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與「察」,「知」與「覺」區分了「心」與「耳目」的涵義!

2021-01-09 青青音樂說

朱熹專門對「心」對「理」的認識做了深入的討論。在《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章中,朱熹對「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一句註解到:「明,則有以識其理也。察,則有以盡其理之祥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倫尤切於身,故其知之有詳略之異。」朱熹認為,舜之所以為聖人,在於其明於物理、察於倫理。相對於物理,朱熹更看重倫理,因此,朱熹認為,舜的偉大不僅僅識物之理,更在於其能盡倫理之詳。在朱熹這裡,「明」只是識理之略,而「察」則是盡理之詳,從對「理」的認識的層次上來說,「察」顯然是高於「明」。從「理一分殊」的觀點來說,「明」可以理解為把握了「分殊」之理,而「察」則是把握了「理一」之理,兩者是理性認識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在《盡心章句上》「行之而不著焉章」中,朱熹又註解道:「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

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顯然,這裡的「知」和「識」的對象都是理,只是「著」是知「所當然之理」之明;「察」是識「所以然之理」之精。這裡的「著」和「察」的關係與前章「明」和「察」的關係類似,也存在著一個在理性認識層次上的深淺的區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朱熹把「察」解讀為「既行之後」的事,朱熹曾明確地說:「初間是照管向前去,後來是回顧後面,看所行之道理如何。」也就是說,「察」作為更高層次的對「理」的認識,是建立在「著」(或「明」)的基礎上的。這就在對二者進行區分之後更進一步指出了兩種認識層次之間的關聯——「著」(「明」)是「察」的必要前提和準備,只有經歷了對「理」的梗概的大致的認識,才能達到對「理」的全體的把握。

在對「知」與「覺」這一對概念的詮釋中,朱熹的認識理論更得以深入地闡發。在《萬章章句上》「伊尹以割烹要湯」章的「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一句的註解中,朱熹說:「知,謂識其事之所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在《語類》中,對於知,朱熹進一步解釋道:「今人知得此事,講解得這個道理,皆知之之事。」對於「覺」,朱熹也解釋道:「『先覺後覺』之『覺』,是自悟之覺,似《大學》說格物、致知豁然貫通處。」綜合朱熹的這些說法,我們可以概括朱熹所理解的「知」和「覺」:在朱熹看來,所謂「知」,是因時因物而知其理之當然;所謂「覺」,則是因「知」所得之理而豁然貫通、悟有所得。抑或可以說,「知」是知事事物物「分殊」之理,「覺」則是眾理貫通而為「理一」。

聯繫前文,則可以看出,在朱熹的「知」論中,「明」「著」「知」是認識的同一階段,而「察」與「覺」則是相對應的認識階段。儘管兩個階段有認識深淺的差異,但它們都是以理性的思維為認識的工具,「心」是兩個階段認識的主體。在朱熹的詮釋中,這兩個階段都在不同程度上達到了對「理」的把握,二者又是相互影響推動著認識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總之,朱熹確立了心之思對理的認識相對於感官認識的絕對優先性。在對「理」的認識過程中,朱熹又作了兩個層次的區分。在朱熹的「知」論中,對「理」的全體的認識是至高無上的,也是認識的終極目標。

知先於行在對「知」有了深入的論析之後,通過《孟子集注》,朱熹具體地討論了知行關係。朱熹對知行關係的思考概括起來說就是知先行後。朱熹認為,知是行的前提,知先於行。這是朱熹看待知行關係的基本立場。在《離婁章句上》「居下位而不獲於上」章的註解中,朱熹說:「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對於「思誠」,朱熹解釋說:「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對於「明善」,朱熹解釋說:「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

顯然,朱熹所謂的作為誠於身、悅於親、信於友,獲於上之根本的「明善」實際上就是明理或者說「窮理」。在朱熹看來,只有「明善」(明理),認識了事事物物的根本之理,才能明「誠」,識得「理」本在我身心之中,「理」就是我的本心本性,而所謂的「思誠」就是順性而為,這就是「人道之當然」。在朱熹這裡,明善是「知」的工夫,而思誠及悅親、信友、獲上、治民則無疑是「行」的工夫了,朱熹把知「理」作為後續一系列行的活動的根本,這體現了其「知先行後」的思想。這種知行觀在《萬章章句下》「伯夷目不視惡色」章的詮釋中展現地更為充分。在此章中,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對此,朱熹註解道:「智者,知之所及;聖者,德之所就也。」

