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觀察 | 西方「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

2020-11-23 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

  對歐美建設性新聞的引介評說,正在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這種引介評說對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到底可以帶來什麼借鑑啟示?也就是說,它的中國意義何在?囯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蔡惠福和囯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教授張小平,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6期發表論文認為,建設性新聞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正面報導科學性合理性的理解,更加端正對正面報導的態度。同時啟示我們應該拓寬視野,跨學科徵用思想資源,深化正面報導理論研究深度,實現政治話語學術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鑑建設性新聞的經驗和理念,創新優化正面報導實踐,解決正面報導面臨的問題,使正面報導在解決社會問題、凝聚社會共識、優化社會心態、助力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好的效用。

  源自北歐、近年來在西方新聞傳播實踐中得以生長的建設性新聞被引介到我國之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我們以為,運用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和實踐來審視思考我們長期堅持並將繼續堅持的正面報導方針,進一步認識它的科學性、合理性,並在「建設性」的核心原則之下,適應傳播格局新的巨大變化,深化正面報導的理論研究,探尋正面報導的創新優化之策,並切實解決正面報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提高正面報導的水平、提升正面報導的效果,這應該是建設性新聞之中國意義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於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而言,對建設性新聞的意義價值,既不必過分看重,也不是無足輕重,應該在深入研究中給以恰如其分的評估並努力將其落到實處。

  關聯:正面報導同樣體現「建設性」

  在了解了建設性新聞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即它在西方歷史溯源、理念演進,特別是當下的實踐之後,可以深切地感到,對建設性新聞,我們之所以一點也不陌生,是因為「建設性」是我們「一貫高揚的旗幟」。特別是我們所遵循的正面報導為主的方針,其要旨就是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好正面報導與負面報導的關係,以實現新聞傳播的「建設性」。也就是說,正面報導中蘊含著深深的「建設性」元素。所以,中國的正面報導與誕生於西方的建設性新聞有著某種質的相同性。也正因為如此,兩者之間有了相互交流會通的可能。建設性新聞對我們的研究借鑑意義,主要是在這裡。

  建設性新聞誕生於2008年,它是在西方新聞界鑑於民粹主義與「後真相」交織的影響,新聞業與政界、公眾的關係日益緊張,逐漸意識到新聞業需要對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角色進行反思和定位,如果單純地揭露、批判與對抗,媒體將無法獲得公眾的認可與支持這樣一種媒體和社會生態背景下形成的。它之所以表現出一定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於它試圖構建一種強調問題解決導向、凸顯發展理念、弘揚正向價值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對於當前進入「後西方、後機構、後真相」時代新聞業的角色重塑和價值重構繪製路線圖。它的著力點是「推動新聞作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參與到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倡新聞從業者秉持著『如何能夠推動社會變好』而非『為什麼情況這麼壞』的思路展開報導,從而將新聞業的合法性從單純的呈現和批判現實向著推動人類進步的維度轉變」。「這種新的形式作為傳統新聞標準的補充,不再只是關注問題和創傷,而是通過提供方案和決議進行鼓舞人心的報導來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這就不難看到,建設性新聞的核心點,也是最為可貴之處,就是它所內涵的「建設性」價值理念,其本意在於推動新聞業以積極的姿態介入社會進步,通過報導促進問題的解決和衝突的化解。

  而這些,恰恰是正面報導的重要內涵,也可以說是正面報導的重要出發點和歸宿點。所謂正面報導,就是指從積極的方面組織的、能夠產生正面效果的新聞活動。它有兩個方面的解釋,從新聞傳播的動機和內容看,傳播者的行為必須出於正當的動機,傳播的內容必須是正面的,「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主流」,「堅持不懈地宣傳生活中進步的、光明的、先進的東西,揭露和批評反動的、黑暗的、落後的、消極的東西。」從傳播效果看,傳播者必須通過恰當的內容選擇和有效性的傳播手段實現正面說服的效果,「讓人民群眾用創造新生活的業績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們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中的積極性。由此足見,我們的正面報導,其本意就是以積極的情感關懷現實、報導現實,立足於幫助人們樹立信心、增進共識,用「激勵感和積極感為受眾賦能和提振」,讓人們增強信心,懷有希望,了解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明確解決問題的行動和方案。其精神要義就是建設性的,與建設性新聞可謂異曲同工。

