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張莊,微涼的空氣中氤氳著青草的清香。體驗基地的田原旁,泡桐林挺拔高聳,在風中搖曳,葉子發出沙沙的響聲。這一份自然的寧靜,是我們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難以尋覓的。
到張莊,我們是來重走當年焦裕祿同志的治沙之路的。從小,我們就從課本上學習焦裕祿精神,那親力親為的好幹部形象早已深入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裡,我們又細細了解了他「拼著老命大幹一場」的工作和生活的細節,心中更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今天,國小新們離開課堂,來到田野間,動手體驗治沙的全過程,在勞作中體會當年治沙的艱辛。
跟隨工作人員,我們在張莊體驗基地裡學習並實踐了治沙的三大步驟:翻淤壓沙、「貼膏藥」和」扎針」。大多數同學都是第一次拿起鏟子、拉起推車,大家都覺得新鮮而有意義。鏟土很累、運淤很辛苦,但在實踐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就像湯佳燁同學說的那樣:「不動手,就不知道焦裕祿同志當年的工作有多辛苦,治沙的方法有多實用。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應該從基層勞動做起。」
作為中傳國小新的一員,我深知堅守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是擔在我們肩上的最重要的責任。但怎樣才能講好這個故事,怎樣才能寫出既被外國人接受、又能被我們自己人歡迎的好新聞,始終是每一個國際新聞人在不斷探索的問題。總結今天的經歷,我認為,好報導需要帶些「鄉土氣」。鄉土氣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接地氣的報導,又是最真實的體驗後的真情流露,也是最能體現中國國情的表達方式。
讓報導有鄉土氣,需要新聞記者們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也需要記者們對所報導的東西有切身體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特色的民族精神,這些都可以在報導中予以體現。為了講好故事,我們不能一味地追尋西方的敘事方式,當然自顧自說話的時代也早已過去,未來,中國的國情報導應從實際出發,用中國特色的鄉土風情去感染世界、感染國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在蘭考的調研活動中,還是在未來的新聞報導中,我們都應該踐行焦裕祿精神,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向世界報導中國。(中國傳媒大學2015級國新班 朱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