所謂的「德之所就」就是行之所至,朱熹通過這種解釋,把孟子對智、聖的區分轉化成了知、行對立。在實現了這種轉換之後,對於孔子和伯夷、伊尹、柳下惠的區別,朱熹註解說:「三子之行各極其一偏,孔子之道兼全於眾理。所以偏者,由其蔽於始,是以缺於終;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之盡。」在朱熹的解釋中,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所以只能成就聖人之一偏,是由於他們「蔽」於致知的工夫,因此在力行上必然失之一偏。而作為集大成者的孔子,之所以能夠得聖人之全體,則是由於他在致知上著緊用力,從而見得道理周遍,進而能夠兼具聖、智,在德與行上都能夠達到極致。由此看來,無論對於孔子還是伯夷、伊尹、柳下惠,致知的工夫都是成就聖人的根本之道。蔽於知,則偏於行;至於知,則盡於行。朱熹並不否認行的重要性,他肯定知行兼備才能成為真正的聖人,但是在朱熹這裡,相對於行,知具優先性。

相關焦點

  • 自然法師:略釋「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自然法師視頻文字稿初稿 這一句「明妄非他」,不是再去另外體會,明白是妄就不是在依他,而是要你直下擔當,明白妄處從來非二,也非他,就是大覺心體,現妄也是覺。覺可以現妄,但是在妄全然是覺,從來不二,也從來非他,根本就是指大覺心體,但是必定能夠隨緣而明,隨緣處就全然是妄。所以從隨緣處全然是妄處,你就以為從此以後流轉在妄,那所以叫「覺明為咎」。
  • 錦衣衛:大明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為何在明亡時不見蹤影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錦衣衛除了檢查百官,錦衣衛還負責收集朝野內外的各種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其成員星羅棋布,散布在民間各處,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四處收集各種情報,供朝廷決策。錦衣衛從不屬於任何組織和個人,只對皇帝一人負責,說白了,錦衣衛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那麼,必然也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權力極大,只忠於皇帝。
  • 圓周率的涵義你知多少?
    π的意義與作用,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其圓周率的本身涵義,成為當今宇宙間最為重要、最為普遍、最為了不起的常數。這裡,我們就關於圓周率π的涵義的一些基本而又重要的問題,儘量用最通俗的語言予以最簡單的解釋。π的基本數學涵義π的基本數學涵義典型地體現在歐拉恆等式中。這個等式由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近代數學先驅之一歐拉於1748年出現在其著作中。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稱這個等式為「史上最奇妙的數學公式」。
  • 《DNF》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怎麼樣 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技能預覽
    戰鬥法師的三覺相關技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DNF知源·戰鬥法師三覺技能動圖展示。 知源·戰鬥法... 《DNF》國服測試服在10月21日更新了女魔法師的三次覺醒,正式服會在月底29號更新上線。戰鬥法師的三覺相關技能是什麼樣的呢?
  • 在人耳目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在人耳目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都已熟知。 在人耳目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在人耳目(zài rén ěr mù) 成語釋義: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學習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提出學懂、弄通、做實的鮮明要求,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學用結合,知行合一」,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要「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涵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的這句話,從小我們就都學過,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理解,真是相當的膚淺,今天我們好好探討一下,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涵義。可是人到中年,才忽然發現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意思來了一個大轉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真是令人難以接受,原來莊子的本意並不是勸我們刻苦學習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沒有窮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是徒勞無功的。
