傷右手,致右手食指毀損離斷 。當時,陶先生在當地醫院進行簡單的創口縫合,並未進行其他處理。
  • 精神病醫保報銷比例較低 病人易拖垮全家
    對多數家庭來說,家中有一個精神病人,整個家庭都會被拖垮,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唯一的孩子患上精神病,更是讓整個家庭失去希望。 由於治療成本偏高,加上社會偏見,僅四成精神病人接受治療,大量精神病人散落在民間,成為「定時炸彈」。 專家也呼籲,應該提高精神病的醫保報銷比例,重度精神病人應由政府免費治療。 「沒有希望,你知道嗎?
  • 楊念群:萌化歷史的捷克人
    (本文摘自楊念群著《重建另一種敘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 企業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則
    企業實施流程再造應符合六個原則,只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企業流程再造才能順利開展,具體的原則如下:(一)圍繞結果而非具體任務實施再造工作企業實施流程再造過程中,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由過去的以任務為主向以產品為主變更
  • 科學家借鑑《侏羅紀公園》再造猛獁象血液
    加拿大科學家成功再造猛獁象的血液,或許在未來可以讓這一物種重現地球。 遷移之謎 猛獁象堪稱最負盛名的史前哺乳動物,其生存的時代為冰河世紀。猛獁象與現存的非洲象和亞洲象是近親,最早都在赤道附近的非洲地區活動。 大約120萬年至200萬年前,氣候變化導致氣溫驟降。
  • 「流程再造」,是一場「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
    前言 20年前在西方商業社會中,流程再造也被稱為「公司再造」、「變革工程」也被稱為一場「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
  • 面料再造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面料再造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發表時間:2018/4/11 文 | 吳訓信
  • 廣州地化所在華南晚中生代大陸再造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板塊位於我國南部主要地區,記錄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等多次的大陸地殼再造,為理解古地理重建、區域動力學演化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窗口。然而,華南大陸再造機制仍然存在爭議。已有研究表明,華南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中上地殼的再造主要是通過陸殼疊置,缺乏幔源巖漿的參與。華南板塊在晚中生代發生了古生代以來最為強烈的地殼再造,幔源巖漿在這次地殼強烈再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