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楊念群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 6年3月版,36.80 元。
《再造"病人"》並不能說是全然創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與新的寫作手法上,它能夠以比較成熟、相對完整而又具備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現,這就決定了它將同時獲得作為界標和作為典範的雙重肯定。
粗略地說來,歷史著作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敘事(narrativ e ) ,一類是論說(argum ent ) .19世紀中期以來,無論是在西洋還是在東方,論說型的歷史著作成為史學界的主流,被排擠到邊緣的敘事型史書通常被認為只具普及性價值,只是學術圈外的大眾讀物而已。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歐洲相繼興起了"新史學"及"新文化史"運動,其與傳統史學的對立主要表現為"社會史VS政治史"、"微觀史VS宏觀史"、"敘事史VS論說史"這幾組矛盾。在這次"史學洗禮"之後,新的敘事史佔據了史壇的顯赫位置。
"新史學"這一歐洲史學潮流在中文世界中確立地位的清晰標誌是1990年《新史學》雜誌在臺灣的創刊。在此之前,儘管作為一種史學理論的動向,它早已為漢語學人所了解,但作為一種史學實踐的指針,它還沒有廣泛地發揮其影響。也就是說,首先將歐洲"新史學"的因子注入中國史研究的,其實是臺灣學人。而在大陸,歷史工作者的敘事能力似乎已麻痺得太久,講不出什麼故事來了,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反而是文學界的跨學科研究者更早地順應了這股潮流。
直到2006年,《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 832-1985)》出現了,我們終於可以說,在經歷了初識、嘗試與積澱之後,狹義的"新史學"在中國內地開花結果了。同葛兆光的思想史寫作、趙園的士大夫研究、揚之水的以文學為基本對象的名物考證一樣,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並不能說是全然創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與新的寫作手法上,它能夠以比較成熟、相對完整而又具備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現,這就決定了它將同時獲得作為界標和作為典範的雙重肯定。
即便是在中國醫療史的狹小領域中,我們也很難認為《再造"病人"》是一部在具體問題上有極大突破的作品。以臺灣的李建民、雷祥麟、梁其姿,大陸的餘新忠為代表的醫學史、疾病史學者,在楊念群這部大著面世之前已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而且,他們的專著或論文與楊念群的研究對象有相當部分的重合或交叉。然而,像《再造"病人"》這樣將新穎、成熟、完整、龐大等幾大要素集於一身而又能與當代話題相契合的中國社會史專著,畢竟還是前所未有的。2006年,中醫中藥的科學性與合法性問題居然變成街談巷議的話頭,使得《再造"病人"》在其受容過程中得以體驗到"空間政治"的獨特況味。
每一次理論轉型都會帶來新的理論範疇,《再造"病人"》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在楊念群的大著中,一些傳統的社會史範疇(如階級)
已消失殆盡,而一些遠非不言自明的新範疇(如身體、空間)成為理論架構的基本配件。另一方面,敘事史的取向,令作者在寫作方式上採用了有時幾乎達到刻板程度的"講故事"手法,比如該書全部九個章節及最後的結論部分,都是以一個故事開頭的,有的甚至直接來自虛構文本。
(編輯:夏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