  差異:出發點和針對性有所不同

  當然,我們的正面報導中所秉持的建設性與建設性新聞的理念畢竟是大有區別和差異的,並不能劃等號,即哲學話語所言,二者有著深刻的「同質性差異」。我們的建設性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按照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要求,從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功能定位、職能任務出發而確定的理念,是我們一貫的價值自覺和價值訴求,也可以視為我們黨建設美好社會創造幸福生活的崇高目標在新聞事業中的反映。其中還蘊含有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的基因。而西方建設性新聞中的建設性則出自於媒介責任理論,是對長期盛行的消極新聞傳統的批判、糾偏和補充。這當然也反映了西方新聞專業理念的多樣性、變革性和創新性特徵,也是一種進步。

  正是西方新聞理念的這一變革和進步,為我們重新認識正面報導方針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得到了一個新的佐證。它從另一視角幫助我們確認正面報導的科學性、合理性,從而進一步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增進對它的認同感,端正對正面報導的態度。它告訴我們,在建設性的價值意義被全球更多媒體人所認識,並成為自覺追求時,我們對充分體現建設性的正面報導更須一以貫之地堅持,而且應該做得更好。無庸諱言,正面報導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這些並不能成為否定正面報導科學性、合理性的理由。特別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新聞輿論場域的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給社會輿論引導乃至整個國家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就更需要理解「建設性」的價值,堅持正面報導為主的方針,把建設性的思想理念貫徹到網上網下的新聞傳播活動之中,發揮其形成共識、凝聚人心、創造公共福祉、推動社會進步的正向作用。

  啟示:要在各個方面體現「建設性」

  深入理解建設性新聞的理論和實踐,不僅可以幫助進一步增強對正面報導的認同,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對我們創新優化正面報導提供借鑑和啟示。這也是引介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所在。

  其一,對於社會矛盾問題不能止於揭示呈現,同時應該予以客觀理性的分析剖解,儘可能地提供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偏愛揭示真相、揭露問題和揭穿騙局,這是西方新聞記者的慣常做法,也是西方公眾對新聞認知的普遍性心態。建設性新聞倡導者認識到,相比較而言,如果能在揭示矛盾的基礎上,對問題作出有洞見的分析揭示,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對策,則更能為社會公眾「賦能」「提振」。正因為如此,建設性新聞力倡「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框架去報導社會問題」,「『解決』是建設性新聞理論的一個典型標籤」。這告訴我們,正面報導一定要在分析社會矛盾、解決問題上有所作為,要強化「解決」意識,把「解決問題」的文章做足。比單純呈現、揭示問題和矛盾更重要的是研究問題、分析問題,是為深入認識問題、正確解決問題尋找方法、思路和對策。這是實現正面報導「建設性」的重點所在,也是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考驗。新傳播格局下主流媒體新聞傳播內容的創新,應該將其作為一個努力方向,在解決問題中出思想、出智慧,讓媒體當好「思想庫」「智囊團」。

  其二,以積極的態度和努力引領社會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作為追求更好地造福公眾與服務社會的新的範式和新聞改革運動,建設性新聞主張忠於新聞核心價值,一方面通過鼓舞人心的積極敘事,尋找可轉化為行動的觀點資源並提出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努力主張並踐行吸納更多的聲音和觀點,鼓勵公眾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展開對問題的討論,在包容性和多樣化的共存中實現民主協商的目的,防止情緒化的意見對抗。同時,通過提供全面的新聞背景資源,培養良性的輿論語境,幫助人們全面、準確、客觀地認識理解公共事件,從而為引領社會意見、形成社會共識提供思想基礎。這一點對我們的啟示也是不言而喻的。當下大家都能看到的現實景況是,新的傳播環境下,眾聲喧譁,意見紛呈,社會分歧加大,特別是在突發重大公共事件襲來時,網上網下輿情會更加複雜。這次抗疫實踐進一步證明了主流媒體在引領社會意見中負有多大責任。所以,主流媒體在用黨的創新理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受眾,統一社會認識,形成社會共識,防止社會意見分化散裂這些事關社會有效治理的重大問題上,必須有更加堅定的態度、更加可行的辦法。