  • 圓周率的涵義你知多少(二):π與量子力學
    圓周率的涵義你知多少?的文章裡,我們就關於圓周率π的涵義的一些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問題,儘量用最通俗的語言予以了最簡單的解釋。π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其圓周率的本身涵義,成為當今宇宙間最為重要、最為普遍、最為了不起的常數。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曹和濟:《津門奉使紀聞》,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一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將自己的身份定義為「作諜」、「耳目」,這是曹氏自陳,亦是作為親歷者的他對坐探這一角色的歸納。「坐省」與「坐京」就「耳目」的性質來講,清代還有兩種與之類似的群體:「坐省」與「坐京」。
  • 明覺科技CEO周凱:已與「財險三巨頭」核心定損系統深度整合
    其中,作為智能定損領域的頭部企業,明覺科技的智能定損系統已和人保、太保、平安(保險業界稱為「財險三巨頭」)的核心系統進行了深度整合,此外與30餘家國內外財產險公司也已展開不同程度的合作,日均處理全國60%以上的車險理賠案件,其業務快速發展也受到行業的關注。
  • 一切幻化的現象是我們的錯覺,這個覺是覺受
    「幻從諸覺生」,一切幻化的現象是我們的錯覺,這個覺是覺受,從一切眾緣和合的覺受所發生。「幻滅覺圓滿」,變化的相(現象)消失的時候,本來的覺性,本來那個能分別的作用,就圓滿了。這個道理具體到我們自己的身心世界怎麼理解?我們現在眼只能看,耳只能聽。為什麼?
  • 積極的情緒,激活松果體,你將充滿覺知
    激活它,人將充滿覺知,有清晰強大的洞察力和直覺,能夠與宇宙與靈魂連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呼吸冥想和其它精神實踐,來開啟它。激活了松果體,相當於打開了第八識,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時候眼耳互通,能用耳朵看書,人都有這個功能,只因為執著、妄想、顛倒不能證得;也因為我們從飲食和藥中攝入的某些物質,使這個腺體被汙染和鈣化,只能勉強調節休息和睡眠。
  • 英文電影《怦然心動》:我對你一見鍾情,你卻後知後覺
    後來,布萊斯才意識到自己愛上了朱莉,後知後覺。晚宴布萊斯媽媽邀請朱莉家去他們家吃晚餐。朱莉對布萊斯說自己並不想和他說話,結束後的話也是不冷不熱。朱莉爸爸也很好,是一個明事理的人,照顧生病的弟弟,還很愛朱莉,梧桐樹被砍後,畫了一棵樹送給朱莉,也很尊重朱莉的想法。他們家很溫馨。而布萊斯家矛盾比較多,有時也感覺壓抑。
  • 獄偵耳目
    看守所內的獄偵耳目,一般分兩類:一類了解人犯動態,主要用於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保證監所安全,名為「控制耳目」;一類配合預審,主要用於突破重大案件或疑難案件,名為「專案耳目」。袁連芳正屬於後者。  按照法律規定,餘刑在一年以上的罪犯,都必須移送監獄服刑,但因為「任務在身」,袁連芳在杭州市拱墅看守所呆了三年半。圖為杭州市拱墅看守所。
  • 就是我們真正理解死亡的心
    當我們徹底放棄對於人世間一切擁有、獲得、索取的執著,徹底放棄對於生命未來享受,以及所有獲得的希望,心靈覺知清淨,六根清淨,隨順世間諸種塵垢色相,卻不再攀緣色相,從而在內心升起諸種境界體驗,當我們再看報紙的時候,再看電視的時候,再使用電腦的時候,內心會覺得了無實意,了無興趣;這些外界的信息,繁雜而空虛,無聊膚淺,卻佔用我修行的時間。
  • DNF:10.21體驗服拆包,女法師三覺來臨,名字以「知源」為前綴
    10.21體驗服進行一波更新,魔界人三覺重磅出爐,「知源」前綴來了!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有女法師三覺,從拆包上來看,俠客行第2季上線,連阿拉德謀略戰都再次出現。不過,對於魔界人三覺,才是10月底重頭戲,可惜有人歡喜有人憂。
  • 從弗雷格的「指稱—涵義」理論,看哲學的現代語言學轉向
    ;第4點就在於一個句子的涵義和指稱是由組成部分的含義和指稱決定。02涵義和指稱的深刻區別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論涵義和指稱》當中,從一個最簡單的等式a=b入手,挖掘出了語言本身的兩層意義,就是涵義和支撐,弗雷格認為a=b表達了兩個事物之間的等同關係,他表達的到底是a和b這兩個對象之間的等同關係,還是a與b這兩個符號之間的等同關係?
  • 覺照、覺察、覺知、覺受在體驗上是什麼關係?又怎樣運作?
    覺性無生,故而無滅,無生無滅,則無掛無礙,如水中陽光,水流湍急光明不動;如雲中虛空,雲起雲湧,而虛空無生,如光中之明,純明無雜,熄滅身心疑惑,疑惑盡滅是名覺;覺性無掛,隨生滅妄想,而熄滅生滅分別,無來無去是名空;空性無得,隨順因緣相續,而無所生,於如幻身心中,無取無舍,離幻即覺;故覺性即法界,法界本心體,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傳習錄》)一、良知與心王陽明哲學就其基本思想方向來說,繼續了陸九淵以來的心學傳統,而這個傳統主要是根據於孟子的。所以王陽明自然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說: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王陽明「四句教」又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 服從領導並不難,難的是服從自己的心!
    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耳目的職能是無法思慮的,因而會被外事外物所蒙蔽。