  其三,致力於培養積極健康的社會心理,把激勵受眾的成就與幸福作為重要目標,優化社會心態。研究者指出:「積極的情緒,譬如喜悅、興趣、滿足和愛等元素,能夠『擴展』人們的正面認知和積極行為傾向。雖然這種影響並非立竿見影,但日積月累,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助於促進長期福祉和優良心理資源的『建構』。」因此,「正面的情感安置與注入積極的情緒是改善新聞基調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建設性新聞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所以,建設性新聞著力於挖掘展示社會的積極因素,以「構築良性情緒的循環系統」。即使是負面報導,也從中挖掘積極的元素,給人「看得見的希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優化社會心態,建好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而搞好社會心理建設,培養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有賴於各方面的努力。實踐表明,任何社會心態的形成,都有媒體這隻「有形的手」在起著或有形或無形的作用。媒體的作用歸根到底就表現在對人的精神影響和塑造上。所以,媒體如何實施「積極的情緒策略」,「成為社會心理治療師」,讓受眾從各種新聞報導中得到「更為積極的閱讀反饋」,產生更多理性健康的、向上向善的正面情緒,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培養良知,增進成就感和幸福感,這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研究的重要問題。

  其四,充分尊重公眾的參與性,引導公眾在建設性的框架內貢獻事實,交流觀點,提供方案,開掘群眾智慧,搞好公共建設。建設性新聞倡導公眾導向,賦權於民,在其興起過程中「包含有一種從告知新聞向對話新聞的轉向」。所以,注重構建「更具公眾介入性和關聯性的積極新聞報導形式」,要讓「公眾在新聞的閱讀過程中提升對建設性項目、創新和方案的參與意識」,在廣泛的協商討論中發掘蘊藏在公眾之中的智慧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推動公共建設事業的發展。這告訴我們,要充分尊重受眾參與傳播、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激發受眾參與傳播、參與公共建設的熱情。對有些重大事件重要問題,主動積極地構建平臺,吸引公眾關注討論,積極建言,獻計獻策。要善於引導,將建設性精神貫徹到群眾性的討論之中,使討論的過程變成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以獲得最大公約數和最佳方案的過程。

  作者簡介

  蔡惠福,囯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張小平,囯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概念與語境:建設性新聞與公共協商的可能性
    關 鍵 詞:建設性新聞/積極心理學/公共協商/對話/共識  作者簡介: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7)。這也是我們對待西方新興的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概念的應有態度。根據代表性學者麥金泰爾(Karen McIntyre)、基爾登斯泰德(Cathrine Gyldensted)的定義,建設性新聞是指「在新聞生產加工中運用積極心理學技巧,以期創造建設性的積極效果,且持守新聞核心功能——提供事實的新興新聞形態」①。
  • 流量至上的獵奇時代,建設性新聞的價值、範式與趨勢
    梳理建設性新聞的歷年理論成果與新聞實踐,對建設性新聞這樣一種新的新聞形態進行理論探討,著重關注它如何連接現有的新聞觀念與操作流程,在實踐上呈現怎樣的程式,未來研究有哪些可進行拓深的領域,以及中國本土化實踐的現實取向。
  • 作為「創新」的建設性新聞:一個新興議題的緣起與建構*
    新聞業試圖通過各種創新的舉措來緩解乃至對抗上述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正在興起的建設性新聞運動也是一種新聞創新。它試圖糾正以往新聞業所具有的負面偏向(negativity bias),通過建設性的報導技巧和積極情感的引入,提供更為優質的新聞,加強與受眾之間的連接,重塑新聞業的權威與合法性。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思政引領與建設性新聞的新時代回應...
    11月12日,「思政引領與建設性新聞的新時代回應」研討會在北京中青大廈舉行。研討會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共同主辦,由我校新聞傳播學院、教育部社科大高校思政創新發展中心(思政高研院)以及中青校媒聯盟承辦。
  • 西方真的「新聞自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0日發表評論:西方「新聞自由」歷史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理論武器,今天是西方新聞界對抗新聞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全球擴張的戰略武器。西方「新聞自由」思想肇始於英國大詩人約翰 彌爾頓。
  • 傳媒觀察丨新聞,「人文化」「技藝化」「科學化」的統一
    編者按 隨著新技術在新聞實踐與新聞科研中被廣泛應用,以及媒介生態和業界需求不斷變化,中國新聞教育也應進行革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欒軼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劉嘉旖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4期發表論文,遴選出中、日、英、美四國56所新聞傳播院校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新聞教育理念呈現出國別差異,新聞教育理念主要有「實踐取向」與「人文取向」兩大分野。
  • 傳媒觀察丨算法新聞,擁抱人工智慧謹防「技術霸權」
    算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貸款申請是否獲批,也可以決定當你打開手機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什麼樣的推送。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敖鵬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1期刊文,梳理算法在當下歐美數字媒體環境中的前沿應用實踐,探討其如何影響和變革新聞的生產流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不容忽視的新聞價值判斷、客觀性、算法責任等問題。
  • 傳媒觀察 | 顧理平:如果有一天,智慧機器人也有了創意和思想……
    編者按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給傳媒業的新聞內容生產、傳媒接收場景和新聞傳播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也帶來了傳媒倫理和法律的諸多困惑。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理平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9期發表論文《人工智慧時代傳媒業的面向與進路》,雖發表已有時日,但至今依然具有前瞻性。論文指出:傳媒業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同時,必須通過推動技術治理、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綜合治理方式,推動行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唐緒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06期刊文,梳理了該詞概念的源流,簡述了西方學界對「後真相」問題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後真相」在國際熱點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和影響,並著重討論了「後真相」與「新媒體」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後真相」研究對我國的幾點啟示,並就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唐緒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06期刊文,梳理了該詞概念的源流,簡述了西方學界對「後真相」問題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後真相」在國際熱點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和影響,並著重討論了「後真相」與「新媒體」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後真相」研究對我國的幾點啟示,並就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 中國如何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正是中國這種難以置信的變化速度給了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的勇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極其複雜,但是中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在世界範圍內找出應對辦法。對於中國來說,我不能說什麼是最好的,但是我可以描述西方已經做錯的。我很樂意看到中國領導人能夠避免西方的這些錯誤。 如何看待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和科學?
  • 【傳媒大學新聞學子蘭考行】心得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 覺知此事要...
    大多數同學都是第一次拿起鏟子、拉起推車,大家都覺得新鮮而有意義。鏟土很累、運淤很辛苦,但在實踐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就像湯佳燁同學說的那樣:「不動手,就不知道焦裕祿同志當年的工作有多辛苦,治沙的方法有多實用。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應該從基層勞動做起。」    作為中傳國小新的一員,我深知堅守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是擔在我們肩上的最重要的責任。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多是建設性的 2019-09-18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媒觀察|「強化顯政」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
    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11期發表論文認為: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面對更多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強化全體民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學校位於中國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佔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88萬平方米。
  • 韓國傳媒這麼厲害?慶熙大學新聞傳媒專業等你來撩!(組圖)
    所以近年來,韓國的傳媒專業逐漸成為了韓國留學中最為熱門的專業,每一年報考傳媒專業的留學生都是逐漸增多~  在韓國學傳媒有何優勢?  1、學校傳媒資源優越  韓國大學的新聞傳媒專業,都是基於韓國最前沿的傳媒技術,並且隨時更新設置和安排,緊隨實際需要。
  •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傳媒產業總...
    □本報見習記者 陳妙然  8月28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央視市場研究(CTR)、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委員會合辦的「2020傳媒藍皮書發布會暨第11屆傳媒發展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
  • 《2018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在清華發布 預計2020年中國傳媒...
    2018年6月21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清華大學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清華-日經傳媒研究所合辦的「第9屆傳媒發展論壇暨2018傳媒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 傳媒新聞門戶藍鯨APP 再次登陸紐約時代廣場
    美國時間2月23日,在紐約曼哈頓最繁華的時代廣場上,再次出現中國傳媒新聞門戶藍鯨APP的廣告牌。大屏幕上,「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的霓虹燈十分醒目。鮮少有傳媒類APP兩次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據悉,藍鯨APP首次亮相紐約時代是在今年1月末,作為中國傳媒新聞門戶與美通社聯合發布2016媒體報告。
  • 即使翻不了牆,這些西方媒體的轉型路你也得了解/藍皮書08
    本期我們主要聚焦新媒體藍皮書中的《2019年西方傳媒轉型發展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為我們提供了目前西方媒體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考點趨勢。從經營模式的嘗試來看,最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例舉的平臺化發展和數字訂閱模式的發展現狀,在過去兩年的考查中,這兩個命題點多次出現在各大高校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